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3 月 7 日消息,IT 之家從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官方公衆号 " 首都教育 " 獲悉,《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 年)》現已發布。其中提出,從 2025 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于 8 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
學校可将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分批重點培養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領域 100 位專業名師和 1000 位骨幹教師,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對于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教學成果評選、職稱評審、績效保障等方面加大傾斜支持力度。

《方案》提出如下要點:
建設市級通用人工智能基礎課程
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要求,開齊開足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探索設置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研制《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鼓勵各區和中小學校探索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點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課程。
推動構建 " 高校 + 企業 + 中學 " 聯合培養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的體制機制,結合 " 苗圃 " 工程,探索高校與中學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階課程。
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從 2025 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于 8 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學校可将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爲主,重在啓蒙學生人工智能思維;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爲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爲主,重在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探索 AI 賦能的新型 " 雙師課堂 " 組織實施模式,促進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面向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建設中小學校外人工智能實踐基地。
打造一站式 " 人工智能應用超市 "
升級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空中課堂),拓展開發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學習數據回流、課程叠代更新、應用場景拓展,打造一站式 " 北京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超市 "。
加快完善全市教育系統 " 雲 - 網 - 邊 - 端 " 一體化基礎設施,引入自主可控的開源 AI 框架和工具,支持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
開展 " 智慧校園 +" 行動,支持百所新型智慧校園示範校進行智能化改造和典型應用場景創設,并将應用場景轉化爲探究性項目課程,形成 " 百校帶千校 " 的發展格局。
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 " 百千種子計劃 "
從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鼓勵有條件的區、校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育等方式充實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
市、區教研部門把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常态化教研範圍,研制中小學人工智能賦能學科教學創新指南,将 AI 技術融合到各學科教育教學中,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和應用能力。
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 " 百千種子計劃 ",吸引相關學科教師參與,分批重點培養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領域 100 位專業名師和 1000 位骨幹教師,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對于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教學成果評選、職稱評審、績效保障等方面加大傾斜支持力度。
人工智能賦能五育融合培養體系
探索 AI 賦能的具有首都特點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持續深化 " 大思政課 " 綜合改革。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豐富 " 課間一刻鍾 " 活動,助力課内課間課後一體化育人。拓展 AI + 智慧體育、AI + 美育浸潤、AI + 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場景,探索 AI 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
建立覆蓋全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形成學生健康成長檔案,開展常态化心理狀況監測分析,建設全天候陪伴的 AI 健康師。
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發揮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和各區分院的作用,組織開展人工智能等主題的夏(冬)令營。
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示範區示範校
通過推進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結合智慧校園建設等工作,進一步開放應用場景、總結成熟經驗、強化工作推廣,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實施。
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和應用場景征集與評選活動,遴選形成一批優秀案例和典型場景。鼓勵開展人工智能科技節、人工智能作品展、人工智能課堂教學展示等多樣化交流活動。
引導學生在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感知、體驗人工智能,掌握必要的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工智能素養,涵養科學探究精神,培育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