" 我們應該做 AGI(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終端企業。" 理想汽車創始人、CEO 李想在 2024 年财報業績會上說道。往年的财報業績會,他會講産品規劃和企業戰略,但這次他卻用大部分篇幅在講 AI。
造車,不是李想的最終理想,而是實現理想的一條路徑。" 未來理想在整個 AI 領域裏的研發建設投資肯定是會顯著增加的,但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還是要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
在新勢力陣營中,理想汽車是爲數不多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
據财報,理想汽車在 2024 年營收爲 1445 億元,同比增長 16.6%,連續兩年年營收突破千億元。第四季度淨利潤爲 35 億元,全年淨利潤實現 80 億元。年度經營現金流達到 159 億元,截至 2024 年末公司現金儲備高達 1128 億元。

圖注:理想現售的五款車型
但在這份漂亮的财報之中,仍隐藏着一些挑戰。
進入 2025 年以來,理想汽車新勢力月銷量第一的名頭,被小鵬奪走。同時,繼去年純電 MEGA 上市失利之後,理想還要再戰純電。
李想在财報會上表示,今年會發布兩款全新的純電 SUV,一款是理想 i8,另一款是理想 i6。其中,理想 i8 外觀造型已經于近日公布,該車不再使用 MEGA 備受争議的尾部造型。
如果純電新車再次潰敗,李想還有補救方案——在今年推出理想 L 系列和理想 MEGA 的 " 智駕煥新版 "。
無論是電動汽車的産品擴張,還是李想最新的 AI 大模型願景,都需要依靠現有的理想自我造血能力來支撐。
如同字母榜在此前文章《梁文鋒激勵李想》中論述的一般,同時推進電動車和 AI 大模型兩大燒錢項目的李想,也不得不需要直面外界對其資金承受能力的拷問。而被 DeepSeek 成功驗證的 " 花小錢辦大事 " 方法論,無疑讓李想能夠從梁文鋒身上獲得某種正向激勵。
如今來看,李想需要的可能不隻是簡單的激勵,或許更需要一個屬于理想的 " 幻方量化 ",來提供更多真金白銀的支持。
畢竟,更多資金的輸血,除了能夠爲電動車和 AI 的雙線作戰提供保障之外,還有望爲李想自己帶來切切實實的好處。
過去的 2024 年中,因爲理想年度汽車總銷量超過 50 萬輛,李想拿到了超 6 億元的期權獎勵。
未來,當理想汽車在任何連續 12 個月内交付的汽車總量分别超過 100 萬輛、150 萬輛、200 萬輛、250 萬輛和 300 萬輛時,李想還将獲得第二批至第六批期權獎勵。
上述這一切目标,都需要李想帶着理想繼續卷下去。
A
價格戰之下,理想也難逃一卷。
理想汽車 2024 年的交付量達 500,508 輛,營收再超千億元,達到了 1445 億元,同比增長 16.6%。但同期,淨利潤下滑 31.9%,達到了 80 億元,比去年少賺 38.1 億元。
其中,2024 年四季度的單車毛利率由 2023 年同期的 22.7% 下降至 19.8%;全年則從 2023 年的 21.5% 下降至 19.8%。理想汽車表示,主要是由于不同産品組合及定價策略的變化所緻,盡管部分被成本下降所抵銷。
換言之,理想也被迫卷入價格戰。
起售價爲 24.98 萬元的理想 L6,全年銷量達 19.2 萬輛,占總銷量的 38%。其毛利率顯著低于高端車型(如 L9、MEGA),導緻整體車輛均價從 2023 年的 32 萬元降至 28 萬元左右,直接拉低毛利率。據了解,理想 L6 現在的綜合優惠能達到 3.2 萬元,相當于不到 22 萬。
價格一向堅挺的理想,如今也被迫應戰。去年 4 月,理想汽車宣布,2024 款理想 L7、理想 L8、理想 L9 及理想 MEGA 将采用新的價格體系,其中,理想 MEGA 售價下調 3 萬元,調整後售價爲 52.98 萬元;理想 L7、理想 L8 和理想 L9 全系降價 1.8 萬 -2 萬元。此外,理想去年底還推出了 0 息購車金融方案。
淨利潤的下滑,也和戰略投入前置有關。理想汽車 2024 年的研發費用 111 億元,同比增長 4.6%,重點了投向智能駕駛、基座大模型及純電技術。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純電。

圖注:從左至右理想 MEGA、理想 i8、理想 L9
自從去年 3 月純電 MEGA 上市失利之後,理想進行了一系列的裁員和架構調整。今年要推出的兩款純電新車,在過去一段時間也經曆了 " 回爐重造 "。李想透露:今年會發布兩款全新的純電 SUV,一款是理想 i8,另一款是理想 i6。其中,理想 i8 外觀造型已經于近日公布,該車不再使用 MEGA 備受争議的尾部造型。
對于這兩款車,李想已經規劃好了 " 爆款路徑 ",他說:" 整體節奏和 2022 年理想 L9 和理想 L8 的發布節奏較爲類似。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在下半年獲得較好銷量表現的同時,爲下一年第一季度儲備更多的訂單。"
爲了匹配純電車型上市節奏,理想還宣布在理想 i8 上市時投入使用 2500 座理想超充站。截止目前,理想已經有超過 1900 座理想超充站。這意味着,四個月時間,理想還要建設超過 600 座的超充站。但市場能否再次接受理想的純電車,仍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如果純電新車再次潰敗,理想汽車還有補救方案——在今年推出理想 L 系列和理想 MEGA 的 " 智駕煥新版 "。從此前的官方信息來看,新版本隻會對智駕硬件進行升級,涉及三電和續航等基礎參數不會改變。這一微調能否讓持币待購的消費者接受,也需要繼續觀察。
B
車企的估值,既包含傳統制造業的财務指标,又疊加了科技公司的創新溢價和未來預期。對理想來說,财務指标的增長相對比較緩慢,但給自己套一個科技公司的 " 殼 ",就快得多。
如今的李想,已逐步将工作重心轉向人工智能領域。
2025 年 2 月,理想汽車最高決策層通過 " 智能汽車戰略閉環管理方案 ",總裁馬東輝接替李想擔任 " 産供銷聯席會 " 主任,全面負責汽車業務的戰略目标、研發、生産及銷售等具體事務。此次調整的邏輯在于,理想汽車的汽車業務(包括增程和純電産品線)已相對成熟,李想得以騰出精力專注 AI 技術的研發與戰略規劃。

在财報電話會上,李想大談 AI 的未來。他說,理想汽車應該做 AGI 時代的終端企業。" 可以把所有在物理世界裏會呈現出來的 AGI 終端想象成機器人,它們要有感知、決策、推理能力和必要的執行能力、自身的反饋能力,它要真正像人一樣工作。"
根據他的預測,按照時間的推演,世界上有三類機器人:一個是 L4 級别自動駕駛空間機器人;第二個是增強人類能力的機器人;第三個,是空間内的人形機器人。
" 這三類終端或者說 AGI 機器人,會把用戶的生活覆蓋非常完善,類似于今天我們在使用蘋果的時候,會有 Mac、iPhone、iPad、Apple Watch。這是我們對于整個 AGI 時代,未來 3~5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内,我認爲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情以及自身的定位。" 李想說道。
這其實也是特斯拉正在走的一條路。特斯拉通過技術前瞻性投入、資本運作能力和生态協同效應,成功将自己包裝爲 AI 公司,并在資本市場獲得高溢價。但從 " 汽車制造商 " 轉變爲 "AI 科技企業 ",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技術落地的不确定性。
特斯拉 FSD 進入中國市場,不但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反而成了衆多車企争相競标的對象。而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目前仍在 Demo 階段,即便是今年能夠量産和商業化,現階段也隻是通用型勞動力。
對于理想汽車來說,先攻破 L3 和 L4 級自動駕駛是關鍵。李想說:" 人工智能在現階段最本質的工作是實現能力的重要突破。"
他舉了個例子,自動駕駛在規則算法下,類似昆蟲或低等動物學習開車。後來,理想升級到了端到端 +VLM,類似猴子學習開車,配合人類簡單輔助指揮,雖然能力提升很多,但無法達到人類頂級職業司機的水平,這是整個模型的技術架構決定的。
"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大模型能夠像人類一樣學習駕駛車輛,理解真實的物理世界,理解包括導航在内的軟件,還能理解車内乘坐者表達的各種需求。" 李想提到,他們希望把面向 3D Vision 的空間智能、大語言模型代表的語言智能,以及端到端代表的具身智能,結合在一起來實現人工智能的能力突破。
" 我們已經啓動了集視覺、語言、行動模型于一體的下一代技術架構 VLA 模型研發,并計劃和理想 i8 同時發布。" 李想透露。此外,理想已經開啓了基座模型的研發。原空間 AI 負責人陳偉調任系統與計算群組下設的基座模型部門,擔任部門負責人,主導基座模型自研,向 CTO 謝炎彙報。
C
與雄心勃勃的 AI 戰略不符的是,理想汽車明顯在控制研發投入。
2024 年全年,理想汽車的研發費用總支出達 111 億元,2023 年同期是 106 億元,同比略增 4.6%。但 2024 年單季度研發費用卻在逐步降低。前兩個季度,理想單季度研發支出均在 30 億元以上,但是在三、四季度均控制在 25 億元以下。
在整體的費用支出中,研發費用率(研發費用占總體費用的比例)從 2024 年一季度的 11.9% 下降到了四季度的 5.4%。在 2022 年、2023 年,這一數據均保持在 8% 以上,最高是 2022 年三季度,達 19.3%。
比研發費用更高的是全年的銷售及管理費用,達 122 億元,比 2023 年同期上漲了 25 億元。财報解釋稱,這是由于公司員工數量增加導緻的人力薪酬支出增加,以及門店擴張導緻的租金成本上漲,以及給 CEO 李想支付了股份薪酬獎勵。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理想汽車有超過 3.2 萬名員工、502 家門店,分别比 2023 年同期增加了 657 人、35 家店,增長幅度并不大。而在多支出的 25 億元裏,有超過 6 億元是給李想本人的期權激勵。
2024 年三季度,理想汽車 CFO 李鐵曾透露,理想汽車預計全年銷量有望達成 50 萬輛,符合此前董事會給李想的期權激勵條件——在任意連續 12 個月内總交付量達成 50 萬輛,即可行使第一批期權。
這還沒完。當理想汽車在任何連續 12 個月内交付的汽車總量分别超過 100 萬輛、150 萬輛、200 萬輛、250 萬輛和 300 萬輛時,李想還将獲得第二批至第六批期權獎勵。
在借助增程式路線順利拿到 6 億元的首批期權獎勵後,純電車型的成敗,不僅關乎理想能夠在追逐 AGI 上走多遠,還決定着李想究竟能到手多少新獎金。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字母榜 "(ID:wujicaijing),作者:于師兄,編輯:趙晉傑,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