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福田區對外宣布上線了 70 名 "AI 公務員 ",可覆蓋 240 個政務工作場景,涵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領域。
過去,中國從來沒有一個地方的公務系統,如此大規模接入 AI。福田區此番做法迅速登上熱搜,連帶着爲福田區打造 "AI 公務員 " 示範項目的科技公司也火了。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打聽發現,這家隐藏在背後的公司是深圳今日人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今日人才公司 "),成立于 2018 年,創始人胡偉曾在華爲任職超過 10 年。


圖 /21 世紀經濟報道
2 月 19 日,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胡偉約了采訪。但是胡偉太忙了,記者等了一下午都沒見到他的人。據公司員工說,胡老闆昨晚隻睡了不到 4 個小時,一直在接待從全國各地湧來的政府領導。在微信上,胡偉也非常抱歉的用語音回複記者,說這兩天自己實在擠不出時間來,可以聽出他的嗓子都沙啞了。
目前,深圳已全面接入 DeepSeek,成爲廣東省首個基于政務雲信創環境下全市範圍部署應用 DeepSeek 的城市。坊間更有傳言,深圳計劃将運用 AI 輔助解決問題的能力列入幹部考核标準之一。
不僅一線城市在布局 AI,更多的地方政府也在将 AI 工具當成一個 " 彎道超車 " 的機會。然而,接入 AI 隻是第一步,還有更多的問題有待解決。
接 AI 不像連網線那麽簡單
實際上,福田區早在一年半前就接入了 AI 大模型政務系統。今日人才公司員工告訴記者,1.0 版本的 AI 政務大模型是公司與華爲盤古大模型合作開發的,當時今日人才是作爲華爲雲生态裏的服務商,與政府進行對接的。" 其實這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事情,但最近 DeepSeek 的火爆,讓一切都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鍵 "。
DeepSeek 模型在效率上比之前各家大模型有所進步。據深圳市福田區給出的數據,政務大模型切換至 DeepSeek R1 後," 公文助手 " 公文修正在保持準确率超 95% 的前提下,審核時間大幅縮短 90%;" 執法文書生成助手 " 能将執法筆錄秒級生成執法文書初稿;民生訴求分撥準确率從 70% 提升至 95%,民情周報日報初稿一鍵生成;産業空間、産業政策根據企業需求和實際秒級匹配。
然而,整個接入 DeepSeek 的過程,并不是一夕之間完成的,這并不像接網線那樣簡單。
爲此,福田區也提前做出了多方面的布局。上述今日人才公司員工表示,福田區之所以能夠快速以全尺寸 DeepSeek R1 爲底座,關鍵在于福田區早就與華爲等公司合作,提前部署好政務私有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政務數據敏感,使用 AI 工具的時候,要保證數據不出辦公樓,因此不能借助其他公有雲,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借助其他公有雲服務來連接 DeepSeek。
此外,爲防止員工和 AI 公司之間相互 " 甩鍋 ",福田區更是在全國首個發布《深圳市福田區政務輔助智能機器人管理暫行辦法》(下稱《管理暫行辦法》)。據了解,該辦法從倫理框架、技術标準、應用範圍、安全監管等方面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明确數智員工的輔助定位,要求在開展工作期間,每個數智員工都要配備一個監護人,并且要在監護人的主導下才能開展工作。
據了解,目前福田區正在考慮基于《管理暫行辦法》,給開發 AI 公務員系統的公司頒發資格證,以此鼓勵更多公司加入開發 AI 場景應用。今日人才公司員工稱,在硬件設施齊全、法律環境支持的基礎下,科技公司才好更無後顧之憂的開展工作。
一個 " 彎道超車 " 的機會?
不止深圳在全面普及 AI 工具,中國其他省、市,甚至下沉到縣,都在積極追趕。
2 月 20 日,廣西南甯賓陽縣委書記梁展凡的講話在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他要求每個公務員的電腦上,至少要裝兩個人工智能軟件,其中 DeepSeek 必須會用。" 如果你的能力強點,你就多學點,但是至少要會兩個。"

圖 / 視頻截圖
這則視頻引起了廣泛的讨論。由此可見,現階段最着急上 AI 大模型的是各地政府的一把手,他們将 AI 當成一個 " 彎道超車 " 的機會。
然而,接入 AI 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深圳市政協委員、電子政務雲計算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連樟文向記者表示,深圳政務系統積極擁抱 AI 大模型是值得肯定的,這在鼓勵數據應用、簡化流程、提升效率上确實帶來了不錯的效果。但這一切還不能停留在 " 術 " 的層面,從 " 道 " 的層面來講,這背後需要探讨的還是跨部門、跨領域解決問題的體制機制改革問題。目前階段,攻堅克難的還是數據共享和開放利用的問題,給誰共享,對誰開放的問題。
連樟文舉了一個例子,過去在大數據時代,政府也很着急,各地都上了各種大數據系統,但這背後究竟有多少數據徹底打通了,解決了多少民生痛點、難點問題,則值得深思。因此,今年他在深圳兩會期間建議,深圳要加緊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打破信息孤島,整合政務數據資源,并向市場公平開放。
" 互聯網 + 搞一波,大數據 + 搞過一波,人工智能 + 再搞一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應用來說已經很多了,但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那些東西——如何協調、分配、利用好數據資源。" 連樟文說,否則就會陷入一個重建設輕應用的循環。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借助 AI 工具,可以大大提高起草和校對多個文件的能力," 但我們其實更應該停下來想一想,這些材料原本該不該寫?會不會造成新的文山會海?"
(本報記者李振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