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之後你最想幹什麼?Sir自己來說。一想大口吃肉,二想大杯飲酒,三想瘋玩,必須出國,越遠越好……
而現在就有這麼一趟旅程。它将在50分鐘内,帶你去到這個星球的盡頭,通往所有目的地。你。願意加入嗎——冰凍星球II
如果今年隻看一部自然紀錄片,Sir毫不猶豫選它。大衛·愛登堡。據非正式統計,老爺子是豆瓣上擁有最多9分作品的男人。
回歸的大神不止一位。如果紀錄片也分等級,那麼,《冰凍星球II》幕後陣容的重量。簡直相當于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決賽圈。總制片人馬克·布朗羅(《藍色星球》《伊甸園》):多次獲得"艾美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制作過的自然紀錄片無一不是9分+;系列制片人伊麗莎白·懷特(《冰凍星球》《地球脈動II》),早期是生物研究學者,專業級;拍紀錄片擅于拍出"電影感"。《地球脈動 II》裡"島嶼"那集的名場面"蛇大戰海鬣蜥",被評為"年度電視時刻"。
分集導演也是各個都是人才。有人20 年潛水經驗,曾在水下累計工作數千小時;有人則擅長高海拔作業,在極端地區拍過不少精品;有人主修電影,受父母影響走向野生紀錄片之路;有人擅長從角色切入展開叙事,更有人喜歡講述那些觀衆聞所未聞的故事,比如,曼谷的下水道……大佬們之前的作品有《藍色星球II》《地球脈動II》《冰凍星球》《野性城市》,還有得過奧斯卡的《我的章魚老師》……
上一季《冰凍星球》,豆瓣上近兩萬人打出9.7的高分。2011年在BBC播出時,每集都有幾百萬人觀看,收視率一度超過30%。11年後,大佬們再集結。拍攝技術更加發展,世界也發生了許多變化。而無論怎麼變。那個始終懷抱着我們的她,沒有變。
01遙遠的她還記得Sir看第一季時的震撼。那時還是在電視上,CCTV9,我甚至還不認識大衛·愛登堡。這是Sir第一次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神秘的極地。原來,那裡不止有冰,不止有海,不止有白色,還有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11年過去。他們又走了哪些地方?拍到了哪些美景?還有Sir最關心的,它還能給我們當初那樣的震撼嗎?能。而且還是成倍的升級。《冰凍星球II》不止在南北極,還到美國、加拿大、瑞士等高緯度地區拍攝寒冰之地,還拍了冰雪沙漠、雪域森林。甚至走到非洲。
這绮麗的景象,隻是《冰凍星球II》的冰山一角。自然紀錄片,看得就是不常見的風景,以及超出人類想象力的生物行為。11年前,高空拍攝還得動用直升機這種重型設備。現在,無人機已經廣泛深入拍攝中,它們成群等候在冰川附近。隻等第一塊冰掉下。"魔法時刻"開啟——融化的雪水,流入1600米厚的冰蓋,大量融水把冰蓋頂起來,使它滑下山坡。冰蓋下,海水翻騰起泡沫。冰蓋上,雪悄悄剝離大部隊。"轟"。雪塊瞬間大面積崩塌,但斷裂的冰體,不是直接入海,而是會在海裡上浮,雪的藍混合進海的藍,呈現出更純淨的顔色。上浮、下沉。激起一灘驚"鹭"。
第二集,為了拍攝冰雪消融的場景,攝制組還跟太空成像專家合作,從太空俯瞰這珍貴場景。紀錄片從微觀、宏觀;水上、水下,各個角度去呈現冰川融化的"盛況"。用顯微鏡拍攝冰層開裂。用無人機在各個季節的相同地點多次飛行。最後用衛星記錄下随時間推移産生的融化現象。
△ 這可不是特效不止這些宏大場面。高科技肯定也會用在拍攝動物身上。北方針葉林地帶。瀕危物種野生東北虎生活在這裡。因為栖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全球數量已經不到500隻。一隻成年東北虎,領地足足有1800平方公裡,可在寒冬裡,它還是捕獵不到食物。
可要拍下東北虎的生存狀态太難了。不光危險,且行蹤難測,數量稀少。攝制組隻能在樹林裡放置多個4K遠程陷阱攝像機,"守機待虎"。"山中大王"可不是好惹的。警惕性極高,經常能發現陷阱攝像機,然後繞到鏡頭後面去。老虎:诶,拍不着。
終于,曆時3年,攝制組捕捉到了東北虎和黑熊對線的畫面。沒有厮殺,沒有奔跑,隻是東北虎進入黑熊的洞穴逛了一圈。因為體型太大無法深入而作罷。
——但也足夠珍貴。Sir更驚喜的是,這段的表現手法。秋天經過此地的獵物,和冬天的捕食者超時空同框。随着時間流逝,獵物次第消失,隻剩下舔樹皮的捕食者。
這比赤裸裸的語言更能表現東北虎的困境。而這也正是自然紀錄片真正的"震撼"所在——再遙遠、陌生的地界,也依然印證着大自然穩定、微妙的法則。02眼前的她看自然紀錄片,尤其是有大衛·愛登堡元素的紀錄片,Sir想,肯定不止是看絕美視效。還得有故事。《冰凍星球II》的故事,也延續了第一季的精彩。殘酷的。螳螂捕蟬,一直是自然紀錄片裡的頂流。這一季開頭,就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虎鲸"個人秀"。韋德爾氏海豹,懶洋洋地趴在浮冰上休息。爽得不知天南海北。
說句毒雞湯:當你舒服的時候,你的敵人正在努力。虎鲸未見其影,先聞其聲——是哨兵虎鲸在通報海豹的位置。海豹此時還在享受,努力睜開一隻眼淡淡看了看虎鲸們。
△ 嘿嘿,免費樂隊不是它憂患意識不足,鏡頭拉遠就知道了。這塊冰,大到虎鲸根本沖不上來。
可,當真它們就沒辦法了嗎?正如真正高級的武者,并不需要精心挑選武器。強大的捕食者也無需太精緻的工具。一片海就夠了。虎鲸們從浮冰下遊過,巨大身軀足以讓海浪震碎冰面。
但碎成小塊的浮冰仍然足以支撐這隻海豹,碎冰反而阻礙了虎鲸的進攻。怎麼辦?虎鲸的智慧和優秀的群體協作能力此時顯現出來。它們将載有海豹的冰面,推離了碎冰群。
△ 海豹:絕望落單的海豹暴露無遺。又一次海浪,獵物,被沖下冰面。任是再遲鈍,它也慌了。着急地尾巴亂擺。兔子急了還咬人呢,面對被逼入絕境的獵物,虎鲸們并不着急上,盲目進攻還可能帶來成員受傷。它們還有主意。工具依然是大海。他們潛入海底吐出泡泡,讓驚慌失措的海豹徹底迷失了方向。一擊緻命。
别太傷心,我們來緩一緩。看看溫情的。豎琴海豹寶寶,網友賜名"糯米糍"。翻翻身。皺皺臉。哎呀。
萌倒一大片。看着像是很舒服?錯覺而已。這隻剛出生一周的小海豹,正面臨成長的煩惱:學遊泳。格陵蘭海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小海豹在母親12天的哺乳期内,必須讓自己長足脂肪,還要在零下2度的海裡自己學會遊泳。因為12天後,母子必須分離。紀錄片拍得令人動容。小海豹還在打着哈欠,海豹媽媽已經打好了離開的主意。鼻尖相碰,一頭紮進海裡,算是媽媽給孩子最後的告别。
小海豹慌了,急着追媽媽。但母海豹順滑的身體,早就遊到了遠方。隻留下一個眷戀的眼神:接下來,你要開始獨自面對風浪了。
當然還有,沙雕的。大自然不會因為一個物種的"萌"而變得慈愛。就像它不會因為别的物種夠"倒黴"而多寬容一些。兔狲。這兩年的老網紅了。每次出現,圍繞在它身上的故事都是搞笑。
現實中,這物種也是個大冤種。生活的歐亞草原,是極寒之地,盡管有着貓科動物中最濃密的毛,它仍需每天捕獵5隻齧齒動物保持體溫。就是捕獵過程經常不順利……比如,走着走着,小短腿忽然陷進雪裡。
獵物撒腿就跑。兔狲:罵罵咧咧。
兔狲還有個麻煩的點,它的爪子上沒毛啊!踩到雪裡那叫個冷。于是,本能地,踩一下,擡起來甩甩。踩兩下,擡起來甩甩甩……甩……
好嘛,獵物又吓跑了。peace,peace……兔狲捕食的成功率隻有1/3。官方嘲諷:難怪成為"世界上最暴躁的貓"。
03此刻的你Sir始終認為,優秀的自然紀錄片應該是廣闊的。不僅是物理上的,飛天遁地;也不僅是物種上的,呆萌或獵奇。更是時間上。第一季第七集,有一組照片Sir印象深刻。1919年,探險隊第一次發現南極的南喬治亞島,并在這裡拍攝了一組照片。94年後,攝制組在同一個地方、同一角度拍攝了照片。圖片顯示大多數冰川已經消失。
大衛·愛登堡也見證了這一切。所以在1981年,他第一次來南極,拍下這組照片。6年後,這塊冰川已投奔怒海,另一塊冰川,則向内陸足足移動了400米。
南極,真的變了。第二季,強調的,也一直是這個詞:變化。還記得Sir前面說的糯米糍海豹寶寶嗎?可愛、勵志,母子之間溫情洋溢。但Sir要告訴你。它的結局,大概率是會夭折。氣候變暖讓春天的風暴變得更加強烈,弱不禁風、還沒長足身量的豎琴海豹寶寶會被吹翻到冰冷的海水裡。在一些豎琴海豹的繁殖區,這個概率,是百分之百。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虎鲸。它的獵物一般是海豹。但有時也會加餐捕獵身形巨大的弓頭鲸——隻吃它肥厚的舌頭。原本,兩個物種沒有強敵對關系。因為海冰提前融化,失去了屏障,越來越多弓頭鲸成為虎鲸的食物。
還有海象,喜寒動物。沒事兒就愛聚在一起曬太陽_(:з」∠)_。戳戳鄰居的膀子,在擁擠的海象群裡硬擠。毫不在乎鄰居的抱怨。
也夠懶的,下水,都不帶用"腳"的,就滾,生滾。
可曬得好好的太陽,為什麼海象就非得滾到水裡呢?因為熱啊。夏天的南極,溫度上升,而海象的皮膚、生理特征,都是為"寒冷"而生的,如今天氣沒那麼冷了,一層厚厚的脂肪,就是一床大棉被。自然更喜歡到水裡去泡着。氣候的變化,看似不明顯,但深刻影響着南極生物的方方面面。阿德利企鵝種群将滅絕;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的減少會影響下遊的用水;阿拉斯加的苔原上,正在冒出甲烷;北極熊數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冰凍星球II》攝制組費了那麼大功夫拍攝冰封的世界。不隻是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還在警示:世界正在消失。當然,"變化"并不僅僅是悲觀的。正如Sir開篇所說,《冰凍星球II》帶來的震撼成倍升級了。因為它見證着這11年來,微觀世界裡,人們似乎也在重新凝聚。以上震撼,你或許已經在咪咕視頻看到。(每次推文總會有小夥伴問在哪看,這次Sir可說了。明天上午10點更新3、4集,第四集限免,這還不沖)它不僅有正版版權,還跟《冰凍星球II》聯合,開展了一系列本土化嘗試,讓中國觀衆也有機會參與互動。請來冬奧四金得主王濛,中科院動物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勁碩和主持人李響做導賞直播。
還開發了衍生迷你劇,特别邀請了國内的體育明星做配音,将每一集迷你劇重點展示的物種與體育明星身上競技體育精神相結合。不是請明星蹭流量。Sir去看了眼,是真的根據大家的特性來匹配。比如王濛配的就是豎琴海豹,剛出生的幼崽通過不斷練習快速學習生存本領,對應的是她不屈不撓反複練習的精神。
(元旦更新,喜歡的可以蹲蹲。)保護環境,Sir呼籲了太多,此刻,就不再強說。Sir想分享兩個最近看到的,關于人與自然的故事。電影《阿凡達》。《阿凡達1》開篇不久有個奇怪的鏡頭:人類軍隊再次戰敗撤退,從戰場下來的裝甲車輪胎上,紮滿了木箭。男主看着這些木箭,和觀衆一樣迷惑:人類怎麼可能輸給這樣一群原始人呢?
最後我們知道。人類并沒有輸給原始人,而是輸給了一種體系,神樹連接下萬物皆有靈的體系,這是比任何科技都要強大的力量。不隻是好萊塢,我們也有過類似傳說。清代的神話集《三五曆記》,記載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盤古分開天地,自己卻身亡,倒下後,氣息化為風雲,聲音化為雷霆,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身體四肢化為山脈,血液流成江河,皮膚毛發成為草木。人類呢?"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黎甿,就是百姓。這句話說的是,人類,其實是由神的"身之諸蟲",也就是跳蚤、寄生蟲變來的。古人的解讀很有意思,他們沒把人類當成主宰、救世主,而隻是煩擾神的身外之物。而正是我們這些"黎甿",近一個世紀以來,加快了地球的很多進程。氣溫上升,物種消失,冰川消融……是先人的寓言錯了嗎?未必吧。這段時間我們親身體驗了,一個人生病會發熱,疼痛,咳嗽,這是免疫系統在工作。病毒最終會被清除。而當一個星球進入"冰凍",或許也是一種信号:她病了。但。與其問她能不能挺過去。或許應該更急迫地問自己——我們,還能上哪找到如此寬厚而美麗的"她"?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北野武武術大師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