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6 日晚間,方正證券發布公告,中國信達因公司經營需要,拟于 2024 年 9 月 9 日至 12 月 8 日期間,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 8232.1 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 1.00%。
此前 2022 年 11 月、2023 年 7 月、2024 年 4 月,中國信達三次抛出減持計劃,第一輪減持一股未減,第二輪減持 8232.1 萬股,第三輪減持 1256.54 萬股,合計套現約 9 億元。
8 月 16 日方正證券報收于每股 7.29 元,以此收盤價估算,本次若按照上限減持,則套現金額将達到約 6 億元。
前三次減持套現 9.05 億元
從曆史溯源來看,中國信達持有方正證券股權是以股抵債而來。
根據 2020 年 8 月 6 日方正證券發布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國信達爲方正東亞 · 政泉控股信托貸款單一資金信托,以及方正東亞 · 政泉控股資産收益權投資(一期)、(二期)單一資金信托,這三個信托計劃的受益人,信托計劃的底層資産爲國通信托對政泉控股的不良債權。
因政泉控股未能如期還款,國通信托作爲受托人向武漢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大連中院出具執行裁定書,将政泉控股持有的 7.1 億股方正證券股票用于抵償國通信托對政泉控股享有的民事債權,作爲信托計劃的受益人,中國信達獲得了該部分抵債資産。
2021 年 9 月 7 日晚間,方正證券公告,收到證監會核準該公司主要股東的批複,對中國信達依法受讓 7.1 億股股份無異議。中國信達正式成爲方正證券第三大股東。
2022 年 11 月 4 日,中國信達啓動第一輪減持。根據方正證券公告,中國信達拟在半年内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 1.65 億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 2%。但直至 2023 年 5 月 27 日,即減持期屆滿,中國信達并未執行減持計劃。
2023 年 7 月 31 日,方正證券再次發布了有關中國信達的減持計劃,其計劃 2023 年 8 月 23 日至 2024 年 2 月 22 日期間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 1.65 億股,約占總股本的 2%。
在第二輪減持中,中國信達共計減持方正證券 8232 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1%,剛好完成減持計劃的一半,減持金額達到 7.84 億元。從公告來看,其減持行爲發生在 2023 年 11 月 6 日至 11 月 22 日之間,減持價格爲每股 8.65 元~10.06 元。
第三次減持的計劃時間爲 2024 年 4 月 29 日至 2024 年 7 月 28 日期間。但最終截至 2024 年 7 月 28 日,中國信達累計減持 1256.54 萬股,占方正證券總股本的 0.15%,減持價格爲每股 9.10 元至每股 9.46 元之間,套現金額爲 1.17 億元。
通過第二次、第三次減持,中國信達合計套現方正證券約 9.05 億元。截至目前,中國信達持有方正證券股份數量爲 6.15 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7.47%。
目前股價已大幅低于前次減持最低價
從方正證券二級市場走勢來看,中國信達減持行爲對公司股價影響更多與市場環境、投資者心理有關。如在宣布第二輪減持的 2023 年 7 月,公司股價并未出現大幅下跌,反而還在 2023 年 11 月初走出一波上攻行情,一度突破 10 元大關。但 2023 年 11 月 23 日公布減持階段結果後,2023 年 11 月 24 日公司股價大跌近 5%。
而本次第四輪提出減持計劃,方正證券股價已低于第二次、第三次實際減持的價格區間。從公告來看,此前減持價格最低爲每股 8.65 元,不考慮除息因素,目前方正證券市價每股 7.29 元較此前減持的最低價低了 15.72%。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也有一家券商重要股東提出了減持計劃。
8 月 9 日(周五),中金公司公告稱,股東海爾金盈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計劃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 3 個交易日結束後的 3 個月内,減持合計不超過 1.06 億股 A 股股份,占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 2.1964%。若按上述計劃完成減持,海爾金盈将不再持有中金公司股票。
海爾金盈與中國信達類似,近年來一直不斷套現手中所持有的巨額券商股,且海爾金盈減持數量更多。相關數據顯示,自 2022 年 6 月以來,海爾金盈一直馬不停蹄減持中金公司,套現金額已超百億元。8 月 9 日是第五次發布減持公告,而如果本次按照上限減持,海爾金盈将清倉中金公司,且本輪套現金額可能達到 30 億元。
受此影響,8 月 12 日(周一)開盤後,中金公司跳空低開,盤中一度跌破發行價。不過之後跌幅收窄,全天下跌 2.93%,次日再次小幅上漲 1.70%。這意味着當股價相對低位後,重要股東減持對公司影響或趨于平緩。
之前方正證券預告 8 月 23 日公布 2024 年半年報。根據公司發布的半年度預分紅公告,今年中期公司拟向全體股東每 10 股派發現金紅利 0.48 元(含稅)。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