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說到手機子品牌,可能大家已經很熟悉了,由 Redmi、realme、一加、iQOO 等品牌組成的大軍,早已在手機市場中摸爬滾打多年,成爲了中低端市場的主力。但由于各種原因,有些子品牌卻被合并,成爲了 " 替父從軍 " 的一員,其中被 OPPO 合并的一加,大概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剛活過了 4 個年頭的 iQOO,或許也要面臨被合并的命運。
根據 36 氪的消息,vivo 旗下獨立子品牌 iQOO 将和 vivo 進一步整合,這是 vivo 近期降本增效最明顯的一步。高層方面讨論過 vivo 和 iQOO 兩個品牌、媒介策略等團隊的合并,後者或不會再有獨立的門店、櫃台,但目前暫未确定是否保留 iQOO 單獨事業部。
一位 vivo 相關人士稱,内部老闆們還在糾結,究竟之後 iQOO 是什麽定位,團隊怎麽去整合,都還不确定。
截至發稿前,vivo 和 iQOO 方面并未對此事作出回應,且不知合并一事是真是假,也有人稱爆料的這位相關人士其實已經從 vivo 離職,打聽到的消息不一定真實。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公布的一張魅族合照中,出現了前 iQOO 負責人馮宇飛的身影,大概可以确定的是,他自 2021 年離開 iQOO 之後,成爲了魅族科技麾下的一員。大膽猜測一下,有沒有可能是他提前收到了品牌合并的風,于是才選擇了另謀出路呢?
誕生于性價比大戰的 iQOO
國内智能手機市場發展多年,子品牌遍地開花,廠商爲什麽要花心思去搞子品牌?
首先就是爲了迎合市場需求,那時中低端市場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廠商紛紛成立子品牌,打着親民、性價比的旗号。并非所有人都舍得花那麽多錢去買大牌子的高檔手機,盡管大家對旗艦機關注有加,但主力的消費群體依舊集中在中低檔。爲了不拉低自身品牌形象,同時又能搶下沉市場,子品牌就誕生了。
主打性價比的子品牌,整體配置更低,生産工藝、材料之類的标準也降低了不少,硬是擠出來了不少成本,就是爲了把手機價格打下來,吸引主力消費段位的消費者,廠商賺到了利益和吆喝,銷量和支持群體就更大了。
而子品牌的戰場主要在線上,很少鋪設線下門店或者是産品不在主品牌門店銷售的情況,進一步降低了運維成本,同樣也有益于性價比的體現。
如果哪家廠商不搞子品牌,仿佛就和跟不上時代一樣,競争力就會減弱,随着時間推移,份額也會逐步減少,直到被市場淘汰。廠商不可能眼睜睜看着份額被搶走啊,所以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子品牌,迎合市場的需求,并與競争對手展開激烈且持久的拉扯。
手機市場曆經多年發展,産品矩陣,細分定位已經做得很完善。2019 年可以說是手機子品牌的一個轉折點,紅米被小米拆分出來,正式成爲了 Redmi,也就剩 vivo 這一家還沒搞子品牌的廠商了。此時,vivo 還沒有一款專門針對線上渠道以及主打性價比的産品。
于是乎,繼紅米、榮耀、魅藍、一加、真我之後,vivo 旗下的子品牌 iQOO 就在那一年的 2 月誕生了,并推出了初代 iQOO,用僅比小米 9 還低 1 元的起售價 2998 元打動消費者,性價比機型從此又多了一個選擇,也能看出 vivo 對于線上市場的态度。
背離遊戲手機,iQOO 逐漸變成 vivo 的形狀
根據前 iQOO 負責人馮宇飛的說法,iQOO 和 vivo 共用的是同一個品控體系。言外之意就是,iQOO 的手機性價比很高,但不會以犧牲品質作爲前提。另外,在售後服務方面,用戶也能拿着自己的 iQOO 手機到任何一家 vivo 售後門店,享受同等級别的售後質量。
(圖片來自微博)
而且 iQOO 和 vivo 也是共用的研發、供應鏈、渠道體系等,這些環節都需要走規模,一并定制或采購能省下不少單獨研發、采購的成本。但在産品企劃、用戶運營、銷售策略、營銷等環節,iQOO 則跟 vivo 完全獨立。
簡單點說就是,技術和供應都是 vivo 和 iQOO 一起共享的,但産品怎麽做、賣給什麽人,怎麽去營銷,這些是 vivo 或 iQOO 自己決定的。據小雷所知,iQOO 也有自己的獨立門店,這是它的獨立性略高于 Redmi 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依附在 vivo 專賣店裏銷售。
早前 iQOO 的電競特色還比較明顯,盡管官方不承認自己做的是遊戲手機,但前幾代 iQOO 數字旗艦的肩鍵可以說 " 出賣 " 了 iQOO。而後來 iQOO 取消了肩鍵,并逐步引入了一些先進的影像配置、曲面屏設計等,甚至還有 vivo 自研的影像芯片,從配置上看,越來越接近 " 閹割相機 " 之後的 X 系列旗艦。
對用戶而言,iQOO 數字系列的旗艦,在核心體驗上與 vivo 并沒有拉開太大差距,性能表現幾近一緻,而且售價也是基本貼着 vivo 的 X 系列旗艦定的,性價比這個牌子也立不住,如果預算都來到了四五千元甚至更高,那自然更願意選擇主品牌産品。
産品定位趨同,iQOO 差異化特征被削弱
如今 iQOO 數字旗艦價格跟 vivo 真沒什麽太大區别,前者的标準版還可以用直屏設計做出一點特色,而 Pro 版那就真的不如加點錢上 vivo 的影像旗艦,體驗差不多,拍照的配置也可以更強悍,這也導緻 iQOO 手機難以和主品牌産品形成明顯的差異化。
表面上看 iQOO 這兩年和 vivo 的配合打得很好,方向定位區分明确,細分群體都照顧到了。但自從 vivo 發力線上市場,開始下成本做硬件堆料之後,iQOO 主打的高性能市場空間被壓縮。二者的區分點,隻體現在設計風格、快充、影像等方面了。
小雷相信 iQOO 和 vivo 也是很糾結的,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少了某些配置,可能都要遭到線上用戶的吐槽,給了同樣的配置,不同産品體驗太接近,容易 " 掐架 ",刻意做出區分,又擔心産品有遺憾,影響到口碑。
最重要的一點,vivo 是靠線下渠道起家的手機品牌,龐大的經銷商體系可以說是這家大廠的立身之本。産品能賣出去,而且賣得好,有用戶支持就是好事。
iQOO 事實上是在 vivo 的渠道體系内建立的線上品牌,剛剛也有提到,這兩個品牌的銷售渠道是共享的,意味着 iQOO 也能在線下市場跟 vivo" 搶生意 ",本身 iQOO 是做性價比出身,同配置的産品,售價一般會比 vivo 更便宜,這無疑會讓主攻線下銷售的經銷商感到頭疼。
說白了,産品都是一樣的,iQOO 的還能便宜一些,每逢 618、雙十一等購物大促,價格還能打得更低,同時用戶還能平等地享受 vivo 的售後服務,消費者都是明眼人,在線上線下巨大的價格差之下,怎麽還會選擇去線下高價購入呢?
被合并或許不是 iQOO 的結局
其實 vivo 對于 iQOO 的定義一直很明确,兩個品牌的調性完全不在一條路上,從今年發布的 iQOO 11 系列與 vivo X90 系列就能看出,它們都是各有特點、針對性很強的手機,調性并不沖突,隻是過于趨同的硬件和售價,實在是讓這個子品牌難以留下什麽深刻印象。
但話說回來,iQOO 和 vivo 本身已經共享了大部分的資源,産品本身 " 高度同源 ",絕大部分的 vivo 專賣店也擺着 iQOO 的系列産品,iQOO 就算是獨立,更多也隻是名義上的獨立,合并與否,對 vivo 的品牌運營似乎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至于子品牌被合并會是未來的趨勢嗎?小雷認爲這還得根據廠商自身的運營情況而定。一加合并到 OPPO,是 OPPO 對于資源整合,品牌重定向之後的一個結果,爲的大概就是在産品企劃上能夠一個更加鮮明的劃分,同時售後服務做到了統一。
看 Redmi 和小米的關系就很明确,一個主打極緻性價比,走小米以前的道路,一個沖擊高端市場,與蘋果、華爲、三星等廠商瓜分份額,格局已經相對穩定,沒有必要搞合并。
iQOO 也同樣,盡管體驗和價格與 vivo 的旗艦相近,但小雷認爲兩者還是有不小的區别,iQOO 在外觀設計上更加有個性,貼近年輕消費群體,并且在核心配置參數、性能釋放上做得更加激進。而後者就能專注于商務領域,在綜合體驗、影像等方面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可以說兩個品牌的産品,調性還是有着明顯差異的,而 vivo 要做的,或許是将兩者的銷售渠道、産品規劃、品牌營銷上做出更細緻的區分,避免産品之間相互 " 掐架 ",iQOO 就能找到更精準的定位。
不過,現在手機市場十分低迷,廠商都在竭盡全力控制運營成本,vivo 可能會出于保證利潤、提升效率爲由,合并 iQOO 的手機團隊。但最終,iQOO 的定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即便是合并也不需要所謂的 " 重定向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