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3 月 4 日訊(編輯 潇湘)對于許多美國散戶而言,他們如今每天或許有三件事必須要做:吃飯、睡覺、看一眼特斯拉的股價 ……
開年以來,特斯拉股票在美國散戶投資者中的受歡迎程度,正持續 " 爆表 "。最近幾周,散戶們以瘋狂的速度搶購着馬斯克旗下這家電動汽車行業領頭羊的股票,并多次創下了單日購買量的新紀錄。
根據 Vanda Research 的數據,年内迄今,散戶們在特斯拉股票上的淨買入量已經達到了 136 億美元。僅僅耗時 2 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接近了去年全年近 170 億美元的紀錄水平。
到目前爲止,人們對特斯拉的火熱興趣,正使任何其他證券都顯得相形見绌。
一組對比可以證明這一點。Vanda 的數據顯示,在 2 月份的最後一周,散戶投資者單日特斯拉淨購買量的五天移動平均值達到了約 4.6 億美元。而緊随其後第二受歡迎的證券—— SPDR 标準普爾 500 指數 ETF 的這一數字僅爲 1.5 億美元,不及特斯拉的 1/3。
再往後數的景順 QQQ ETF、蘋果和亞馬遜,相關的散戶單日淨購買量更是隻有特斯拉的約十分之一!
美國散戶正爲特斯拉 " 癡迷 "
特斯拉的投資者向來以忠誠著稱。去年股價下跌時,不少美國散戶就已開始争相買入,并在 1 月 3 日股價見底後繼續紮堆湧現。
Vanda 數據主管 Giacomo Pierantoni 表示,散戶流入特斯拉的資金總額從未如此之高。他補充稱,散戶投資者的購買行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今年特斯拉股價逾 60% 的大漲。
本周的散戶參與度的一個新高潮,是在美東時間周三下午 4 點開始的特斯拉投資者日之前,散戶投資者在當天向特斯拉股票投入了超過 5 億美元。盡管此次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達到其宣傳效果,投資者指責這場投資者日活動缺乏細節,引發特斯拉股價在投資者日之後一度暴跌 5.9%,但周五其又很快彌補了其中的大部分損失——收漲逾 3% 至 197.79 美元。
一位在醫藥行業從事營銷工作的美國散戶 Durga Bobba 表示,他在去年 12 月首次購買了特斯拉的股票。當時在研究了特斯拉的财務狀況後,他終于看到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切入點。" 我看到這隻股票跌到了多年來的低點,心想,‘如果我要買入,現在就是好時機,’ "
Bobba 是近期在特斯拉股價上獲利頗豐的許多買家之一。他表示," 我當初在每股 110 美元左右的價格買進,我很高興賺了那麽多。我可能永遠不會賣。"
" 我是搞營銷的,廣泛的吸引力是我購買特斯拉的首要原因,人們喜歡它,不分年齡和性别,"Bobba 補充稱。
根據 FactSet 的數據,按照特斯拉未來 12 個月的預期盈利計算,特斯拉目前的市盈率約爲 45 倍。盡管這一數字已經低于了之前逾 200 倍的峰值,但仍要高于一衆美國傳統車企和整體标普 500 指數。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标普 500 指數的 12 個月市盈率目前分别爲 6.86 倍、8.56 倍和 17.6 倍。
比疫情爆炒時更火熱?
在線經紀公司 Webull Financial LLC 的首席執行官 Anthony Denier 表示,即使與 2020 年和 2021 年疫情時期的狂熱炒作相比,特斯拉最近的交易熱度依然顯得很突出。
" 圍繞特斯拉的交易在我們的平台上占據了主導地位,"Denier 稱," 自 12 月以來,我們看到了交易量的大幅飙升。"
Denier 羅列的數據顯示,Webull 平台上交易特斯拉的賬戶比例已經從六個月前的約 4% 攀升至了 2 月份的 18%。他回憶稱,以往特斯拉的交易量再火,通常也不會在某一天達到 Webull 股票交易總量的 10%,但今年已經有三天達到了總交易量的 35% 左右。
去年,随着投資者越來越擔心特斯拉 CEO 馬斯克可能因收購推特而分心,特斯拉股價曾一路暴跌。該股在 2022 年下跌了 65%,是迄今爲止最大的年度跌幅。目前,盡管特斯拉已經在年内反彈了逾 60%,但仍隻有 2021 年 11 月創紀錄水平 409.97 美元的不到一半,這令不少業内人士相信,其後市仍有巨大的上行空間。
在期權市場上,特斯拉也是近來最受歡迎的标的之一。在 10 個最受歡迎的合約中,有 9 個是預期該股将進一步上漲的看漲期權合約。其中一個熱門押注是,到 2024 年 1 月,該股将一路飙升至 825 美元。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散戶對特斯拉買入熱情空前高漲的氛圍下,也依然有不少投資者并不對此買賬。據 S3 Partners 預測分析董事總經理 Ihor Dusaniwsky 稱,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仍然是美國市場上被做空最多的股票。
對于一些投資者來說,一波波來自散戶的買入和賣出交易可能正是一個回避特斯拉股票的充足理由。這種類似模因股的氛圍會導緻高波動性和高估值,這種估值水平對應的是高預期,其中至少包含:該公司不但能實現高利潤,還能維持數年的市場份額提升——在一個新秀不斷湧現的電動汽車市場上,這樣的預期可能顯得太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