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于冬琪商業筆記 Author 冬琪
轉載|于冬琪商業筆記
作者|冬琪
圖片來源|Pexels
但是,在TikTok之後,字節卻再也沒能拿出一款可以突破業務天花闆的産品。
這個期望,曾經被寄托在教育和遊戲上。
一年前,在字節的架構中,大力教育、朝夕光年(遊戲業務)重要到和抖音并列,均屬于核心業務闆塊。字節也在遊戲和教育上也投入了巨大的資源——不僅僅是人力、預算、流量,還有罕見的耐心。
在字節遊戲,員工們頭兩年不看ROI、雙月會不要求明确的進展,這種待遇在字節極少能看見。
但是,教育、遊戲這樣的"慢"業務,在字節卻并不算成功——
遊戲業務至今都沒能拿出一款有影響力的産品,教育更是花了三年多,也并沒有做出聲響,直到雙減到來。
早在字節剛開始做教育和遊戲的時候,我就問了一些字節之外的從業者。
他們的觀點出奇的一緻:"字節是做不好教育和遊戲的!"
同樣的問題,我後來也問了不少字節内部的同學。
大部分人的反饋也是:"字節就做不成長周期業務(教育、遊戲、硬件等)!"
那麼,讓人好奇的是,讓字節不能做成長周期業務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裡我先直接給出答案,後面再詳細闡述。
真正的原因在于字節整個系統過于"急躁",急躁阻礙了字節做成每一個長周期業務。
基于這個結論,本文将會核心讨論以下幾個問題——
為什麼"急躁"是導緻字節教育失敗的核心問題?
為什麼"急躁"會成為"字節範兒"?
字節如何改變"急躁"?為什麼沒成功?
為什麼說急躁的基因決定了字節隻能做好内容業務?
也提前說明一下,我訪談了很多字節的同學,急躁的現象在字節的很多業務線發生,包括教育、遊戲、硬件等。篇幅所限,本文僅主要展開字節教育的内容。
全文共10000字,閱讀需要26分鐘。
01
為什麼急躁是字節教育失敗的核心問題?
一款好的教育産品,得幫學生實現夠好的學習效果,才能赢得家長和學校老師們持續的支持。
公立學校的老師們,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字節。
當字節教育的推廣人員找到學校,想要入校推廣自己的産品時,老師們會問:"字節是不是就是做了抖音的那個公司?"
在老師們眼中,抖音是個讓孩子們沉迷、影響了學習的産品。
做出這麼個影響學習的産品的公司,能做好教育嗎?
于是,字節的入校推廣,從一開始就比其他的教育産品更加艱難。
而字節教育,果然也走向了老師們并不喜歡的"寓教于樂"方向。
字節教育是怎麼"寓教于樂"起來的呢?
在字節,兩月一次的OKR,使它實現了遠比其他公司更快的叠代速度。
指引叠代的,就是數據。
字節關于教育的每個指标,都比競争對手更快實現了提升。
其中,孩子的"注意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核心要素。
當評估一堂課的好壞時,孩子的注意力有多長時間集中在屏幕上、會不會把整堂課堅持聽完,是必須要被度量的指标。
而要提高孩子注意力,最快見效的方式就是"寓教于樂"——用遊戲化的方式讓孩子們玩起來,在玩中學習。
于是,"寓教于樂"作為能有效提高關鍵指标的手段,就在字節的教育産品中被應用了起來。
但是,在很多資深教育從業者眼中,"寓教于樂"是個典型的急于求成的"外行想法"。
在一次與好未來老師的交流中,我也曾經問過同樣的外行問題——
好未來的課堂上,學生投入度那麼高,是不是寓教于樂做得很好?
那位好未來的老師反問我:寓教于樂真的成立嗎?
數學啟蒙時,加減乘除也許可以在玩中學習,但真學到了三角函數、還有辦法寓教于樂嗎?
在他看來:玩的時候同學們就是在玩,并沒有在學習。從真正的教學效果上來看,寓教于樂反而影響了原本的教學狀态,長期效果并不好。要想提高學生注意力、讓教學效果更好,更多的時候還是要靠老師、靠教研,要把課程本身講得容易理解、有趣、易聽。
隻是比起寓教于樂,這樣打磨講義、提高學生注意力,要花上更漫長的時間和耐心。
字節教育"寓教于樂"的決策,是怎樣做出的呢?
在字節,懂用戶、懂教育的老師們并沒有話語權,而擁有決策權的是産品、運營,但他們又常常沒做過教育。
不少字節教育的産品經理和運營并不是"教育人",而是"字節人"。
他們選擇教育這條線,也并不是因為熱愛教育。
而是因為"教育是一條有資源的新業務線,新業務線才有快速上升的機會"。
于是轉崗來了字節教育。
既然來,就是奔着機會來的。在做事時,也要追求快速出成績和快速晉升。——而他們此前并沒有教育行業從業經驗。
于是,外行而急躁的決策,總是不斷發生。
不過,哪怕産品和運營的方案有問題,如果能改正,也來得及。
至少,這些問題老師們是看得出來的。
然而老師們的反饋,并不能影響字節的做法。
外部公立學校老師的反饋往往會被業務人員忽略掉。
這些老師很關注孩子課後會在哪裡補習、用的是什麼樣的教育産品。他們看到字節的教育方式,也會反饋:這個課不能這麼講呀,能不能改改?
這些反饋,通過銷售人員提上去,卻總是石沉大海。
同樣會石沉大海的,還有老師們關于教學方案的反饋。
課外教育,本應是學校教育的補充。
公立學校的老師們知道當地考試更愛考什麼,也清楚自己講課時更難講清楚、希望強化的知識點。這些,老師們也希望字節能在教學時更側重一點,從而幫到老師們的教學工作。
老師們把訴求反饋給字節的工作人員。然而,這些反饋,大多數時候也不會得到回應。
我問過一位字節教育的銷售:這些反饋是怎樣被無視的?
他說一般反饋給産品經理,他們說"知道了",就沒有下文了。
因為産品經理們也是奔着晉升和業績來的。
他們總是有更高ROI的任務要完成,而這些反饋,處理了也并不一定能換來數據的提升。
"處理反饋ROI太低!"
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就懶得反饋了。
"那這些反饋至少會被寫在文檔裡吧?這樣未來至少還有機會被人整理和解決?畢竟字節的文檔文化那麼著名。"
他說:文檔寫了給誰看呢?
這樣整理反饋的事兒吃力不讨好,誰會有耐心幹呢?
老師們反饋的問題,看起來總是ROI太低,不值得解決。
實際上,會被字節忽視的,不僅有來自外部學校老師的反饋,字節内部負責生産教學内容的老師們的反饋,也同樣會被忽視。
在字節的AI教育,字節會讓算法基于孩子們的學習數據,針對每個孩子提供不同的教學内容。
掌握得好的孩子,就講得簡單一點;掌握不好的孩子,就重點展開、細細的講。
字節内部的老師們需要為每一個知識點,提供"難、中、易"三個不同的講授版本,老師們的産出,也被嚴格的定量度量,必須要在指定時間、産出指定數量的内容。
但是,有些知識點就是很簡單,沒辦法、也沒必要講出三個不同的版本。
同時,産出好的教學内容也需要時間,時間短了、質量就很難有保證,而質量遠比數量重要。
老師們把這些問題反饋給教研負責人,希望通過教研負責人反饋給産品和運營。
然而,教研負責人反饋上去,仍然石沉大海。
因為處理這些反饋,會拖慢進度。
讓老師們慢慢打磨教學内容,也會影響項目的時間。
結果,老師們面對的還是越來越緊張的時間和工具人的待遇。
于是,不管是外部的學校老師、還是字節内部的老師,都無法改變那些看起來有問題的産品決策。
但是,這些老師們才是真正懂得教學、也理解孩子和家長的人。
而孩子和家長,才是教育産品的用戶。
讓不懂用戶的人決策,怎麼可能做出好的産品呢?
相比之下,在好未來是怎麼做教育的?
在好未來,老師們有絕對的話語權。
在産品決策上,常常是老師們說了算,當老師們想做什麼,會找到産品經理,說"下個學期我需要這個功能,必須上線!"
面對強勢的老師,産品經理們難免會覺得不太舒服。不過,好未來的産品經理們也深知"讓老師決策會更好。老師們才是最懂學生的人!"
此外,老師是需要花時間長期培養的。
不少老師,在講台上站了十年以上。他們在漫長的工作中,形成了對用戶的理解和對教育的熱愛。好未來的很多産品經理和運營,也都是由老師轉崗而來。
這些能持久堅持下來的員工,真的覺得自己在"教書育人",必須為學生負責、為教學效果負責。好未來的老闆張邦鑫也總在說:"教不好學生等于偷錢搶錢"。
他們真的相信,足夠好的教學效果才會帶來口碑。
能長期赢得家長們選擇的絕不會是營銷、價格,而隻能是實打實的教學效果和由此帶來的口碑。
而要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日積月累、一個個知識點的打磨。
于是,好未來的人總是會花更多時間打磨教案和産品,會思考教育、思考"寓教于樂到底是否應該"等問題。
而打磨的依據,不隻依賴于老師們漫長時間積累的課堂感覺與教學經驗,還依賴于對一線反饋的持續關注。
而關注一線反饋,永遠是個吃力不讨好,低ROI、又需要持久堅持的事。
在好未來,關注反饋是由CEO張邦鑫親自帶動的。他會在高管會上,帶着高管們一條條看所有的用戶反饋,并推動問題的解決。
這樣的持續打磨,讓好未來形成了強大的口碑與信任。大多數好未來的學生,也都是因為好未來的好口碑而來。
反觀字節,在它們追求ROI的過程中,每一個指标的數據都在快速提升,但是真正影響長期效果的教學質量,卻總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投入,口碑、信任也就始終沒能形成。
為了求快,字節教育研發大量産品,期望取得革命式的效果。這些産品在外行看似合理,但在内行看起來并不接地氣。
比如——
幫助孩子寫作業的"智能台燈",攝像頭拍攝孩子們的作業内容,孩子遇到了難題"哪裡不會點哪裡",台燈總是會給出解答。——在外行看來,這個台燈極好的幫家長釋放了輔導功課的精力。但在内行看來,學習是反人性的,有問必答的台燈也讓孩子們習慣了"不會就問",在孩子作業越寫越快的同時,也讓孩子們越來越少主動思考。
對标VIPKID,主打北美外教一對一口語教育的GOGOKID——北美外教是好,但是成本也更高,甚至連VIPKID也始終沒能跑出盈利。
還有基礎教研都還沒紮實,就直接上了算法決策的AI教育。
毫不意外,這些急于求成的産品,都漸漸在市場上失去了蹤影。
02
為什麼"急躁"會成為"字節範兒"?
在字節的很多部門,"急躁"幾乎是一種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氛圍,簡直成為了"字節範兒"的一部分。
這樣的急躁到底從何而來呢?
在和很多字節同學交流後,我意識到,急躁來自于三方面因素:
第一,來自于晉升、淘汰等組織規則。
在大多數公司,是半年做一次規劃。但在字節,節奏被拉快到了雙月。
雙月一次的OKR,每次OKR必須帶來數據上可見的業務提升,大大拉快了叠代的速度。
而如果連續兩次OKR的結果都不好,拿了最低檔評價,就會被淘汰掉。
為了生存,為了每兩個月明顯的OKR數據提升,節奏自然就快了起來。
第二,來自于身邊人的氛圍。
與快速淘汰相對應的是,也總有人可以拿到超常的結果、快速晉升!
身邊總能聽說"某個九零後在多短的時間内成為了高管",甚至于九零後韓尚佑成為了抖音的總負責人。
誰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呢?
而且,字節靠着高工資、簡單的氛圍、極快的上升通道,招到了市場上最聰明、也最努力的一批年輕人。
字節内有着互聯網公司中幾乎最嚴重的名校崇拜。
一個字節最喜歡的候選人是這樣的:名校畢業、曆史上實現過超常的業績,最好還創過業。
而把這麼一幫習慣了競争、習慣了快速成功的聰明人放在一起,"你什麼也不用做,他們自己就會卷起來"。
第三,人員總是比其他公司更快速的流動。
在大多數公司,團隊是穩定的,一個人會在同一個崗位上幹更久。要是動作太短視,長期問題有一天爆發,坑的還是自己。
但是在字節,員工流動極為快速。
下個OKR 周期,自己還會不會在這個位置都不好說,無需為長期的影響承擔後果,長期影響自然也就沒那麼重要。
在有限的時間裡抓緊做出業績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比較的、追求的業績,是什麼呢?
都是"數據"。
在字節,數據是唯一的共同語言,是評價、晉升、協調資源等一切的基礎。
這麼多人追求數據的快速提升,不會出問題嗎?字節沒有意識到嗎?
其實,字節也意識到了問題。
在字節的數據體系中,本來也有對抗急躁的短期行為的機制的。
如果真有人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影響是長期的,在短期很難看見,他也可以通過這個機制得到資源、也讓自己的業績被認可。
他需要先找到可度量教學質量的目标,比如"家長與學校老師滿意度的提升"。
在字節,每個項目的發起人要自己提出"項目的影響可被哪些指标度量?"——這個評價方式,需要由管理者和相關方評審确認。
為了通過評審,在提出指标時,他需要論證:教學質量提高,可以通過家長與學校老師滿意度的提升來度量;而家長與老師的滿意度提升,會帶來續費率的提升;續費率提升,會帶來未來收入與利潤的增加。
這套邏輯,隻要得到管理者的認可,他就可以拿到資源、拿到業績。
而他的業績,也會成為他的管理者的業績。
在管理者向上彙報時,為了證明自己的業績,也會把同樣的邏輯講給更上級的管理者。
層層向上,最終,整個業務線就會習得這個關聯于長期價值的新指标"家長與學校老師的滿意度"。
當某些項目,有利于短期指标、而傷害了長期指标時,為長期指标負責的同學,就會看到問題,層層升級、找到數據分析人員,由數據分析人員評估對長短期指标的影響,最終由更高級别的決策者完成取舍。
于是,長期利益得以保障。
這套"人人發現、人人可以提報,而整套體系會從所有人的認知中學習"的數據建設機制,本來是可以解決長期影響總是難以被看到、總是被傷害的問題的。
但是不好意思,在急躁的氛圍下,在很多團隊,這套機制并沒有按設計者期望的方式運行——
畢竟大家是要每兩個月實現一次數據提升的。
長期指标更難被觀測、有可能不能被接受、提升起來也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提高教研能力哪有寓教于樂來得快呢?
于是,更多的人會選擇提高短期指标。
因為評價指标是他自己提出的,為了說明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他會有意無意誇大自己工作所提升的短期指标的意義。
而如果這些提高短期指标的動作,會傷害某些長期利益,那個長期指标的意義,也總是會更容易被低估、甚至被藏起來。
在這一點上,所有管理者與員工的利益是一緻的。
管理者也和員工一樣,希望快速出成績、希望自己也可以快速的晉升。
于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者也成為了員工的共謀。
最終,很多本來就難度量的長期影響,總是會被低估、甚至藏起來;而更容易度量和提升的短期影響,總是會被賦予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本該起到修正作用的機制無法運作,字節也就在"急躁"的路上越奔越快——
年輕的員工們總是去追逐新項目,哪裡公司看重、哪裡剛剛起步、有"低垂的果實",哪裡才有機會。很少有人有機會和耐心,花長時間做好一件事——如果你這麼做了,幾乎很難晉升,甚至根本活不下來。
于是,每次新項目出現,總會有渴望快速成功的年輕人轉崗過去,雖然在字節轉崗,也會需要原團隊管理者的同意,但是當有人提出轉崗的這一瞬間,管理者們知道人心走了、挽留也沒有用,常常并不會挽留。每個新項目,總是對老團隊的一次沖擊。
在一個普遍急躁的氛圍下,隻有更快的業務、更快能出成績的管理者才能得到支持,字節的速度隻能越來越快。
由此,來自于用戶、老師的反饋總是被忽視,反饋的問題如果不能直接影響指标、不能在考評周期裡被觀測到,解決了也沒好處。更何況,很可能員工根本就推不動,因為合作部門也不會做這種沒有ROI的事兒。
但是,正是無數這樣的小事,影響了長期的體驗。
在好未來和新東方,如果一個教育産品要終止服務,也會堅持把孩子們的後面幾個學期的教學計劃教完。畢竟在報名時,産品給了用戶一個長期的教學計劃、用戶們也曾經對課程寄予了厚望,要對用戶的期望負責。但是在字節,一個教育産品的結束,總是突然的,結束就結束了,退費後就果斷關停。
03
字節如何改變"急躁"?為什麼沒成功?
字節也意識到了急躁的問題。
他們意識到對于教育、遊戲這樣長周期的業務,必須有耐心,必須有更長時間的持續投入。
張一鳴在很多場合說:"要長期有耐心。"
字節教育的負責人陳林也不隻一次強調:"前三年不考慮盈利。"
但是,這些并沒能改變團隊的急躁。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簡單歸因,說"急躁"是字節的"基因"。
但細看呢?
所謂基因,其實是由一系列要素構成的穩定态。
這其中包括了——
團隊人員。
晉升評價等管理機制。
企業氛圍。
原有的優勢。
在字節,人是急于證明自己的,管理機制是追求快速突破的,急于證明自己的人在求快的管理機制下形成了急躁的氛圍,字節的資源也隻會向那些能快速産出成績的個體和業務集中。
而能做成長周期業務的企業,常常會有另一套與字節截然不同的基因。以好未來舉例——
第一,相信長期價值、有耐心的團隊。
好未來的員工們是"相信"教育這件事、和有耐心的。與字節的焦慮、快節奏不同,好未來的員工們多少有點書生氣,對于教育,有着自己的使命感。
第二,使命驅動、管理過程的管理機制。
一旦涉及到長期影響,最怕的就是員工們為了個人利益各自解讀:某個指标是我實現的,就說這個指标更重要,别人實現的指标,肯定不如自己的重要。
所以,做長期業務的公司,對項目的評價方式常常是自上向下統一的,某類項目必須度量什麼指标,絕不能給員工太大的解讀空間。
另外,教育的影響實在是太長期了,很多長期的影響,靠數據計算,算不出來。成為長期業務評價标準的,除了數據,更常見到的是使命和價值觀。
在好未來,數據也很重要。但驅動員工們行動的,首先不是數據,而是使命和價值觀。
隻有先基于使命和價值觀,"相信"這麼做會有好結果,員工們才能不依賴于數據反饋行動起來。
對于長周期業務,看到結果需要更長時間,要少出問題,就不能隻管結果,必須管理過程。在好未來,開分校、教研、招募老師、培訓老師,都有細緻的分工和流程。
所有人的經驗沉澱為可以不斷高質量複制的流程。
于是,在好未來,老闆張邦鑫總是在說"教不好學生等于偷錢搶錢"、"不是靠口碑招來的學生,我們不受尊敬"。
第三,更有安全感、不着急的氛圍。
最終,好未來的工作狀态比起大多數公司也更像是校園,有種"不着急"的、互相幫助的狀态。
所有人都感覺是在"做教育"。
也更有"安全感"。
而在字節,大家更感覺像是在"做商業"和"把握機會"。
全員講話時,字節教育線的負責人口中,提到更多的是"我們有怎樣的資源、這是個怎樣的機會",而從不會提"我們到底要做怎樣的教育、要為教育行業解決怎樣的問題。"
第四,在優勢上。
日積月累,對教育的理解和耐心,也成為了好未來的優勢。
好未來的員工們體驗過由長期投入、赢得口碑帶來的成功,也相信隻有持續做好教育,才能赢得持續的成功。
而在字節,大家相信的是"大力出奇迹"和"快速叠代",資源也隻會向那些能快速帶來成績的業務集中。
而"基因"是如此強大,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套基因時,哪怕字節意識到了問題,隻改變有限的幾個要素,也沒法與基因對抗。
剩下的要素總會把你拖回原有的基因裡。
第一,字節很難招到真的有耐心、懂教育的人。
字節意識到了,自己進入的是新行業,需要招到懂行和有耐心的人。
于是,字節教育也從好未來、新東方挖了不少老師。
但是,他們挖來的老師們顯著更年輕、教齡也更短。
他們仍然沒那麼"懂教育"。
不少老師在好未來還沒結束"脫産培訓",也還不能"登上講台"。在字節向他們伸出橄榄枝時,他們不僅收入能大幅上漲、也會更快登上講台,字節教育可以成為他們職業發展中的"捷徑"。
更何況,做出了抖音的字節跳動,是如此大的一個品牌,是遠比好未來更值得自豪的"大廠"。
于是,更多的老師們加入字節,不是因為"教育",而是因為"字節"。
而那些教齡長的老師們,常常更難被挖動。
雖然字節也會給出更高的工資,但這些老師教了很多年學生,對教育有了感情、也有了追求。他們更珍惜自己的話語權,相信隻有"花時間"才能"懂教育",也隻有"懂教育"才能"做好教育"。
所以,教齡長的老師們并不看好字節的教育。
第二,哪怕招到了有耐心的人,也會快速被字節的管理機制同化。
不少加入字節的教育人,一開始也是重視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和體驗的。
剛加入字節時,看到很多字節的做法,還會覺得"不對";看到體驗問題和用戶反饋的問題,自己很想去解決,也不理解為什麼其他人明明看見了、卻就是不解決。
但是,很快,推動了幾次,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沒有ROI、根本推不下來。
收到的總是負反饋。
久而久之,再遇到時,也就不再行動。
當不再需要行動時,對那些曾經很敏感的體驗問題和用戶反饋,也就慢慢不會再去關注了。
再看到問題時,也就不會覺得是問題。
一個"教育人"就被同化成了"字節人"。
也隻有被同化的教育人——懂得按照ROI的邏輯行動,懂得用數據去驅動資源、去與其他人達成共識,才能在字節晉升,取得影響力。
但是,這樣的人數量并不多。
更多的老師,雖然有經驗,但是并不能用數據的語言闡述清楚經驗背後的邏輯,也就不能說服他人、不能推動項目,也就難以晉升。
數據語言,成為了在字節能否晉升的主線。
這條線卡掉了有經驗的老師們。
在字節教育,最終升上去的、擁有更多決策權的,都是熟練掌握數據語言、而不懂教育的老字節人。
第三,哪怕有堅持長期價值的人活下來、晉升了,也會敗給氛圍。
他在做更正确的事兒,而周圍的團隊總是能更快做出成績。
很快,他會發現,骨幹的小夥伴們離開了,轉崗去了能更快晉升的其他團隊。
當速度慢下來的一刻,資源也同樣會離他而去。
不管是研發、還是流量,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資源能更快的換回成績,會去支持那些更快能取得效果的業務。
這就是當任何一個企業,想要挑戰原有基因時,會遇到的難題。
要想成功對抗基因,必須同時做到兩件事:
第一,要改就改全套,改變部分要素并不會奏效,隻有所有要素同時改變,才可能成功。
第二,與原有的環境、原有的基因彼此隔絕。
而要想做到這兩件事,常常需要先找到一個"相信業務"、"相信業務長期價值"的負責人。
像好未來這樣做成了長周期業務的公司,他們常常都有一個熱愛這個行業的領導者。
絕大多數成功教育公司的創立者,都是老師,也常常都是這個公司最好的老師之一——
好未來的張邦鑫,是好老師。
新東方的俞敏洪,同樣是好老師。
因為隻有在講台上站過足夠長的時間、直接面對過足夠多的用戶、做得足夠好,他才能懂教育,才能知道做好這件事,需要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管理機制、和需要怎樣的過程。
而當字節決定做一個長周期的業務,不管是教育、還是遊戲。
同時決定讓一個并不真正懂和熱愛這個行業的字節人,成為這個新業務的負責人時。
就已經注定了他無法戰勝基因,隻能沿着基因定好的軌迹前進,也就注定了業務不可能成功。
04
急躁的基因,決定了字節隻能做好内容業務
數據驅動、ROI導向、鼓勵員工自下而上的決策、鼓勵快速試錯。
但是,這樣的組織能力,同時也形成了"急躁"的基因。
就如每個硬币,總是有兩面。
急躁,決定了一切快速見效的事,字節都能做得比别人都好;而長期見效的事兒卻也因此很難做好。
在抖音和頭條崛起的時代,算法作為新技術、快速革新掉了原有的内容平台,有算法技術支撐的内容業務是一個可以"快速見效"的新業務,于是,字節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
但是教育、遊戲、硬件,這樣需要長期投入,在投入期注定有很多動作、很長時間看不到效果的業務,字節的團隊不會有耐心選擇正确的道路、真正把它做好。
于是,字節的邊界由此誕生了。
"快"業務,成為了字節的天花闆。
适合字節的"快"業務,必須同時符合如下三個特點:
第一,鍊條短。
鍊條短才能見效快,叠代、試錯的成本才低。
鍊條之間的耦合也更少。
第二,門檻低。
常常阻礙一個業務快速取得成效的,就是"門檻"。
如果行業現有的從業者們已經做得很好了,後來者必須先跨過"門檻",做到和其他人一樣好,才能看到成效。
門檻高的業務,也不可能快速見效。
第三,天花闆足夠高。
今天的字節,早已是個龐然大物。
小的成就,并不足以吸引字節的注意力、滿足字節的胃口。
能夠幫助字節提高天花闆的,新業務的天花闆就要足夠高。
同時符合鍊條短、門檻低、天花闆足夠高的業務,我能想到的隻有"内容"。
于是,在字節的基因下,"内容業務"就成為了字節難以突破的天花闆。
05
最後
讓字節不能做成"長周期"業務的,是整個組織的"急躁"。
而這個急躁,深深的種在字節的基因裡。
急躁決定了字節在做任何一個"快"業務時,都能實現更快的叠代速度、擁有他人難以企及的優勢。
卻也限制了字節的天花闆,使得字節能做好的業務,隻有内容。
不過,字節也是有轉機的。
To B的飛書,本來也是個需要長周期發展的業務。
企業服務總是有很高的門檻。
總是需要團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才能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
然而,飛書本來是字節的内部産品,服務字節時的技術積累,幫助飛書跨過了企業服務的門檻。
每個飛書的團隊成員,同時也是飛書的用戶——"自己就是用戶"幫助飛書的同學更容易理解客戶的需求。
這給了飛書成功的希望。
收購Pico,也與字節此前做硬件的思路不同。
這一次,字節并不打算從零做起,而是借助收購,直接跨過行業門檻、跨過漫長的技術積累期。
字節正在找辦法,通過這樣的方式,把長周期的業務變成短周期。
字節的教育,也是有轉機的。
在教育行業"雙減"、字節的教育也裁員之後,教育變成了一個"沒有機會"的業務。那些急躁的字節人從教育離開了,留下的,反而更多的是教育人。
一半是因為,他們并沒有其他的出路。
一半是因為,他們對教育,仍然有情懷和信仰,并不想離開。
第一次,字節教育終于慢了下來,開始像一家真正的教育公司。
參考資料:
https://www.zgswcn.com/article/202010/202010301623201200.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52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