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T 财經數據通,作者 | Rickzhang
在深圳這個科技創新的搖籃裏,柔宇科技一度是那顆最耀眼的星。然而,當 2024 年 3 月底的雷雨雲團逼近這座繁華都市時,塘橋東路旁,柔宇科技的廠房卻像一座被遺忘的城堡,靜靜地矗立在那裏,昔日的輝煌已然不再。
柔宇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劉自鴻,曾在微博上以詩意的文字描繪着對未來的憧憬:" 無論逆境如何,人生永遠有一種美好的東西,叫做希望。" 但如今,希望似乎正離這家曾估值超過 500 億元的獨角獸企業遠去。
柔宇科技,這個在柔性屏行業曾叱咤風雲的名字,以其颠覆性的技術和宏偉的願景,吸引了衆多投資者的目光。基石資本、IDG 資本、中信銀行等巨頭紛紛抛出橄榄枝,12 輪融資的順利完成,将柔宇科技推上了資本的巅峰。然而,當資本的狂歡落幕,柔性屏産品卻始終未能如預期大規模落地,訂單匮乏、員工讨薪的困境接踵而至。
3 月 29 日,柔宇科技和兩家子公司新增的破産審查案,如同一聲驚雷,再次将這家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盡管柔宇科技在随後的聲明中強調 " 未曾主動申請破産,也未進入破産程序,目前企業仍在運營中 ",但市場的疑慮并未因此消散。畢竟,那些關于欠薪、裁員的傳聞,以及高達 30 億元的被執行總金額,都是不争的事實。
柔宇科技曾以其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讓業界看到了柔性電子技術的無限可能。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文娛傳媒……柔宇的産品和解決方案似乎無處不在,但最終卻都未能轉化爲持續盈利的動力。
回首柔宇科技的發展曆程,我們不禁要問:這家一度風光無限的獨角獸企業,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産邊緣的?
" 天才少年 " 的創業路
在科技創業的璀璨星空中,柔宇科技及其創始人劉自鴻曾是一顆耀眼的星。
劉自鴻,這位被冠以 " 天才少年 " 美譽的創業者,以其非凡的學術背景和前瞻性的商業眼光,一度引領着柔性顯示技術的潮流。然而,如今這顆星卻似乎正逐漸黯淡下去,其背後的故事充滿了波折與反思。
劉自鴻的學術生涯可謂一帆風順。從清華大學到斯坦福大學,他始終保持着頂尖學霸的姿态。在斯坦福的校園裏,他洞察到了顯示技術的未來趨勢——柔性屏幕。這一發現不僅爲他指明了博士研究方向,更爲他日後的創業之路埋下了伏筆。
畢業後,劉自鴻在 IBM 的工作經曆讓他深刻感受到了中美在顯示技術領域的差距。那時,美國人已經用上了先進的柔性屏幕,而中國卻還在液晶電視的普及階段徘徊。這種落差激發了劉自鴻強烈的使命感,他決心放棄在 IBM 的優厚待遇,回國創業,以期望在顯示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
回國後,劉自鴻迅速組建了團隊,并在短短兩年内研發出了厚度僅有 0.01 毫米的全彩超薄柔性屏。這一成果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柔性集成電路的概念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劉自鴻更是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願景——折疊屏手機。
然而,願景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着距離。盡管柔宇科技在發布會上大肆宣傳其研發的柔性折疊屏,并聲稱這将是手機行業的未來,但其産品的銷量卻并不盡如人意。柔宇科技推出的柔性家庭影院、電視顯示器、平闆電腦等産品,也未能在市場上掀起太大的波瀾。
與此同時,柔宇科技在技術研發上的孤注一擲也開始顯現出其弊端。 劉自鴻堅持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矽制程集成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柔宇的技術實力,但卻未能與上下遊企業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這種技術上的孤立性使得柔宇科技在市場推廣和成本控制上遭遇了巨大的挑戰。
更爲嚴峻的是,柔宇科技的财務狀況也開始出現問題。 根據招股書顯示,從 2017 年至 2020 年,柔宇科技一直處于虧損狀态。盡管在 2019 年實現了 2 億元的營收規模,但這一數字顯然無法支撐起柔宇科技的龐大野心。
柔宇科技可謂含着金湯匙出身,爲何走到如今的地步?
難看的财報
自首輪融資起,柔宇科技共走過了 13 輪的融資曆程,吸引了衆多投資者的目光。
2020 年 12 月 31 日,它信心滿滿地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闆 IPO 申請,意圖募資 144.34 億元,估值高達 577 億元。然而,僅僅兩個月後,這份上市申請就悄然撤回,柔宇的上市夢碎,而這背後的根本原因,便是其自身造血能力的嚴重不足。
翻開柔宇科技的招股書,從 2017 年到 2020 年上半年,柔宇累計營收僅有 5.17 億元,而累計虧損卻高達 31.95 億元。這樣的數據對比,猶如一記重錘,砸在了每一個對柔宇寄予厚望的人心上。産量與銷量的巨大落差,更是讓人對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号。
柔宇的困境并不僅僅體現在财報上。随着時間的推移,内部員工的信任也在逐漸流失。從 2022 年開始,柔宇科技的 OA 系統裏,員工人數從 1800 人銳減至 700 人左右。這樣的人員流失,無疑是柔宇财務困境的直觀反映。而到了 2023 年底,深圳龍崗柔宇科技顯示基地外更是聚集了一批讨薪的員工,他們的無奈與憤怒,成爲了柔宇科技難以抹去的污點。
更令人震驚的是,天眼查數據顯示,柔宇科技現存的被執行人信息高達 23 條,被執行總金額超過 30 億元。這樣的債務壓力,對于已經深陷虧損泥潭的柔宇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緻了柔宇科技如今的窘境呢?業内觀點認爲,柔宇在研發上的不計成本投入或是罪魁禍首。
據招股書顯示,柔宇科技在短短幾年間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竟高達 308.17%,這樣的投入力度在業内堪稱罕見。然而,高額的研發投入并未能換來相應的市場回報,成本與營收的長期倒挂讓柔宇不堪重負。
據柔宇科技此前招股書顯示,光是在研發上,柔宇科技 2017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的費用支出分别爲 1.6 億元、4.88 億元、5.86 億元和 5.83 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别高達 247.87%、447.88%、258.25%、502.01%,3 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高達 308.17%。
從銷量來看,2019 年,柔宇科技全柔顯示屏銷量 52747 片,2020 年上半年銷量爲 22136 片。而國内市場份額第一的京東方,其 2019 年銷量已達 1700 萬片,2022 年更是超過了 8000 萬片。
據其招股書披露,2017 — 2019 年以及 2020 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累計營收隻有 5.17 億元,累計虧損卻達到 31.95 億元。且在報告期内,柔宇科技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均爲負數。
難以穩定盈利的柔宇科技隻能依靠外部不斷 " 輸血 "。據其招股書披露,在 2017 — 2020 年上半年四個審計季度内,其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别虧損約 3.58 億元、6.1 億元、8.1 億元和 3.86 億元,柔宇科技稱,公司主要通過股權和債權等融資渠道補充營運資金。成功上市前,如公司融資渠道發生明顯不利變化,或未能及時通過計劃的融資渠道獲得足夠營運資金,可能對公司日常生産經營産生重大不利影響。
現在看來,一語成谶。
不重視供應鏈業務跑偏
2019 年,當京東方等顯示行業巨頭開始在 OLED 領域大展拳腳,以供應鏈爲核心構建自己的産業帝國時,柔宇科技卻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柔宇沒有專注于打造強大的屏幕供應鏈,反而投身于 C 端産品的生産與銷售。這一決策,在日後看來,無疑是柔宇走向衰敗的重要轉折點。
柔宇基地的投資規模巨大,但産品的銷量卻遠遠未能達到預期。據招股書披露,其一期工廠的年産能高達 280 萬片,然而,在 2020 年上半年,其全柔性顯示屏的銷量卻僅爲可憐的 2.2 萬片。這一巨大的反差,不僅讓柔宇的财務狀況雪上加霜,更将其推向了虧損的深淵。
盡管手握先進的柔性 OLED 技術,柔宇科技對于進入大品牌供應鏈卻顯得并不熱衷。除了與中興的有限合作之外,我們很難看到其他廠商與柔宇有深入的合作關系。相反,柔宇更看重自主品牌的建立,推出了自家的折疊屏手機 FlexPai 柔派。然而,市場的反響卻遠遠未能達到其預期。
與此同時,柔宇的競争對手們卻紛紛成爲了知名品牌供應商,與小米、華爲等大廠展開了緊密的合作。 在技術層面,柔宇的生産良率也遠遠落後于京東方和三星等行業巨頭。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柔宇在市場競争中逐漸落入了下風。
從技術角度看,據國金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9 年柔宇科技折疊 OLED 手機面闆生産良率僅爲 10% 左右,低于京東方,更低于三星的 40%。
不做柔性屏的柔宇科技在幹什麽呢?柔宇科技涉足領域廣泛。官網顯示,其把柔性屏做成會議銘牌、會議小旗,應用到衣服、帽子、酒瓶、汽車等載體上,還銷售柔性開發套件。官網公布了部分産品的售價,單價多在 4999 元至 8999 元之間,柔性銘牌每套價格約爲 20 萬元。
柔宇太注重仰望星空,沒有腳踏實地。它推出像紙一樣的柔性 OLED 屏,卻沒有深耕,把它真正商品化、市場化。而實驗室的東西實現量産、商品化,往往需要漫長的過程。
從産業鏈看,做任何一個産品,開始時就要做上遊供應商、下遊客戶的布局。柔宇的供應商完備程度或有欠缺,做量産商品就必須有大批量設備、材料的供應商。畢竟,實驗品與商品供應鏈不一樣。
公開信息顯示,從 2012 年至 2020 年的 8 年間,柔宇科技完成了從 A 輪至 F 輪的 13 輪融資。關鍵,由于在柔性 OLED 屏項目上投入巨額資金而沒有回報,地方資本在面對新上馬大尺寸柔性 OLED 項目時變得謹慎。
從柔宇此前曾披露過的招股說明書中可以看到,該公司業務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事實上,據第一财經的報道,早在 2021 年,柔宇就曾因資金鏈緊張而登上熱搜,此後一度因欠薪傳聞深陷泥潭。
2027 年,全球印刷和柔性電子産品市場規模将達到 3300 億美金,柔性顯示屏将成爲主要的細分市場。但柔宇科技三位創始人缺乏公司運營管理經驗,業務跑偏、商業化無法落地,成爲制約柔宇科技上市的主要原因。
如果劉自鴻當初拿着手中的柔性 OLED 技術,與國内一些有成熟面闆産品量産經驗的企業合作,可能是另一種命運。
眼下,京東方、維信諾、深天馬、TCL 華星等中國大陸企業在全球柔性 OLED 面闆業中的出貨量占比已接近一半,逐步與韓國企業分庭抗禮。而曾經是柔性 OLED 技術積極推廣者的柔宇科技,卻倒在了通往産業化的路上。
某種程度上,柔宇科技的衰敗或能給國内衆多科技公司的發展帶來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