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粉狂喜,但《三體》還有這些可以關心。
文|符瓊尹
編輯|張友發
劇版《三體》上線,引爆全網熱度。上線 1 小時,《三體》在騰訊視頻站内熱度值就突破了 2.5 萬,打破騰訊視頻劇集首日熱度值紀錄。" 三體 "" 三體原著黨狂喜 " 等詞條迅速沖上微博熱搜榜。
這個熱度非常合理,畢竟,它是《三體》。
作為中國現如今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科幻 IP,《三體》早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号,影響深遠。《三體》提煉出的諸多術語如 " 降維打擊 "" 二向箔 " 等,為科技、文化傳播、企業管理等跨行業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降維打擊 " 更是成為生活裡的常用語。
一部科幻作品,為何能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三體》播出第二天,騰訊視頻上線了一檔知識解讀節目《解碼三體》,請來二十幾位各個領域的大咖們解答這個問題。
嘉賓團不僅有深度參與《三體》IP 開發的人,如電視劇《三體》總制片人白一骢,三體宇宙 CEO 趙骥龍,還有各個領域的大咖,包括科幻作家王晉康、韓松,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大觀學者施展、複旦大學教授嚴鋒、作家馬伯庸,以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等。
《三體》作為科幻經典,在文本上具有多義性和解讀的開放性。這些嘉賓也都是在某一天突然被《三體》" 擊中 ",進而從自己的學科角度對它進行拆解的書迷。
能被這樣多維度解碼的 IP 不多,但能這樣去解碼一個 IP 的知識節目也很少。《解碼三體》為未來的知識節目打了個樣——解碼一個有豐富解讀空間的 IP,這個過程完全可以做成節目。無論是 IP 迷還是觀望着想入坑的粉絲,都會被吸引而來。
為什麼要解碼《三體》?
《解碼三體》在正式上線前,先公開了一支先導片。這支先導片,讓嘉賓們亮相的同時,也是在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解碼《三體》?
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 /CEO 姬少亭認為《三體》對中國科幻行業的影響将會綿延數十年甚至百年," 這個影響不亞于 1977 年《星球大戰》的上映 ……《三體》改變了整個社會對于科幻的理解,它可以是更商業的,它可以是更高大上的,可以是在任何一個重要的場合被讨論的。
不僅僅在中國,《三體》在世界科幻領域都有自己的位置。
截至 2021 年底,《三體》的國内實體和電子書發行量近 3000 萬套,全球輸出 31 個語種,海外實體書銷量逾 330 萬冊。2015 年,《三體》還獲得了科幻文學界最高獎項雨果獎。而在此前,《三體》已經橫掃了國内幾乎所有科幻文學相關獎項。
在參與節目的大咖們看來,《三體》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為政治學、物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術理論,提供了十分具體而又想象力豐富的場景,因此多個學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解讀方式。
大觀學者施展告訴毒眸(ID:DomoreDumou),《三體》把很多經典理論設定,還原到了一個具體的故事情景,讀者們可以看到這些可能有些枯燥、學術化的設定,會在現實中如何一步步展開。
《三體》有足夠多面、立體的因素讓它被 " 解碼 ",對源源不斷湧入的新讀者來說,這些豐富的元素也需要進一步被 " 解碼 "。而對于沒看過原著的《三體》觀衆來說,這檔節目也是一把入門的好鑰匙。
據《中國科幻 10 年行業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科幻讀物銷量的 67% 為《三體》,說是中國科幻的半壁江山并不為過,仍有不少 00 後乃至 05 後在成為《三體》迷。
施展還從經濟崛起的角度這樣解讀《三體》的 " 出圈 ":在它火起來的那幾年,正好是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各種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大規模展開的過程。在那個時候,人們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有着宏大格局的想象力。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讓很多在其他國家不足以成型的商業模式,在這裡成為可能。但這需要宏大想象力的支撐,而《三體》正是近些年罕見的一個呈現宏大想象力的範本。
與中國經濟走勢的暗合,讓它的影響力綿延至各個領域,也成為文化娛樂從業者們都想要征服的那個最難的挑戰者。劇集的上線,也讓《三體》來到一個特别适合 " 解碼 " 的時機。
《三體》的遊戲、電影、劇集、動畫的開發一直未停止,仍然有不少創作者前赴後繼地向前。白一骢就在《解碼三體》中透露,劇版《三體》做了七年。劇版《三體》可以在 2023 年這個節點誕生,是建立在影視基礎設施足夠發達的條件下。到了這一階段,國内影視行業終于有了可以還原《三體》這個宏大世界的能力。
影視作品的熱播,在輿論場上營造出了熱烈讨論三體的氣氛,不論是三體迷還是非三體迷,都可以在《解碼三體》裡得到更多新鮮的、審視這部作品的視角。
知識節目的出圈樣本
請來二十幾位業界大咖的《解碼三體》,并不止有大咖們單向的回答和輸出,還有多個領域思想的碰撞和交融。
節目一共有 10 期,分别從三個角度 " 叙事學 "" 未來學 "" 人文學 " 來解讀《三體》。" 叙事學 " 分析的是《三體》本身的故事、人物及作者劉慈欣的科幻作品特色;" 未來學 " 會從各個學科的理論角度,拆解《三體》中的科幻設定與腦洞;" 人文學 " 則是試圖找到《三體》隐藏在科幻外衣背後的表達。
後續節目的内容,并不都像先導片一樣,是學者面對畫外的回答。後續内容中,還會呈現一系列的采訪和對談。比如科幻研究者嚴蓬就采訪了電視劇《三體》總制片人白一骢,從書迷的角度表達了對劇版籌備過程的好奇。科幻作家韓松也和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圍繞《三體》的 " 閱讀體驗 " 問題做了充分讨論。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對這檔為 " 三體迷 " 準備的節目印象深刻。據他回憶,錄制現場沉浸式地打造了一個三體元素十分豐富的場景,比如有概念設計圖分散地貼在牆面上。" 這個場景非常吸引我,我非常願意在這樣一個三體元素環繞的場景中去講《三體》,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除了在一個沉浸式的環境裡聊《三體》,更令 " 三體迷 " 王元卓興奮的,是與同好們聊一些鮮少被人關注的細節,比如三體人到底長什麼樣,什麼樣的體型才會讓信息沒有延時、無損耗的傳遞。
參與過不少對談節目錄制的王元卓,也感受到了不同領域嘉賓 " 碰撞 " 的魅力。" 比如嚴蓬老師本身是對科幻的影視和小說創作很有理解的專家,我們每個人從資深的領域去聊,互相都會有啟發、有碰撞,我可以從他的視角去了解到他思考的内容,所以參加這個節目對我本身的收獲也很大。"
知識節目的 " 曲高和寡 ",一直是其出圈難題。
大部分知識節目是一個寬泛主題的呈現或者讨論,要麼是對談觀衆,要麼是對談主持人,天然就缺乏了趣味性,單向的互動很難在這個碎片化時代,用簡單的鏡頭和高密度的信息量留住觀衆。怎麼樣用豐富的信息量而非情緒去打破圈層,吸引 " 高知 " 以外的受衆,是每一檔知識節目都要試着解決的。
而《解碼三體》站在《三體》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是節目的讨論點就聚焦于《三體》這個 IP,請來的嘉賓都是書迷,書迷自身感興趣的話題才會在這裡延伸讨論。其次,由于與劇版同期上映,劇集與節目之間的 " 套餐式連播 " 具有很強的互動感,追劇的人在看完更新的劇集後,也會被這檔解碼的節目所吸引。
請來的嘉賓橫跨多個領域,形成的碰撞就天然具有看點,許多趣事和犀利的見解,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激發出來。比如白一骢聊到跟朋友們聊天,朋友們說 " 不知道是誰膽子這麼大敢拍三體 ";戴錦華也會很直接對韓松表示 " 我閱讀這本書沒有感覺到快感 "。
被 " 出圈難 " 的問題所困擾的知識節目,不妨試試《解碼三體》相對輕巧的解法。
探讨的主題不必宏大,就聚焦在一個相當細的點,把它作為支點撬動更多的話題。這個點可以是一個 IP,也可以隻是一個具體的話題。同時,對于本身就有營銷困境的知識節目來說,上線時間也至關重要,上得早不如上得巧,和在映影視作品的聯動更好的有 1+1>2 的效果。
在尋找嘉賓時,也不用隻局限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專家上。不同領域和學科的學者們交流,自帶碰撞的火花,或許會誕生出許多學者們、節目制作者們乃至讀者們都想象不出來的爆點。
對消費一個 IP 的用戶來說,主動去找各種資料,與同好共同解碼是常見的動作,這時候如果恰好有一個節目能順水推舟幫一把,何嘗不是在解決一個具體的市場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