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互聯網平台的 AIGC 攻城戰,焦點已經轉向了評論區。
"@AI 課代表呀 總結一下 "
"@AI 視頻小助理 高能空降 "
"@機器工具人 聽歌識曲 "
這些 " 召喚術語 " 成爲了 B 站用戶與 AI 勾連的密鑰。用戶隻要在評論區 @AI 視頻小助理、有趣的程序員這類 AI 工具賬号,并下達 " 總結 "" 高能空降 " 等指令,AI 賬号就可以根據時間軸,逐條梳理出視頻核心要點。
在 B 站 UP 主 @考研數學武忠祥老師 25 号發布的一條爲 24 屆考研人劃重難點的視頻下,網友對 AI 工具賬号的召喚率先占領了熱評區。AI 賬号也不負期盼,短短幾分鍾内就迅速整理出了一份詳細的視頻筆記,成爲了網友的 " 省流助手 "。
B 站、抖音、快手爲代表的 " 務實派 " 平台,戰略側重點在于如何将 AI" 玩具 " 轉變爲 AI" 工具 "。然而,使用邊界尚不清晰的 AI 技術在其工具化的道路上其實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平台因此 " 翻車 " 的案例也并不少見。
網易 Lofter 推出的 AI 繪畫功能被質疑 " 縫合素材 ",更遭受到了插畫師的大規模抵制、停更和出走,不少普通用戶也紛紛與平台 " 割席 "。
以虎撲爲代表的 " 務虛派 " 在用戶的精神需求層面大做文章,徹底打開了 AIGC 技術的潘多拉魔盒。
虎撲官方宣稱,這款 AI 不僅可以還原球星的個性與風格,甚至還可以自定義理想的 AI 伴侶,用戶可以自由設置 AI 機器人的長相、性格、聲音。在技術放任的自由下,用戶利用虎撲的這款女娲 AI 創造了一個個 "AI 電子女優 " 的形象,成爲了網友發洩私欲的工具。
不同平台的 AI 玩法,其實也藏着一條統一的走向,即互聯網平台正在将叠代與留存的主幹任務押注在 AIGC 工具上。不過,如何實現 AIGC 與平台發展的平衡,這成爲不少平台面臨的核心命題。
内容平台一手抓創作,一手抓交互
後端的用戶交互體驗成爲了内容平台進行 AI 布局的新陣地,其中,金句頻出,用戶互動熱情高的評論區更是内容平台的發力重點。
中長視頻爲主的 B 站本就有 " 課代表劃重點 " 的内容消費偏好,"AI 視頻小助理 ""AI 課代表呀 " 等 AI 賬号從站内用戶的内容消費習慣出發,打造了獨具 B 站特色的 AI 省流助手。不過,這些 AI 賬号與聊天機器人不同,不能做到及時、快速地回應,很多用戶的 AI 召喚術也會失靈。
圖源:B 站截圖
同樣,豆瓣的 AI 賬号也藏匿在各小組的評論區中,其數據源更是由各小組的特色金句構成,借此提供小組的活躍度,每一個小組的 AI 賬号都别具特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小組的 AI 賬号評論風格跳脫,評論内容也是 " 我笑到抽筋亂蹦家人左顧右盼确認家裏不是迪廳 "。
圖源:豆瓣截圖
快手在 9 月 15 日開啓内測的 AI 文生圖功能 "AI 玩評 ",焦點也瞄準了内容評論區,直接将 AI 繪畫功能鏈入到評論區中,用戶輸入指令就可以在評論區快速生成 meme 梗圖。
評論區玩梗、鬥圖确實已經成爲了當代網民的基本素養,但快手 AI 玩評略顯闆正的作畫風格與網友鬥圖的目的割裂開來。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還在内測階段的 AI 玩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内容平台玩轉 AI 的新思路。
事實上,内容平台最先擁抱的其實是 AIGC 的創作能力。在理想主義叙事中,創作門檻更低、效率翻倍的生成式 AI 工具無異于一枚深水炸彈,拓寬了内容平台的想象邊界。
技術浪潮的激勵下,一衆内容平台開始在 AI 創作工具方面下苦功,其目的是激發站内内容生産活力,填充内容池。
抖音推出的 "AI 繪畫 " 濾鏡特效,以裂變傳播的短視頻拓寬了用戶對 AI 繪畫的認知。快手的 AIGC 創作工具 " 快影 ",則是基于 AI 算法将用戶照片一鍵轉化爲油畫風、水彩風、動漫風等多種風格化效果圖片 ......
考慮到 C 端用戶的普适性,内容平台的 AI 創作工具使用門檻非常低。以在各大内容平台盛行的 "AI 繪畫 " 功能爲例,與專業 AI 繪畫工具上複雜的關鍵詞、參數調整不同,内容平台的 AI 繪畫功能支持一鍵生成,用戶隻要上傳一張照片就能實現動漫風格的轉化。
簡單便捷的操作設置降低了生成式 AI 的成本,其導緻的另一個結果卻是,大量低質、無意義、同質化的内容泛濫成災。
小紅書上批量生成的 "AI 帥哥 ""AI 美女 " 共用一張臉,甚至擺着同一套拍照姿勢,網友直呼患上了 AI 審美疲勞。AI 生成的 " 虛假新聞 "、無腦回答也在内容平台大行其道。正是技術獵奇視角與低門檻的迅速普及,令 AI 内容垃圾充斥互聯網。
内容平台普适性 AI 創作工具的下放也不可避免地激發了專業創作者與 AI 技術之間的矛盾。
網易 Lofter 今年推出的 " 老福鴿畫畫機 "AI 繪畫功能,允許用戶輸入指令生成個性化頭像,其初衷自然是活躍站内用戶生态,并且補充站内内容池。
但這一功能上線後立馬遭到了站内用戶的抵制與抗議。作爲集聚了大量插畫師、原畫師的内容平台,Lofter 的這一 AI 功能被質疑是對原創作品的侵權。黑底白字的 " 禁止 AI" 運動由專業畫師發酵到普通用戶中。
一片讨伐聲之下,Lofter 三次發表聲明,強調沒有使用站内用戶數據訓練 AI 模型,并下架了該 AI 繪畫功能,但用戶抗拒 AI 的情緒仍未得到平息,甚至擴散至各個内容平台上。小紅書上," 禁止 AI" 的運動也在暗流湧動着,插畫師也學着抱團取暖,總結了 " 作品逃避 AI 吞噬的方法 ",以此表示抗議。
全網泛濫開來的 AI 内容更是走向了灰色的産業鏈,批量打造的 AI 水軍開始湧現。
" 劉德華爲什麽很少演反派 " 成爲了内容平台上爆火的一道 AI 測試,隻要在内容平台上發布這一提問,就會迅速引來 AI 水軍的圍剿,并回複稱 " 辣雞華爲,過時芯片還拿來碰瓷蘋果。" 其實,這是因爲問題中的 " 劉德華 " 和 " 爲什麽 " 搭配出了 " 華爲 " 這一關鍵詞,借此來觸發了 AI 水軍的關鍵詞。
AIGC 内容監管也在逐漸提上日程。抖音、小紅書、B 站等内容平台紛紛爲站内的 AIGC 内容打上了 " 水印 " 标識,真假難辨的 AI 内容終于踩下了急刹車。
對于内容平台而言,想要建立 AI 應用生态,隻有将其與站内生态完美融合,最終才能實現正向的 " 化學反應 "。
電商平台卷向前端搜索,搶奪種草用戶
在閉環交易鏈路的邏輯之下,内容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撼動了電商平台的壟斷地位。不斷崛起的小紅書、抖音等内容平台以種草爲切口,成功分割了電商平台的蛋糕。生成式 AI 在内容端的爆發就成爲了電商平台修補短闆的一劑 " 良方 "。
AI 對話是電商平台當前的主流玩法。
重抓内容生态的淘寶将資源與希望傾注到 " 淘寶問問 " 這一 AI 對話應用上。淘寶問問一方面鏈入了阿裏雲 " 通義千問 " 大模型,另一方面又根植在淘寶平台的沃土之上,這份資源與技術的雙重保險,足以證明淘寶對 AIGC 寄予的厚望。以信息流重塑電商業務的百度也将 AI 作爲業務發展的加速器,推出了電商新品牌 " 百度優選 "。
對比電商平台的 AI 工具布局,可以發現,無論是淘寶,還是百度,都試圖将前端 " 搜索 " 都視爲平台串聯 AI 工具與電商業務的重要抓手。
淘寶問問集成在淘寶首頁的搜索框上,但并不能直接使用 AI 功能,而是将其分成了兩步,用戶在搜索框輸入了 " 淘寶問問 " 後,才能跳轉到 AI 對話頁面。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消耗的轉化成本不可避免地直接影響着用戶的使用率。
同樣,百度電商的 AI 導流入口也隐藏在百度的搜索框中,不過,百度電商則是以一種隐晦、軟性的方式植入到百度搜索之上。用戶隻要在百度搜索商品,AI 算法便将站内創作者的相關測評、種草内容以及商品鏈接全部彙總至百度頁面上。
比如用戶在百度搜索手機品牌,百度搜索可以爲其鏈接到手機測評博主的内容,詳細剖析不同型号手機産品的性能、賣點,并綁定百度電商的商品鏈接,幫助用戶完成篩選。
圖源:百度 APP
對于電商平台而言,搜索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既包含了平台沉澱多年的用戶心智與用戶認知,更是平台了解、觸達用戶的最短路徑。從這一層面來看,在搜索框中植入 AI 工具其實是電商平台的最佳選擇。
以搜索框爲起點,電商平台更大的野心則在于内容種草環節。内容的引流與轉化效應已經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上得到了驗證,電商平台自然也不甘心割舍這一業務,希望能以内容生态完善消費鏈路,借此提升轉化效率。
淘寶問問的内測頁面中,一共劃分了 " 資深導購員 "" 生活小能手 "" 美食達人 "" 旅行策劃人 "" 靈魂寫手 " 五個功能,這五個功能對應的就是用戶消費生活的多個場景。更爲重要的是,在淘寶站内,這些功能也直接和消費鏈路直接綁定在一起。
圖源:淘寶問問
以 " 資深導購員 " 功能爲例,這一功能是爲了滿足用戶的種草需求,用戶提出消費需求時,淘寶問問就可以提供相應的建議。例如,輸入 " 中秋節适合送父母什麽禮物?" 這一問題後,淘寶問問會彙總站内相關短視頻内容,還會列出具體的選購方向,比如養生、紀念、旅遊等。在這些建議之後,淘寶問問還提供了相應的商品鏈接,一鍵直達商品頁面。
圖源:淘寶問問
從轉化鏈路的角度來看,淘寶問問的方向并沒有偏離。不過,内容種草效應的要義不僅僅在于全面、專業的内容質量,更在于用戶與内容博主、用戶與内容平台之間建立的信任關系。
剁主體驗淘寶問問後發現,AI 列出的購買建議看似條理清晰,但篇幅往往都十分短小,隻提供了消費方向,卻少了消費必要性的關系闡述。換言之,AI 的種草内容說服力不足。
要知道,在内容種草越來越精細化的趨勢下,消費者對内容質量的要求也随之攀升,護膚賽道卷成分,穿搭賽道卷用料。對比來看,淘寶問問當前的水平仍然要粗糙許多。
垂類平台力求從應用場景破局
AIGC 已經成爲互聯網平台不得不迎頭跟上的隊伍,垂類平台也不能脫離這一定論。
在戰略層面,身處科技浪潮前,垂類平台已經不能坐以待斃,而是選擇 " 以守爲攻 ",從垂類應用場景破局,結合 AI 技術,守住自身平台的優勢。而在技術層面,垂類平台的技術積累自然不能與大平台相提并論,但是卻在數據源上有不小的優勢。垂類平台的數據樣本多、質量高,也能夠提升 AI 算法的精準度。
在 9 月 5 号宣布向全社會開放的 WPS AI 是中國協同辦公賽道中首個落地的生成式 AI 應用,瞄準的正是數億打工人的辦公需求。
簡單直觀的 AI 對話形式同樣是出于降低使用門檻的目的。用戶隻需要下達指令,WPS AI 就可以按需進行操作。從應用場景來看,WPS AI 走了一條 " 廣而全 " 的策略,覆蓋了文檔分析、大綱寫作、PPT 制作、翻譯等各類辦公需求。
圖源:WPS AI
從技術與用戶體驗層面來看,與成熟不少的 Claude、Jasper 這類 AI 模型相比,WPS AI 在本文生成、文檔編輯等方面的能力确實稍顯遜色,甚至還會出現明顯的校對錯誤,需要用戶手動調整。
不過,在辦公場景沉澱多年,WPS 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數和認知,能夠保證 WPS 在技術浪潮下不掉隊,同時也成爲了算法叠代升級的基礎。
一站式旅行平台攜程也将 AI 技術與旅行這一場景進行融合,并打造了深耕旅行場景的 AI 應用——攜程問道。
攜程問道基于攜程在出行場景的數據沉澱,官方宣稱是以 AI 對話的形式爲用戶提供定制化出行路線,幫助用戶減少出遊決策。
出行攻略的主陣地一直在内容平台,攜程自然想通過數據優勢和技術,借助 AI 大模型來搶奪用戶心智。不過,從其用戶體驗來看,還在内測階段的攜程問道還不夠完善。
圖源:攜程問道
以攜程問道的行程規劃功能爲例,與小紅書、抖音等内容平台上的詳細全面的旅遊攻略相比,攜程問道給出的規劃過于簡單,參考價值有限。如果進一步追問出行細節,攜程問道的短闆就會暴露地更加徹底,隻能無奈表示 AI 還在學習中。
圖源:小紅書
這些互聯網平台對 AIGC 的應用趨勢揭開了一個确定的未來藍圖:AIGC 工具全面滲透到人類各個生活場景中,人類最終将與 AI 同行。不過,站在這場征途的起點,如何将 AI 技術收束進規則内?如何創造更多的實用價值?這都是互聯網平台需要冷靜思考的命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剁椒 Spicy(ID:ylwanjia),作者: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