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前不久,著名心理學家張厚粲教授離開了我們。這位 95 歲的老人,将一生都奉獻給了心理學。她首次将認知心理學引進中國,讓中國的心理學研究趕上國際學術前沿,無疑也深刻影響了今天我們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她重視心理測量在選拔人才方面的作用,并率先為高考 " 号脈 ",提出的多條建議如今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她跨學科的研究,超越時代的眼光,不僅讓中國心理學有了全新的面貌,也使得教育有了更科學的支持。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 Luna 編丨 Jennifer
這個冬天,很多人離我們而去。
前不久,北京師範大學發布了一份訃告,緬懷 95 歲離世的心理學家張厚粲教授。
張厚粲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在她厚重的履曆上,其實有不少關于考試和教育的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今覺得習以為常的一些概念和做法,都有賴于她。
張厚粲教授
是她首次把認知心理學引入中國。而這個學科對認知的很多研究已經成為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概念:學習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組的過程、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等。
也是她第一個把心理測量理論帶入中國考試。1985 年,她應教育部的邀請,為地區招辦以上的培訓班講測量理論,使中國高考進入了标準化,也讓很多教育人了解了心理測量在科學選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2016 年,在美國舉辦的國際測驗行業協會(Association of Test Publishers, ATP)年會上,她不僅獲得當年的 ATP 全球公民獎,還被同行譽為 " 中國現代心理測驗之母 "。
不得不提的還有她對心理學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肅态度。60 年代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剛恢複心理學專業時,作為系裡唯一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老師,更是一個人扛下了多門專業課。
張厚粲教授當選為國際心聯執委
她不愛搞噱頭和虛名,一心鑽研研究和教學,培養的學生裡不乏林崇德、鄭日昌、孟慶茂和程正方這樣的心理學大牛。
心理學在中國的研究經曆過低谷,也遇到過很多困難。在一次講座中,張厚粲曾謙虛地說,自己是個 " 不文不理,既自然科學又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的人,一個馬馬虎虎、經曆不怎麼順當的人 "。
如今,心理學和教育的關系已經比幾十年前親近了許多,不少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在改變大家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再是隻求成績或一個結果,它更加看重孩子的感受,更加看重學習的過程。
而回看張厚粲教授為心理學奉獻的一生,她留下的遺産除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還有她看待心理學和教育時超越時代的視角。
被歸為 " 異類 ",
更笃定因材施教
張厚粲和教育的緣分,是有家族淵源的。
晚清名臣張之洞是她的爺爺,也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開拓者。他創辦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再到各類實業學堂和綜合大學堂,一整套新式教育體系。這套體系也培養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
雖然爺爺在張厚粲出生前幾十年就過世了,但或許真的是有緣,張厚粲在日後堅定地選擇了心理學,并且也在教育領域頗有研究。
從小,張厚粲就有些桀骜不馴。父母不在身邊,家中有的是 " 一隊管家傭人、一隊家庭教師 "。和溫婉的姐姐不同,張厚粲天資聰穎,卻最是頑皮,甚至有些不服管教。
興許是家人想讓她收收愛玩的性子,5 歲,還不到上學的年紀,張厚粲就被送去北京師大二附小,和二姐一起讀書,是班上最小的學生。
可結果呢?她成了讓老師 " 頭疼 " 的學生。
" 那時我太能鬧了,不怎麼讀書功課卻照樣好,是老師頭疼的‘名學生’。那些書太簡單,不值得一念,可我的精力該用在哪兒呢?"
别人寫作文能用 3000 字盡情描述,她卻偏 " 不愛用那些個形容詞 ",寫到 500 字就停手,正好達到最低要求。年紀小,精力旺,有時還會幹擾課堂秩序。
另一方面,她雖然不會唱歌,卻會認五線譜,靠樂理知識掙分數;最拿手的體育就更不用說了,滑冰、遊泳 " 如走路般熟練 ",還在幾百人團體操表演中擔任過領操員。
也許是為了釋放過剩的精力,她還會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做。5 年級學英語,6 年級學日語,還跟着補習的法國老師學法語。這個愛好和習慣甚至延續到了後來,在大學因心理學而學德語,工作後自學俄語。
" 那些好的老師也不讨厭我,還給我不錯的分數,基本上承認我算是好學生之一吧。" 但是,也有不一樣的情況。
有位數學老師要求她寫作業,張厚粲回答,自己已經會了。她不明白,為什麼已經學會了的知識,還要在作業本上寫?
因為不喜歡寫數學作業,張厚粲就不寫;而數學老師也很不客氣地屢次給她記零分。
這些老師看待學生的眼光千人一面,教學方式又刻闆不懂變通,也從沒想着去了解學生的想法,這讓張厚粲很是苦悶。
雖然,那時候的她還不知道" 因材施教" 這個概念,但已經對改變這樣的教育有了信念。而能 " 探查别人内心 " 的心理學,就成了她眼中的不二選擇。
14 歲初中畢業時,身邊的同學有的想學化學,有的想學物理,還有的想學醫學,想報考心理學的張厚粲顯得格格不入。
待到高中畢業時,同樣的場景再一次上演。大部分同學都想報考化學和物理,唯獨張厚粲還是堅定地選擇心理學。她的決定讓老師們感到驚奇又遺憾,因為他們都曾覺得她應該去上數學系。
" 因為自己的‘異類’,我深深體會到人各不同,對‘因材施教、知人善任’心向往之。可怎麼就沒人知道我要什麼,沒人因我這材來施教啊?好,我自個兒摸索!所以,我認定心理學了。"
到了 1945 年暑假,因上海遭日軍轟炸,張厚粲不得已從震旦學院插班考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當時班上就隻有七八個學生,後來同學又接連轉學或出國,等到畢業時,班裡隻剩三個學生了。
而張厚粲則是三個中最優秀的,因而留校任教,後來又在心理學界奉獻了一生。真應了她當年的志向,要一輩子認定心理學。
一心求真務實,
遇到困境也沒有躊躇
人遇到困境,難免躊躇。但張厚粲不是,她處理事情隻看這件事能不能對心理學事業發展有益,是不是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
60 年代,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剛恢複不久,師資不算充足,作為唯一一個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老師,她主動承擔了好幾個年級的多門專業課。白天甚至忙得都沒時間坐下來,和學生讨論問題,為他們解答疑問。
但是,張厚粲家的大門永遠為學生們敞開,學生們待到晚上下課,就跑去張厚粲家中找她。師生總是一聊就聊到 12 點,學生們也總是翻牆回宿舍睡覺。惹得張厚粲的女兒後來都抱怨:" 他們可以不可以早點走?我還得睡覺呢。"
其實,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張厚粲的原則是一緻的,隻為求真和務實。
張厚粲教授和學生
80 年代初,50 多歲的她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當時,美國心理學界都在傳,心理學就要邁入一個新階段了——認知心理學逐漸成為當時最前沿、最熱門的研究領域。
張厚粲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前沿動向。回國以後,她立刻開設了認知心理學課程。她第一個把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引入中國,讓國内的研究者也即時地搭上了通往國際上最前沿、最熱門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快車。
而《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中文版的多次修訂,更能明顯地看出她較真的勁兒。
1979 年,她就開始主持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二本的中文版。雖然是引進國外的量表,但在設計給中國孩子的問題時,她一點也不含糊:
選取 1833 名兒童初測,再根據數據逐題分析,單單修改題目這個工作,就花了兩年時間。之後,又再次在全國實測,繼續完善。最終測試人數達到 2237 人,整個修訂工作曆時六年。
隻有這樣精心設計的題目,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實現她當初那個 " 因材施教 " 的理想。對于那些粗制濫造的測試題,她也毫不客氣:" 他們隻顧賺錢,心理測量的名聲好得起來嗎 ?"
1986 年,《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二版中文修訂版終于發布,此後在國内一直被使用了 30 多年。後來,她又以同樣的态度,參與修訂了《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第五版的中文版。
" 求真務實 ",不僅是張厚粲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的要求。她絕不允許學生偷懶或投機取巧,因而有了個 " 全校最難對付的導師 " 的稱号。
一些剛入門的學生不了解她,總會想着在研究上走走捷徑。拿着隻有個大概的研究框架去請教,幻想着老師能指點迷津,直接給自己指一條 " 康莊大道 ",省得自己在研究的時候走彎路。
但這些根本瞞不過張厚粲。每到這時,她要麼抛出一個接一個問題,問到他們說不出話來,要麼隻是掃一眼,就不再說話。
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謝軍也曾在張厚粲門下讀博士。有一次,她約好和張厚粲讨論自己的階段研究内容,沒想到剛走到辦公室就聽到裡面傳來大聲批評的聲音:不夠用功,研究思路跑偏。驚得謝軍趕緊調換掉不那麼成熟的彙報内容。
後來,隻要是張厚粲帶的學生,都養成了讨論的習慣。學習或研究中有疑惑時,大家會先組織小範圍的研讨,隻有在談論過後還解決不了的疑問,才會去請教張厚粲。畢竟,在她這裡,沒有糊弄一說。
也正如她自己說的:" 我這人隻講道理,别的什麼都不講。"
從經驗走向科學,
她用心理學為教育帶來質變
張厚粲在心理學耕耘幾十年,有不少研究都和教育有關。尤其是她對高考的研究,不僅改變了高考的面貌,命題、考試方式等開始從依靠經驗,走向依據科學,這些都離不開心理學帶來的科學認識。
還讓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心理測量在人才選拔方面的科學性,也改變了很多人對考試、測評的認識。
高考恢複以後,張厚粲認為這是國家重視人才、尊重知識的信号。她就想看看高考的試題出得怎麼樣,能不能選出人才來。
她對高考的研究,讓人很難不想到張之洞,當年也上書痛陳科舉的危害,使已經迂腐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現在看來,這像是祖孫兩人冥冥中的緣分。
不過,研究的開始是艱難的。當時,張厚粲帶着高考恢複後的第一屆本科生着手研究。可是國家教委對此卻并不重視,不願意提供數據,還覺得是張厚粲帶着學生在瞎胡鬧。幾次厚着臉皮上門,他們也隻拿到了部分數據。這樣進行的研究,終究是不完整的。
相關論文
轉機出現在 1981 年。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來中國考察,張厚粲和學生的提問引起了 ETS 的興趣,ETS 專門上門拜訪。一開始系主任不知對方的來意,還以為是張厚粲把婁子捅到國際上去了。
和 ETS 的交流中,張厚粲和學生們也介紹了自己對高考的研究,雖然數據不完整,但還是讓 ETS 贊賞有加。這也改變了國家教委的态度,開始意識到考試研究的重要性,為了支持張厚粲的研究,他們這次提供了幾年來的全部高考數據。
張厚粲教授訪美
當時的研究條件不可謂不艱苦,研究團隊就靠幾個計算器和紙筆,統計全國高考的海量數據。但對張厚粲來說,更苦澀的還是之後的分析結果——當時的高考并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衆多科目中,隻有數學高考成績可以比較好地預測學生在大學的成績,政治、語文等科目的高考成績則鮮有預測功能。這就說明,這些試題在檢驗出學生水平方面,效果并不好,不能很好地篩選不同水平的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
張厚粲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命題組還在沿用經驗式的命題方法。她在論文中寫道:" 再好的售貨員不用尺或秤,而僅憑經驗賣布賣糖是會出錯的。同樣,再有經驗的教師僅憑經驗來編制測驗也并不可靠,很難保證試題質量。"
比如大家普遍認為,論述題可以很好地考查學生的組織材料能力和創造能力,于是," 有些文科卷子,隻四大道論述題平分天下 "。
張厚粲教授與國際心聯執委會委員合影
可卻忽略了評卷人的主觀因素影響。導緻 1983 年高考,同一份語文卷在不同省份的評分差距高達 33 分,在省内的評分差距也有 23 分之多。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作文,滿分 45 分,評分差距可以達到 27 分。如此巨大的差距,還怎麼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因此,張厚粲建議要多采用高質量的客觀選擇題,既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減少評卷人的主觀影響。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分數的公平問題。
當時的高考,看的是各科卷面分相加後的總分。乍一看很公平,但張厚粲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比如 1984 年高考,最有質量的數學卷難度很大,各省的及格率最低的隻有 0.73%,學生的卷面分數自然低。這就導緻對總分影響較大的科目,不是數學,而是前面說的評分差距很大的科目。這樣一來,考試的公平性就打了折扣。
針對這個問題,張厚粲又提出了用标準分代替原始分的建議,也就是通過一套公式把原始的卷面分進行換算。這樣的處理方法,如今不僅能在高考中看到,中學的學業水平測試,以及其他考試都能看到。可見張厚粲建議的影響之深遠。
張厚粲還在論文中,結合幾位小學生學習四則運算的案例,說明精心編制的測驗可以把複雜的技能分解為一些基本思維、操作過程和基本能力要素,不僅可以指出學生的錯誤數量,還能指出錯誤的性質和根源。
到 2017 年,也就是高考恢複 40 年後,張厚粲提出的很多建議已經實現,足見她的高瞻遠矚:
對試題進行統計分析,對試題和試卷質量進行定量化評價;
按照 " 考試藍圖 " 設計試卷,命制試題;
将标準參照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選拔性的競争考試分開;
減少高考科目,根據大學不同專業的需要,按照大學的要求,由考生自己選考若幹科目;
更多地采用客觀性試題;
由高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現如今,不僅心理學的研究者關心考試,很多教育專業出身的研究者也越來越注重考試在人才選拔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考試的重要作用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也不斷得到驗證,比如腦科學的研究就發現,除了評估、打分、排名,考試也是驗證學習成效的工具,是學習過程的組成部分。經常被運用的知識會學得更好,犯錯以後即時糾正也能提高學習效果,這些都是考試可以發揮的作用。
可以說,到了這一步,考試不僅僅是因材施教的依據,也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張厚粲童年時的那個願望,真正在她的研究生涯中一點點變成現實。
張厚粲教授的一生,說著作等身一點都不為過,這裡介紹的也不過是她研究的冰山一角。
對教育工作者,或者父母來說,完全了解她的學術研究成果可能是很困難的,但這完全不影響她治學态度帶給人的啟示——不看虛名,不講噱頭,隻講科學的道理。
而外灘君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則是她在紀錄片中說的。那時,她對心理學的了解早就比少女時代要深刻許多。她說" 我覺得人各不同,我把心理學學好,使每一個人都能發揮他的能量。"
參考文獻:
( 上下滑動浏覽 )
1. 《張厚粲:厚德粲然自在 " 心 "》
https://www.gmw.cn/01gmrb/2008-11/26/content_862710.htm
2.《張厚粲:我與心理學》
https://news.bnu.edu.cn/zx/bsrw/108156.htm
3.《心至真,理緻知,學緻用——記心理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厚粲》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3/29/nw.D110000gmrb_20210329_1-11.htm
4.《教育測量學:高考科學化的技術保障》https://www.sohu.com/a/162325029_507442
5.《孩子是否 " 聰明 " 有新的度量衡》https://www.chinanews.com/edu/2010/07-25/2423807.shtml
6.《" 隻要上課我就高興 " ——追記心理學泰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厚粲》http://www.jyb.cn/rmtzgjyb/202212/t20221226_2110985554.html
7.《﹤厚 · 粲﹥——張厚粲先生紀錄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B4y1w7Tz/?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69301fc65d9a7691ba67a2f5afa6d4d9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