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那個 NG
本文首發于虎嗅青年文化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從外表上來看,2023 年是懷舊的一年。
年輕人追逐 Y2K 穿搭與酸性審美,職場人迷戀上了上個世紀的知識分子穿搭,文藝青年端起了 CCD 在社交平台發出了一張又一張高噪點照片。
世界範圍都在懷舊,去社交平台搜搜 #2000sthrowback 就會有種文藝複興的錯覺
文化産業也在做相同的事。
一個又一個被重制的 3A 大作,如同詐屍一樣不斷地登上遊戲商場的最新欄,比如那個 《最後的生還者》 第二章就是最誇張的,還沒出幾年就又重制了;《芭比》 帶來的粉色旋風帶火了一套穿搭和古早玩具;去伍佰演唱會給他唱歌,成了年輕人的流行文化……
一萬個例子,都可以指明一件事:盡管政治學家對全球化前景憂心忡忡,但對懷舊的情緒,卻率先完成了全球化,不分中外,天下趨同。
面對這種狀況,刻薄者會諷刺人類文明進程進入貪吃蛇時刻,深邃者則會覺得人們的踟蹰,是一種矯情。至于爲什麽懷舊會像瘟疫一樣彌漫世界,卻少有人談及。
在英文語境下 " 懷舊—— Nostalgia " 一詞的來源頗有意思,它由 "nostos" 和 "algos" 兩個希臘詞根組成,前者意爲家,後者意爲痛苦。
創造這個詞的人,是一位名叫 Johannes Hofer 的瑞士醫生,他在 1688 年撰寫的一篇醫學論文中,企圖通過這個詞來概括 " 懷舊 " 的症狀。
是的,懷舊這種情緒在四百多年前被人們視作是疾病,它具有神秘的傳染性,耗盡人們的精神活力,甚至會讓患者看見鬼魂,從此精神瘋癫。
于是,溫和的瑞士醫生會讓懷舊病人通過爬山、吸食鴉片、水蛭療法、洗胃以及回老家的方式來治療病症。
而粗魯的斯拉夫人,則會直接通過物理的方式制止它的蔓延,在 1773 年,一位沙皇俄國軍官爲了遏制這種 " 病毒 " 連續頒布了三次懷舊活埋令,才重新掌控局勢,從此斯拉夫人爲治療懷舊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給丫兩拳。
當舊大陸諸國愈發陷入懷舊病疫的時候,美國人卻頗爲自豪,他們宣稱一直在南北戰争之前,這個年輕的國家保持了健康,沒有屈服于懷舊病。之所以如此驕傲,是因爲那時的人們認爲,懷舊或是思鄉,都是一種精神疾病,代表着懶散和意志薄弱。
Johannes Hofer
時至今日,盡管依舊會有硬漢把這種情緒視爲軟弱,但卻沒有什麽人再會把它當作疾病了。甚至還被當作了一種向上的力量,比如無數相關論文指出,懷舊可以增強人的社會聯系感,是驅散孤獨感的火把,可以給人一種精神穩定的力量。
而傳媒藝術家博伊姆則在其著作《懷舊的未來》中指出:懷舊并不隻是關于過去,也有可能是前瞻性的。人們所懷念的或許并不僅僅是外化的表征,更有可能是對未來何處去的思考。
基于此,當 2023 年全球陷入懷舊情緒的狀況,并不令人意外。
因爲懷舊的背後是失望和疲憊。
記得在 2022 年底,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希望,覺得一切終将回歸正常,爲這個年頭賦予了很多想象。但時至今日,坦白地講,2023 年是不盡如人意的一年。
在宏觀層面,預期的樂觀情緒無一兌現。在微觀層面,每一個人都在時代的焦慮漩渦中感到不安。身處其中,我們會爲了各種話題争吵,性别的、政治的、感情的以及各種有的沒的。
而精英們也感受到時代的颠簸,早在 2023 年 1 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便以多重危機當作會議主題,指出當下是人類文明從未遇見過的困境,戰争成爲日常、經濟危機、生态危機以及社會危機的複合效應,使得未來變得撲朔迷離。
世界震蕩的蝴蝶效應,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巨變,讓人清晰無誤地感受到:
往日不再。
2023 年,我們告别了全球變暖,走向更糟糕的時刻。
" 全球變暖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時代到來。"
在酷熱的 7 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這樣說到,你可以将其視爲警告,也可說是無奈的句号。
無論你持怎樣的看法,但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2023 年 7 月成爲有記錄以來最熱月份,有科學家稱現在的全球溫度是地球 12 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刻。
而即便你不需要這些數據作爲參考,你的身體也在這個特别的一年中切身感受到了氣候異常對于人類生活的具體影響。
圖片來源:un.org
在一些環保主義者看來,2023 年也可以被稱爲動物起義之年,各種動物通過自己的 " 憤怒 " 試圖推翻人類文明的暴政。
7 月,一隻名爲 841 号的海獺像珍珠港裏的淺水魚雷一樣,多次在加州襲擊沖浪者,搶奪沖浪闆。盡管研究人員認爲這種異常舉動是因爲它懷孕了,但一些人還是将海獺的攻擊,視爲動物對人類掠奪海洋的反抗。
動物起義的隐喻還有很多:在阿姆斯特丹,鳥類偷竊防鳥釘搭巢;在西歐,臭蟲大軍爬上了地鐵和床褥;還有更早的,被視爲 " 消滅富人 " 的直布羅陀虎鲸起義……
誠然,拿人類視角去總結動物行爲有些幼稚,但留給我們的意向卻更顯嚴肅:
沸騰時代,人類該怎樣和其他動物相處?
阿姆斯特丹的一處鳥窩,由防鳥釘組成
2023 年,我們迎接憤怒。
除了氣候異常帶來的情緒變化(中外研究都有證明氣候變化影響人類心理健康的結論),經濟壓力與社會問題都讓人們變得更加憤怒。
一個證據是 2022 年蓋洛普全球情緒報告。報告在調查 122 個國家中的 12.7 萬人後發現,人們的不快樂指數已經達到了曆史新高,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在受訪前 24 小時感受到了憤怒的情緒。
而這種情緒轉化成了對政治的不滿,這在西方國家顯得更爲嚴峻,2022 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報告,在收集了 28 個市場的 36000 名消費者的反饋之後,他們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爲現有制度未能解決當前問題。
全球遊行追蹤印證了民衆的憤怒,該平台彙總的數據顯示:近兩年,全球各地針對經濟問題的抗議與遊行數量變得越來越多,2022 年較 2021 年多出了 45 場針對經濟問題的遊行。
年輕一代身處其中更顯艱難。
在日本,一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誤入 " 闇バイト —— 暗黑打工 " 犯下詐騙、搶劫乃至殺人案。根據調查,44.6% 的暗黑打工者是年輕人,7 成犯案動機是缺錢。
更宏觀的數據顯示,Z 世代的樂觀情緒正在逐年走低。無論是糟糕的生态問題,還是頹喪的經濟問題,都讓他們産生了一種——我們的未來被上一代偷走了的悲情。
2021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 70% 的年輕人都會參與社會活動。
圖爲 2023 年 1 月 17 日,在德國一次反煤礦擴張活動中,Greta Thunberg 被警察帶走拘留。
這種失望與憤怒,很容易轉變成殘酷的階級叙事。
這種情緒,不用擺數據,單看社交平台上那些膚淺而又高點擊的熱詞便能管中窺豹。西方年輕人舊調重彈,擺出法國大革命時的激昂字句,呼籲人們吃掉富人、吊路燈的說辭,足夠駭人。
盡管總有人會嘲笑這些懷舊詞句的效力,但在整個世界趨于保守的當下,從過去的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以及當下面對經濟泥潭更不知所措的阿根廷,剛剛選出的政治素人米萊,都證明了看似抱怨的憤怒,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
從未知走向未知,從風險走向更大風險。
上面提到的這些信息碎片,就是我們對 2023 年記憶最深刻的節點。
盡管臨近年底,照例應該爲剛剛過去的一年說些好話,但面對如此混亂且令人疲憊、像個高壓鍋的一年,任何确定的、樂觀的話語都會顯得虛僞。
過去我們還會用《xxxx 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作爲題目,但如今我如果要說我們對新的一年有什麽期許,那麽我們希望人們在憤怒之外,能夠擁有更多懷疑與冷靜。
這一年,我們在互聯網上見過太多以正義爲名的 " 獵殺 " 了,它們造成的人間悲劇,都在告誡着人們,着急尋找一個答案的魯莽,往往會讓尋求正義變成可怕的暴行。
希望新的一年,人們能重新掌握冷靜與耐心,就像是一位作家對青年人所期許的那樣:
願你爲了前方的火藥而幹燥,也懂得什麽時候、去哪裏尋找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