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陳興傑老師打 call
正是低迷的生育率,助推了 " 高端消費 " 崛起。
大消費市場在萎縮,局部市場卻可能有繁榮。
少子化時代,孩子太珍貴了,父母們也願意掏錢,相關消費居高不下。
01
最近五年,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最大變化,大概就是出生人口減少。
2017 年中國出生人口 1723 萬,總人口增加 737 萬。到 2022 年,出生人口減少至 956 萬,短短五年,減少了大約 45%。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總人口也開始減少。這是中國 60 餘年未有的現象。
房地産行業有一句話," 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人口起着長期和根本性的作用。
宏觀經濟也是如此——因爲一切經濟活動的本質都是滿足人的需求。
人口結構變化,經濟活動的重心勢改變。最近,媒體報道全國範圍的幼兒園 " 關停潮 ",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幼兒園 " 關停潮 " 有人口變化的因素,也有政策原因。2010 年後,數量較多的 80 後進入生育高峰期,特别是二胎政策放開,許多地方出現幼兒園學位緊張。2017 年,教育部大力 " 收編 " 民辦幼兒園改制成 " 普惠園 ",還大量建設公立幼兒園。
幼兒園大量新建,孩子卻在減少。前些年家長需要排隊入學,現在是幼兒園追着家長跑。
許多公辦幼兒園下調了戶籍門檻,一些企業自辦的幼兒園也要跑到外界招生。
盡管如此,一些幼兒園還是會關閉,許多幼師要下崗。一建一停,浪費了大量資源。
這隻是人口變化帶來社會轉變的一個縮影。
中國出生人口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進入生育高峰期的 90 後,人口逐年減少,生育意願逐年降低;再往後的 00 後,人數更少一大截,更加不想生孩子。這是一個螺旋式下滑。從短期到中期,中國的許多行業面臨劇烈變化。
02
圍繞孩子的出生到成長,觀察相關行業所受的影響,也許是不錯的視角。
醫院産科首當其沖,此前一床難求的産科病房會冷清下來。大城市公立醫院對此的感受不太明顯,小城市醫院或民營醫院,就會看到明顯的退潮。
媒體報道,2016 年天津當地助産機構(具備助産條件的綜合性醫院和婦幼醫院),數量是 92 家,2022 年僅剩 60 家。一些技術水平弱的基層醫院,幹脆取消産科,隻保留婦科。
月子中心會受沖擊。面對縮小的市場,估計不少月子中心要倒閉,活下來的也面臨激烈競争。
奶粉、尿布、童書、玩具等行業,都受到不小的影響。一些中低端企業會被淘汰,高端産品企業也難有爆炸性增長——畢竟,他們面對着天花闆逐年降低的市場。在此過程,經濟差的消費者面臨更多痛苦,因爲面向他們的産品選擇變少了。
接下來說幼兒園。正如上面所說,前兩年全國範圍之内,幼兒園增加,孩子變少,于是空出很多學位。就連一些大城市也難以避免。
前幾年北京控制外來人口,本地生育率低迷,便導緻了一個奇觀:2021 年入學季,朝陽區有 136 家幼兒園有富餘學位。在豐台、房山等區,民辦幼兒園 " 一孩難求 " 的現象也很普遍。
還有媒體預測,未來 10 年幼兒園的數量将減少三分之一。
我沒仔細算過,卻知道推算過程并不難。每個孩子隻占一學位,而幼兒園學位數量是有限制的,用出生人口做個簡單除法,大體就能算出來。
更有價值的預測是:條件差的民辦幼兒園更容易倒閉,普惠性幼兒園通過生源領補貼,日子也不好過。相對而言,高端民辦幼兒園的招生就沒那麽困難。
幼兒園遭遇的現象會傳遞到小學和中學。學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教師行業将面臨巨大沖擊。
中小學的班級規模和師生比都有明确規定,學生大量減少,教師也要減。現在很多人急于 " 考師 ",進公校,拿個穩定的編制。殊不知再過幾年十幾年,教師崗位的競争将空前激烈。在一個減量市場存活,壓力要遠大于增量市場的生存。
最後說高校,目前中國高校的本專科招生人數超過 1000 萬,其對應的同齡人大約 1600 萬。
考慮到讀技校,服兵役,自願辍學等情形,超過 60% 的高校普及率不算低了。而 2022 年的出生人口不到 1000 萬,數字還在往下掉,無論将來高校怎樣普及,有些學校就是會關閉,有些專業會砍掉,尤其那些供給已經過剩,沒什麽市場需求的專業。
03
表面看起來,出生人口減少帶來普遍的沖擊,各行業要承受的壓力差不多。可具體到不同行業,市場規模縮小的程度大不一樣;不同市場内部分的分化,也有明顯不同。
舉例子說:相比于産科病房的減少,月子中心的收縮幅度小得多。
原因很簡單:生孩子所需的産科病房是基礎服務,剛性很強;月子中心屬于消費升級,彈性大得多。做這方面決策的多是産婦,當生孩子變成她們人生唯一唯二的經曆,月子中心成了可以接受的 " 高端消費 "。
這也是近些年縣城 " 月子中心 " 大量出現的原因。動辄數萬元的 " 月子中心 ",對普通家庭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很多女性抱着 " 生一回孩子不容易,不妨奢侈一回 " 消費,也無可厚非。
很多人指責 " 月子中心 "" 月嫂 " 市場興起,推高生育成本,打擊了生育率。其實某種程度說,正是低迷的生育率,助推了 " 高端消費 " 崛起。
把 " 消費升級 " 的道理想清楚,再來觀察母嬰市場的不同品類,情況就變得好玩起來。
很多媽媽能接受品質差的紙尿褲(畢竟幾個小時就得換),絕對不接受低端奶粉。
孩子稍長大後,得買玩具看童書,少子家庭的消費數量似乎不是減少,消費檔次反而提升。
獨生子女家庭在這方面的消費,可能更加慷慨。這就是爲何生育率走低,童書和樂高反而暢銷的原因。
人口變化帶來的沖擊是複雜的。大消費市場在萎縮,局部市場卻可能有繁榮。
生育率降低,似乎催生了陪玩、陪學市場的火爆,比如夏令營和興趣班。
試想,倘若每個家庭有兩三個孩子,還會有那麽多興趣班嗎?多子女家庭大多 " 散養 ",獨生子女往往 " 精養 ",消費市場不完全重合。少子家庭的消費支出,不見得會少很多。
中國處在人口減少的通道,市場在縮小。令人不安的是,消費升級引發了低端産品淘汰,窮人想買物美價廉的兒童商品越發困難。從奶粉到衣服玩具,再到兒童樂園,都有變貴的趨勢。
少子化時代,孩子太珍貴了,父母們也願意掏錢,相關消費居高不下。
許多年前,一個流行說法是:把人口減下來,人均占有資源提上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會提高。
這種說法錯在隻看到人是消費者,忽視人也是生産者。減少人口就是先減年輕人,他們要養娃,還要背負沉重的養老壓力,生活很辛苦,隻會更不想生,情況繼續變壞。
當然,老齡化的影響則屬于另一個話題。
04
最後說一個重要條件:對國家而言,人口收縮帶來的經濟和産業影響是巨大的;對個人來說,他受影響最直接的相關因素是,他身處在哪裏。
大城市的人受影響相對較小,小城市、縣城和鄉村,将明顯感到潮水的退卻。
有些小村消失了,人們聚集到條件好的大村莊;鄉村學校會陸續關閉,很多商店也開不下去。
産業總是随着人口走,有些企業缺乏人口支撐,會逐步搬離,最後縣城隻留下基礎的消費服務。縣城會變小,醫院、商場和超市全都有,卻隻有一個。這些都是在日本已經出現的場景。
過程很漫長,也很傷感,卻無可改變。人們能做的隻能是适應,或是搬往大城市生活。
以上文章内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财經無關。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财經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