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9 月 7 日消息,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于 9 月 5 日至 6 日在安徽屯溪成功舉辦。天問三号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稱,我國天問三号任務計劃在 2028 年前後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
我國天問一号 2021 年成功落火,但火星取樣返回地球依然是人類待突破的難題。據劉總師介紹,受限于目前火箭的運載能力,我們可以通過一次發射實現月球取樣,但在火星取樣任務則需要兩次發射。
中國計劃 2028 年在海南文昌用 40 天左右的時間,使用兩枚長征五号運載火箭,分兩次發射天問三号的 " 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 " 和 " 着陸器、上升器組合體 "。
然而,火星取樣返回任務的難度遠超發射階段,整個過程包含 13 個複雜環節,包括采取就位和遙感等探測方式。
" 在技術上要突破火星表面采樣、起飛上升、環繞火星交彙、行星保護等關鍵技術,爲未來火星持續探測和應用打下前期的技術儲備。" 劉繼忠說。
劉繼忠指出,尋找火星生命痕迹被列爲天問三号任務的首要科學目标。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爲相似的天體,探究其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生命是國際科學界的熱點問題。據 IT 之家所知,天問三号任務還将深入研究火星氣候及其演變、火星地質及内部過程等科學議題。
考慮到天問三号采樣機會的寶貴性,研究團隊對潛在采樣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樣本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科學信息。經過充分論證,團隊在克律塞平原和烏托邦平原初步選定了候選着陸點。
劉繼忠強調,将開展基于生命痕迹全鏈條要素的火星樣品研究和數據研究,保證樣品拿得回、科學有發現。
爲了獲取盡可能多的火星科學數據,天問三号任務設計了三種采樣方式。除了傳統的機械手多點表面取樣外,我們還設計了定點深度鑽取取樣和飛行器采樣,從而獲取不同深度、不同區域的樣品。
劉繼忠說 " 我們還專門研制了一個飛行器,可以在更遠的範圍采集樣品 "。這些創新的采樣技術将爲我們深入研究火星提供寶貴的數據。
此外,天問三号任務将切實履行國際公約,開展前向和返向行星防護,确保不污染火星、不污染地球以及樣品的原始性。
爲了确保火星樣品的原始性和科學價值,天問三号任務高度重視污染的預防監測。在任務設計階段,任務團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避免着陸器發動機的羽流、取樣以及裝樣設備等有可能造成的污染。
同時,科研人員還研究了在高溫、輻射等條件下,對樣品中潛在生物痕迹的影響。" 我們還将建設火星樣品實驗室,也叫行星保護實驗室,對樣品更好地開展研究 ",劉繼忠說道。
此外,天問三号任務秉持開放的态度開展國際合作,搭載了中外科學家共同研制的科學載荷,并将與全世界科學家聯合開展火星樣品和數據合作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