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7 月 26 日晚)車圈最轟動的事,莫過于大衆汽車花 7 億美元收購小鵬汽車 4.99% 股份。
公告表明,大衆汽車品牌與小鵬達成技術框架協議。在合作的初期階段,雙方将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衆品牌的電動車型。
除了新車型外,更令大衆汽車觊觎的,則是小鵬的智能網聯,直觀、互聯的數字化體驗。而數字化、智能化體驗,正是被網友戲稱爲 " 雜牌 " 電動車的傳統車企 " 造車之軟肋 "。
在交易完成後,大衆汽車集團将獲得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股份發行将取決于慣例交割先決條件的達成,包括适用的監管審批。
同時,在公告中,大衆還強調了旗下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即将展開技術合作,在中國市場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這也從官方層面,證實了此前的傳聞。
01
内憂外患,亟待拯救的大衆
在官宣合作後不久,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就在社交網絡曬出了一張與大衆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德瑞(Ralf Brandstaetter)的合照,并配文道:這張照片拍了好久了,一直沒有放出來。
兩者的合作,更像是這對 " 難兄難弟 " 在危難中的一次互相扶持。
2022 年,大衆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超過了 239.71 萬輛,同比下降 1.3%。在整體銷量萎縮的大背景下,大衆 ID. 家族全年的總交付量達到了 14.31 萬輛,相比 2021 年同期強勢增長 102.9%,成功讓大衆汽車品牌擠進中國純電汽車銷量榜的前十名。
這是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成績,但貝瑞德對其評價并不樂觀。
在鏡頭前,貝瑞德強調,他對大衆汽車集團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有充分信心," 但就眼下而言,大衆中國來自競争對手們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 "。
具體來看,2022 年大衆品牌在中國的市占率達到了 11.4%,但這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隻有 3.3%。
由此可見,大衆在新能源領域的品牌号召力和燃油車時代完全無法同日而語。另一方面,奧迪在中國,與寶馬、奔馳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進入了新的一年後,大衆并未延續上一年的成績。第一季度,大衆在中國市場僅交付不到 2.2 萬輛純電動車,同比大跌 25.4%。在今年六月,南北大衆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别爲 9003 輛和 8785 輛,均未進入當月批發量前十。
進入 7 月,面對銷量壓力,上汽大衆官方宣布降價促銷。此前其售價接近 16 萬的 ID.3 降價至 12.59 萬元,至高立減 3.7 萬元。而在一些 4S 店,或者第三方銷售渠道,這個價格還可以繼續往下談。
不過,從結果來看,此輪降價對于銷量的提升卻比較有限。接近月底," 限量 " 的 7000 輛還有不少剩餘,更不用提去挑戰目前 ID.3 最大的 " 敵人 " ——比亞迪海豚的銷量了(後者在 6 月的銷量就達到了 31140 輛)。
平心而論,誕生之初的 MEB 平台的确是一個好平台,其中的不少改革與創新也看得出大衆在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誠意。
不過,從 2019 年歐洲上市到 2021 年國産上市,大衆 ID. 家族還是步調慢了,直接錯過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 " 黃金期 "。
更重要的是,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發布于 2017 年的 MEB 平台已經略顯老态。
一些基礎應用還好,但如果是現在更熱門的自動駕駛等高階技術,MEB 平台明顯捉襟見肘。大衆後續的 SSP 新能源平台,則要跳票至 2030 年。
接連撤換全球總裁與中國總裁的大衆汽車,已經等不起了。
再說回小鵬汽車,這兩年也是蹒跚而至,日子并不暢達。
小鵬汽車出現交付量的明顯下滑,是在 2022 年的第三、四季度。尤其是第四季度,小鵬隻交付了 22204 輛汽車,同比下降 46.8%,環比下降 24.9%。
直到今年 6 月小鵬 G6 推出後,銷量才稍有起色。
02
聯手小鵬,并非空穴來風
綜合網上的消息源來看,大衆汽車與小鵬汽車的談判工作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經開始了,未來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将基于小鵬 G9 的電動車平台和軟件聯合開發。
在雙方合作中,小鵬汽車将貢獻整個平台以及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系統,大衆汽車則将提供全球領先的工程和供應鏈的能力。
至于執行層面,則是整個合作過程中最有趣的一個話題。
幾乎可以預見的是,已經擁有 MEB 平台,并且在各自領域打得難分難解的南北大衆大概率不會趟這次渾水。
那,另一個選擇,就是此前 " 雷聲大、雨點小 " 的大衆安徽了。
值得注意的是,大衆中國在 5 月 31 日,在安徽合肥市注冊成立了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據悉,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将成爲大衆與小鵬汽車在技術開放領域的具體合作主體。
根據規劃,這裏将有超過 2000 名研發及采購專家開展全新智能網聯電動車型的相關工作。
同時,依托于大衆安徽打下的基礎,大衆在安徽已建成了成熟的配套供應鏈體系以及完善的智能駕駛測試場地。
隻是,大衆安徽已經在今年建成了國内第三家 MEB 工廠,并将在更入門的消費市場投産相關車型。
所以,究竟是在大衆安徽工廠再開辟一條産線,還是小鵬 " 代工 " 新車?值得關注。
同樣的," 大鵬 " 汽車的銷售渠道同樣值得吃瓜群衆圍觀。想要南北大衆接受這個根不正的私生子絕無可能,況且這兩家之間就存在着很深的芥蒂。
有可能的選項之一,還是需要依靠大衆安徽重新建立的銷售渠道。
哦,對了,大衆中國自己還有大衆進口車的銷售渠道,或許也可以作爲備選?
03
小鵬與大衆,1+1>2?
不可否認的是,财大氣粗的大衆汽車并不缺錢。
此前大刀闊斧地開掉了軟件部門 CARIAD 絕大部分高管,先前的投入就算 " 打水漂 " 了。不過,事實上,與中美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相比,CARIAD 團隊在新時代的智能化面前,确實沒有任何建樹。
大衆汽車缺的,是能夠快速提升其在智能化領域發展的 " 現成技術 "。
大衆汽車此番與小鵬汽車達成合作,無疑是爲了在中國市場打造适用于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的全新本土化平台,其目的是推出更多「在中國、爲中國」的車型,從而滿足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客戶群體以及市場需求。
同時,7 億美元的投資,對于小鵬汽車來說則多少有些雪中送炭的意思了。
一季度,小鵬汽車交付量僅爲 18230 輛,比去年四季度還要少了 17.9%。毛利率更是不容樂觀,第一季度僅爲 1.7%。
對比其他新能源車企,理想今年一季度毛利率爲 20%,特斯拉 19.34%,比亞迪也有 17.86%。
如此大的銷量滑坡,加上成本控制能力的不足,讓小鵬汽車的财務受到了明顯影響。
财報顯示,自成立以來,小鵬汽車持續虧損,截至今年一季度,小鵬的累計虧損已經達到了 276.84 億元。
而在資本市場上,美東時間 7 月 26 日美股開盤,小鵬汽車股價直線拉升,最高漲幅一度超過 42%,達到 21.83 美元,這是小鵬汽車近一年來的最高股價。
收盤時,小鵬汽車股價有所回落,但仍達 19.46 美元。
大衆送的是 " 炭 ",但連動了資本市場釋放出洪流般的信心。
信心有了,同時,小鵬也算完成了技術變現的 " 一小步 ",把自身在智能化層面的投入,通過資本和技術合作的方式換成現金流,有名有利。
當然,背後被認可的,是小鵬汽車的核心技術能力,包括了智能座艙、智能網聯和智能駕駛等方面。
有一說一," 智能化 " 這個标簽,小鵬的烙印足夠清晰了,也有了充足的認知基礎,不限于用戶,更不限于競争對手們。
對于大衆汽車來說,尤其關鍵的是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布局。
畢竟,從技術能力上來看,小鵬汽車已經成功構建起了基于自研算法的本土化高速 NGP和城市 NGP的落地方案;同時,爲了這個方案,小鵬汽車還專門打造了一個算力規模達 600 PFLOPS 的智能駕駛計算中心,來處理本土化數據。
同時,作爲一家中國本土新勢力車企,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層面也具備數據層面的本土化優勢。
這樣的能力和優勢,是大衆汽車集團很難在短期内通過研發投入擁有的——而與小鵬汽車的合作,無疑可以讓它更好地繞過這些重重的限制,但同時依舊能夠面向中國市場推出具備智能駕駛能力的車型。
在這些方面,小鵬才是拉起大衆的那隻 " 大手 "。
04
又一次中國品牌的勝利?
作爲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國人對于大衆汽車的品牌情結不可謂不深。再加上多年來,合資品牌強盛之下自主品牌的乏力,更在合資品牌身上加上了一層光環。
但,時代真的已經變了。
合資品牌還在堅守着過去的研發思路(這裏并不是說認真地搞基礎研發有什麽錯),但在面對着自主品牌瘋狂内卷時,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
這一次,是誰掌握了主動權與定義權,瞬間變得一目了然。
從豐田聯手比亞迪,到大衆入股小鵬汽車,随着新能源轉型浪潮愈演愈烈,中國車市從量變到質變正逐步發生。
我們正處在 " 從市場換技術 ",到 " 從技術換市場 " 的曆史時刻。
不過,在慶祝的同時,也請這些中國品牌以及歡呼的人群保持清醒——不可輕敵。
此前,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頗受争議的一段發言值得汽車市場深思:
他表示現代起亞貼得起中國市場,中國本土企業資金實力欠缺,等他們都燒死了,我後面進來搶市場也可以。反正兜裏都是錢,在合适的時間進場收拾你們也是一種策略。
話糙理不糙。
以 2022 年度爲例,現代起亞集團總營收達到 7829 億(人民币),營業利潤約 540 億(人民币)。而我國吉利 2022 年利潤隻有 52.6 億(人民币)。
就算是在 2022 年打破自身營收記錄的比亞迪,其 166 億的利潤和現代起亞比較還是相差甚遠。因此,起亞叫嚣 " 有錢燒死同行 " 也并非虛張聲勢。
同樣的道理,這一次大衆收購的是小鵬汽車 4.99% 的股份,并且推出的車型也隻針對本土市場。
在全球的大舞台決勝負,我們還沒有真正迎來那個振奮人心的時刻。
終究,腳踏實地,以本土爲基,再謀全球,以橫掃一切之姿去證明自己,才是中國品牌真正的勝利。
大衆與小鵬的這次聯手,是大衆意識到自身不足的一次緊急補救,也是小鵬汽車多年來堅持自主研發的行業回報。無疑,這一次的合作對雙方都能帶去積極有力的信号。
中國品牌、中國技術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一直在路上,吾輩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