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周夢梅
又見高溢價私有化。
10 月 6 日晚間,海通國際(00665.HK)與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 " 海通國際控股 ")發布聯合公告稱,要約人海通國際控股已于 9 月 26 日就前提條件獲達成後,以協議安排方式将海通國際私有化。若完成收購合并,海通國際将成爲海通國際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
上述聯合公告稱,海通國際私有化要約注銷的股份約爲 22.83 億股(計劃股份),應付的最高現金代價約爲 34.70 億港元,每股注銷的計劃股份現金爲 1.52 港元。Wind 數據顯示,海通國際停牌之日收盤價爲 0.71 港元 / 股,本次私有化溢價約 114.08%。
停牌多日的海通國際于 10 月 9 日複牌,截至收盤,海通國際股價當日股價上漲 97%,收報 1.4 港元 / 股。
海通國際是頭部中資券商,其母公司爲海通證券(600837.SH)。海通國際也是海通證券旗下的國際化平台,主要從事财富管理、企業融資、資産管理、環球市場和投資業務。目前,海通國際已構建了涵蓋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東京、孟買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網絡。
海通國際業績曾一度承壓。今年 3 月 17 日,海通國際發布盈利警告,2022 年将錄得淨虧損約爲 64 億港元 -66 億港元。海通國際公告稱虧損的重要原因是股債市場波動導緻的投資損失。
" 母公司希望海通國際‘重現輝煌’。" 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湧 4 月 18 日接受采訪時表示。海通國際私有化或是‘重現輝煌’的一種措施。上述聯合公告還表示,對于海通國際及海通國際控股而言,私有化能爲制定長期發展策略提供靈活性并避免維持上市平台所産生成本。
私有化背後,業績承壓
海通國際開啓私有化或與其虧損有關。
2022 年在港上市的中資券商境外子公司業績集體 " 亮紅燈 "。今年 3 月 30 日,海通國際公布 2022 年年報,出現高達 65.4 億港元淨虧損。2023 年半年報顯示,海通國際繼續錄淨虧損 7.81 億港元。
海通國際的盈利自 2021 年開始惡化。據 Wind 數據,2017 年 -2021 年五年間,海通國際的淨利潤分别爲 30.29 億港元、10.23 億港元、15.51 億港元、19.33 億港元、3.01 億港元,合計爲 78.37 億港元。而海通國際 2022 年和 2023 年上半年的虧損額合計爲 73.21 億港元,二者已相當。
對于 2022 年的巨額虧損,海通國際歸結于香港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緻集團整體收入下降,股權和債權投資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跌導緻虧損等。
海通證券财務總監張信軍曾公開表示,海通國際 2022 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香港市場首次公開發行募資金額和現貨市場日均成交量下降,傭金和費類收入下降 52.6% 至 15.4 億港元;二是投資虧損,包括與二級市場交易的股票和債券投資相關損失約 34.4 億港元,以及因相關投資估值随可比公司市值及底層資産狀況下跌,導緻私募債權與股權投資和另類投資相關的公平值損失 16.5 億港元;三是減值 15.9 億港元,系因抵押品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調計提信用減值。
巨額虧損影響了海通國際的融資。
聯合公告指出," 發生這些虧損之後,市場對本集團的财政狀況與前景非常關注。爲回應上述關注,本集團已審慎管理業務并向其控股股東尋求在信用增信、運營資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加強其财務狀況。于 2023 年 6 月,本公司控股股東在本公司近期進行的供股募資中額外申購,而本公司其他股東的支持相對冷淡。考慮到上市規則的公衆持股量要求,控股股東進一步注資的機會有限,亦影響維持上市平台的必要性。"
私有化也有成本方面的考量。 " 由于要約人的母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預計本集團将能夠受益于本公司控股股東穩健的财務表現和信譽,從而有助降低融資成本,并節省與合規事務和維持本公司上市地位相關的成本。" 聯合公告稱。
超 20 家港股公司決定私有化
海通國際的私有化早有迹象。
今年以來,海通國際出現了一系列人事變動。3 月 17 日,海通證券公告稱,董事會于 3 月 16 日收到公司總經理助理林湧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林湧因相關工作安排辭去公司總經理助理的職務。林湧是海通國際的行政總裁,公告其辭任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的時間點,與海通國際宣告業績虧損是同一日。在當日,海通國際也發布業績警告,2022 年年度虧損額預計高達 64 億港元 -66 億港元。林湧辭任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一事,被外界解讀爲 " 引咎辭職 "。
林湧辭任後,今年 4 月,原任海通證券證券金融部總經理宋世浩 " 空降 " 爲海通國際副董事長。7 月,海通國際委任宋世浩爲聯席行政總裁和執行董事,與現任副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林湧,共同肩負職責和決策。今年 6 月,海通國際公告稱,李建國、潘慕堯退任董事。
海通證券空降高管之前,林湧在今年 4 月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海通證券已派出工作組赴香港,對海通國際展開業務評估,暫緩國際化擴張步伐。海通證券希望以此推動國際業務恢複,把子公司業務建立成 " 一個海通 " 戰略協作體系。
此外,今年 3 月 28 日,海通證券董事會審議同意海通國際控股參與海通國際供股計劃,以 10.94 億港元參與供股,使海通證券對海通國際的持股比例從 67.92% 增加至 73.40%。
除海通國際外,今年港股市場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決定私有化退市。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超 20 家港股公司決定私有化退市,目前已成功完成私有化的企業已超 5 家,包括達利食品、亞美能源、雅士利、江南集團等企業。
一名業内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今年港股市場低迷,處于估值窪地,流動性欠佳。許多公司感到股價未能準确反映實際資産價值。" 股票長期疲軟、成交低迷,限制了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維持上市的成本不低,信息披露的要求較多,所以一些上市公司選擇退市。"
從港股市場行情來看,截至 10 月 9 日,2023 年恒生指數年内下跌 11.45%,恒生科技指數年内下跌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