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輯丨張星
圖 源丨視覺中國
傳聞多時的北京中考改革方案終于落地。9 月 26 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深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對中考科目和計分作出調整。
距離上一次北京中考改革剛過去 5 年,距離上一次北京體育中考改革還不到 2 年,由此可見群衆對中考期待之強烈。
按照原方案,8 年級學生下學期就将開考地理、生物,因此《實施意見》此時出台可謂及時。
此輪北京中考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北京 / 日報》9 月 27 日署名 " 京平 " 的文章寫道:在 " 考什麽、學什麽 " 的慣性之下,學生應試備考負擔過重,初二就提前進入中考備考階段,反複刷題、機械記憶的情況突出;老師傾向于圍繞試卷試題設計教學和練習,無暇顧及應有的課外實踐和實驗教學。這些現實痛點,就是改革的着力點。
爲了落實 " 雙減 ",《實施意見》将計分的考試科目由此前的 10 門減至 6 門,減少機械性、重複性、低水平的考試内容和形式,減少考試頻次,減輕學生壓力。
無獨有偶,深圳市同一天對中考改革方案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将道德與法治調整爲開卷考試,将物理、化學實驗操作考試納入中考錄取計分等舉措,與北京中考改革極爲類似。
但高中招生錄取仍然按照中考總分排名錄取,雖然考試科目減少,但考生的競争會不會集中到少數計分科目?總分減少,會不會弱化考試的區分度,會不會出現一分之差就讓考生與名牌高中失之交臂,或者隻能讀中職的現象?
這些都需要通過考試之外的招生制度改革予以破解。
北京中考變遷
20 年來,北京中考經曆了三次重大改革。
2003 年,北京中考開始全市統一命題,考試科目包含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體育共六門,滿分合計 580 分。
這樣的考試安排存在短闆:首先,考試科目偏重理科,兩門文科均爲語言學科;其次,科目未能涵蓋國家教學計劃中的全部文化課科目,會導緻初中教學偏科,且與高中教學不銜接。
2018 年,北京對中考方案進行重大改革,實行 " 全科開考 ",即《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考試設置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 12 門科目。
從 12 門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中,确定 8 門按原始成績計入中招錄取總成績,滿分爲 660 分,其中,在曆史、地理、化學、生物 4 門成績中擇優确定 2 門成績計入。
本次改革後依然爲 " 全科開考 ",但 " 考 " 分爲考試、考查和考核。
考試科目包括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體育與健康。這 6 門科目的總分和考試時間未變,但道德與法治、物理的考試形式有變。在 2018 年方案中,道德與法治、物理各有 10 分爲實踐活動,《實施意見》分别改爲綜合素質評價、實驗操作。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介紹,《實施意見》發布後,北京市将修訂《北京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其中将明确規定實驗操作測試方案,制定道德與法治科目成績中計入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關結果的實施細則等。
考查科目包括曆史、地理、化學、生物學。成績以等級呈現,由高到低分爲 A、B、C、D 四個等級,考查科目成績用于畢業,在升學中參考使用。
這四門科目被稱爲 " 小四門 ",在 2018 年方案中,每門分值均爲 80 分,擇優确定 2 門成績計入中考總分。如今僅 " 在升學中參考使用 ",将明顯減輕學生壓力。
考核科目包括信息科技、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成績以合格 / 不合格呈現,用于畢業,在升學中參考使用。在 2018 年方案中,這些科目以等級成績呈現。
" 大減法 " 和 " 小加法 "
本次改革着力點是統籌做好 " 大減法 " 和 " 小加法 " ——減少機械性、重複性、低水平的考試内容和形式;在考出學生基礎知識、興趣和思維品質上做加法。
這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精選計入中考總分的核心科目,由此前的 10 門減至 6 門。
" 全科開考 " 是全國中考改革的趨勢。有學者曾梳理發現,北京市 2018 年方案中考 12 門科目并不是全國最多的,有的城市最多考 16 門。
" 全科開考 " 雖然可以發揮考試指揮棒作用,防止 " 不考不教、不考不學 " 的傾向,但也加重了學生負擔。
實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中考都在減少必考科目,多爲 2-4 門。比如,美國各州針對八年級的學業水平測試隻考查英語和數學兩個科目;英國中考必考科目是英語、數學、科學。
其次,道德與法治由閉卷調整爲開卷。無獨有偶,深圳市也在 9 月 26 日發布中考改革方案并公開征求意見,其中道德與法治科目實行開卷筆試,考生可攜帶教科書等紙質資料參加考試,但不得攜帶手機等通訊工具或電子存儲記憶錄放設備等違禁物品。
值得注意的是,開卷考試不意味着允許作弊,也不意味着考試難度降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 開卷考試仍然會有一定的區分度,否則如果‘人人 100 分’就沒有考試的必要了。"
" 開卷考試是一種比較開放的、有别于傳統的考試形式,有的試題甚至沒有标準答案,可以減輕學生單純記憶、機械訓練的學習負擔,引導學生着力提升知識運用能力。" 儲朝晖說。
第三,減少考試頻次。5 門文化課筆試安排在九年級第二學期,緩解學生過去從初二即進入中考周期的緊張情緒。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程紅豔曾撰文指出,一些地區的中考改革中實行多次考試,意圖是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但落實到實踐中卻事與願違。
這是因爲考試壓力不是一種總量固定的壓力,而是一個可以無限裂變的變量,并不随着分散設計而減少。
物理難度會不會提高
2022 年中考是 " 雙減 " 政策實施後的第一次中考,有專家指出,多地出現了 " 高分通脹 " 現象,直接原因是考試難度降低。
以北京市海澱區爲例,655 分及以上人數高達 810 人,其中 655 分就有 293 人。據報道,在有的城市,甚至出現中考 600 分卻隻能讀職高的現象。
可見,即使考試難度降低,但考試競争并未減弱,相應地仍會存在焦慮。
北京中考 2018 年方案目前經曆了 2021 年、2022 年兩次中考,有參與命題的專家介紹,由于考試科目較多,爲了引導學生良性選考,命題時降低了物理和化學的難度,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科目成爲承載區分功能的主角,由于語文、外語的學科特性,事實上區分主要靠數學。
此輪改革後,物理成爲必考科目,其考試難度是否會提高因此備受關注,而重視物理也體現了培育學生科學精神、服務科教興國戰略的宗旨。
一個擔憂在于,雖然計入總分的科目減少,但應試性學習、刷題競争仍會出現在考試科目中。
這個擔憂曾在體育中考上出現過。2003 年至今,北京中考體育成績從 15 分提升到 30 分、40 分,現在定格在 70 分。
一項北京市中考體育改革對初中體育教學影響的調查顯示,随着體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加大,教師和社會都越來越重視中考體育成績,卻忽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出現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中考結束以後直線下滑的現象。
由于中考總分從 660 分調整爲 530 分,體育 70 分所占權重相應有所增加。
目前,雖然北京市普職比已接近 7:3,也就是說 70% 的學生中考後可以升入普通高中,但近年來,普職分流焦慮仍在家長和學生中存在。
程紅豔撰文指出,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本原因不是課業繁難,而是因爲圍繞稀缺教育機會進行的學業競争太過激烈。因此,要減輕學生負擔,歸根結底是要弱化中考的分流功能。
《實施意見》提出,結合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促進多元評價方式與招生錄取方式有機結合,進一步探索科學選才方式,推動人才培養貫通銜接,維護教育公平。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中考改革要突破用終結性考試科目總分錄取學生,就必須重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引導學生擺脫唯考試、唯分數。同時,還要深入推進中考錄取改革,拓寬學生的升學選擇。
" 能否緩解教育焦慮,主要在于普通高中均質均衡發展的情況。" 儲朝晖說。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近日表示,将開展普通高中内涵建設行動,主要解決普通高中多樣發展不充分、部分縣中水平不高以及群衆職普分流焦慮問題,有序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規模。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趙鳳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