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陳興傑老師打 call
中國産業升級是全球産業升級的一部分,無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人民,都從中受益——以便宜價格獲取豐富商品,并從技術進步分享紅利。
産業升級經常帶來恐慌,隻要基于技術進步與自由貿易,各國的産業興衰總是交替,經濟仍會蓬勃發展。
将中國産業升級與發達國家的利益對立起來,隻會帶來巨大風險。
1
今年進口汽車的日子很難。
德系品牌車基本在降價,燃油車小降,純電車大降,幅度甚至達到腰斬。日系車稍好但也有小幅降價,過去長期堅挺的價格無以維持。
看銷量更明顯。自 2014 年中國汽車進口量創下 143 萬輛的紀錄,此後近 10 年進口汽車緩步下滑,2022 年隻有 88 萬輛,下滑超過了 40% ——如果說近兩年經濟不景氣,但過去 10 年中國汽車市場是在持續增長的。
進口汽車式微,很多人第一判斷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崛起,實現對國外傳統汽車産業的彎道超車。
這話說得既對,也不對。新能源汽車之強勢有目共睹,傳統燃油車其實也不差。
2023 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汽車 234 萬輛,取代日本成爲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出口數據裏新能源車 53 萬輛,燃油車超過 180 萬輛,單單後者就超過日本全部出口量(約 173 萬輛)。
無論在新舊賽道,中國汽車産業表現都很不錯。高端汽車領域,國産汽車還不算強,可從整體看," 大而不強 " 确實對國外同行構成了壓力。
中國汽車産業持續發展,在内實現汽車大規模普及。過去十多萬元人民币隻能買 " 山寨車 ",如今質量大幅提升。在國外市場,競争效應傳遞,才有了進口車降價的動作。
2
這一幕似曾相識。
2012 年前,中國手機行業是進口品牌的天下。諾基亞一家獨大,三星、摩托羅拉、飛利浦等手機分割市場。中國本土手機除若幹品牌,基本被歸入 " 山寨 " 行列。
此後的故事衆所周知,中國新興智能手機崛起,在發達國家優勢産業實現反超。目前,各類智能手機的排行榜,除了蘋果手機之外,基本隻剩中國品牌。
高端到低端,中國手機品牌都有布局,其他國家短期内難以突破。這場産業革命帶來的福利,也顯而易見。
中國低端山寨手機被逐出市場,換成了物美價廉的智能手機。發達國家人民也大量使用中國産智能機——蘋果手機當然不錯,可是太貴。沒有強有力的競争對手壓迫,它一定還會更貴。
連非洲地區也從中獲利。在中國知名度不高的傳音手機,在非洲每年賣出 1 億多部,當地市場占有率達到 60%。人均 GDP 僅幾百美元的國家,人們也用上質量還不錯的電子産品。
如果說蘋果發起開啓移動互聯網革命,中國數十家(最後變成幾家)智能手機企業,則在短短幾年時間内,就将這場技術革命推廣到全球各國,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中國産業升級是全球産業升級的一部分,很多人隻歡呼本國獲得好處,卻忽略無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人民,都在從中受益——以便宜價格獲取豐富商品,并從技術進步分享紅利。
3
這種偏頗性評價低估了中國産業升級的偉大,并制造出一堆錯誤認知。
近幾年中國網上就很盛行一種觀點:中國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中國通過産業升級,實現對外國産業的各個爆破。外國人此前輕松能賺的錢,正被中國人賺回去。發達國家的地位,可能被中國擠下來。
這種觀點自以爲洞悉國際競争的秘密,把國際競争交鋒視作你死我活,不可避免。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手機是經常被提到的例子,此外更廣爲人知的是盾構機。
盾構機是隧道建設最重要的機械設備,因其設備規模大、難度高,經濟效益好,被稱作高端制造工業明珠。此前中國盾構機靠進口,價格昂貴(人民币約 3 億元),且維修很不方便。
2002 年後中國研發了國産盾構機,很快具備量産能力。到目前爲止,中國工程項目基本采用國産盾構機,節約大量成本,提升了效率。盾構機的國際市場價,也被打到幾千萬人民币。
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中國專家矢志研發—國産設備研發成功—擠壓進口泡沫剝削—把國外産業幹趴在地。這樣戲劇性套路和勵志元素,使國産盾構機的故事流傳甚廣。
然而正确的解釋,不應是這樣。
不應當以對抗的思維看待國際合作,并且要用發展的思維來解釋經濟進步。否則中國對外合作,還是要陷入到互相敵視、閉門造車的泥淖裏。
此前高端機械設備之昂貴,并非刻意針對中國的價格剝削,而是全球行情基本如此。具備高端盾構機生産能力的企業,本來就不多,賣方市場價格高昂,這本來就很正常。
中國的工程建設投入巨大,大型國企缺乏預算硬約束,更助長了機械設備在華漲價的風氣。外企某些措施(如設備維修由供應方技術人員負責),實際上隻是技術服務收費,在機械行業很常見,也是基于知識産權保護的操作,沒必要陰謀論化。
沒有必要一邊講 " 利潤收割 ",另一方面大講 " 技術封鎖 "。如果真要技術封鎖,就不會有生意往來。國際上也非隻有一家企業能生産高端盾構機——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有企業能生産。
應當樹立合作共赢的認識:高端設備進口,本身是雙赢;國際技術交流,客觀上利于中國技術進步。
租不如買,買不如造,根本原因是: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并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中國幾千萬工程師在工程一線工作,每年上百萬新興技術人員湧入。大規模和低成本的持續技術投入,注定在各領域取得突破。每一項成功應用于國内工程市場,都會帶來巨大回報。
盾構機技術再高端,并非不可逾越;其他國家沒有突破,大量生産,是技術能力、投入成本和研發效益的反應還不夠充分。換句話說,其他國家不具備新建盾構機産業的條件和優勢。
中國依靠本國優勢,新建盾構機産業,實現量産,并将這個行業的價格打下來。除了給相關的企業帶來震撼,對所有人都是好事情。
各國工程成本将極大降低:發達國家基建得以翻修,落後國家也架橋鋪路。即便在盾構機有優勢的國家(如美德日),也将獲益。當地得以節約工程資金,投入到更有比較優勢的領域。
産業升級經常帶來恐慌,隻要基于技術進步與自由貿易,各國産業興衰總是交替,經濟仍會蓬勃發展。
當代發達國家在中低端制造、工程建設領域,都有過輝煌的時刻,後來這些産業被新興國家取代了。發達國家仍會在新的優勢産業,尋求更好的發展。
發達國家地位不會輕易被競争 " 粉碎 ",曆史上少數發達國家堕落都是緣于内部治理失敗,例如近代以來的阿根廷和南非。發達國家會 " 持續擴容 ",中國亦有望跻身其中。
将中國産業升級與發達國家利益對立起來,隻會帶來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源于認知錯誤,即中國的産業升級是他國的威脅。這樣怎麽不會招緻封鎖制裁呢?
4
要以正确的叙事邏輯,講好中國産業升級的故事。
中國從農業國家變成 " 世界工廠 ",本身就是升級,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則是近十年的鮮活例子,這些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福利。
盾構機、高級數控機床、特種材料、高端芯片……這些中國人耿耿于懷的 " 卡脖子 " 項目,代表人類在各個産業發展的技術天花闆,同時意味着極大的發展機會。
一旦這些技術爲 " 中國優勢 " 所突破并廣泛應用,那将是人類之福——那意味着極大的經濟發展動力,不僅中國産能會溢出,各國也會從技術交流中獲利。
除此之外,還有農業種植養殖。比如中國鲟魚養殖技術突破,就把俄羅斯魚子醬從奢侈品打到普通魚罐頭的水平,受益最多的是愛吃魚子醬的歐美食客,中國人自己倒不怎麽吃。
工業品規模化生産(民用機器人普及)、服務業奢侈品普及(如最近的豪華郵輪突破),都是可以舉的例子。隻要人民生活還需改善,經濟發展就還有潛力。
中國的人口規模龐大,市場分工精細,這些帶來規模化生産和高效分工的體系,能将生産成本降到極低。而技術進步,更是極大提高了發展上限。基于這兩個因素,中國幾乎所有行業在提升産量、提高質量的征途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保持人口規模優勢,重視人口再生産,并時刻強調市場化改革,使中國這個統一大市場保持活力,而技術進步又高度依賴于外部刺激。
從這些角度看中國的發展前途,就能理解無論何時強調改革開放,強調市場經濟,都不爲過。
以上文章内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财經無關。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财經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