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不卷,随便寫點。
最近兩天,網絡上關于賈玲新電影和新形象的讨論非常多,尤其是她在一年左右時間減掉 100 斤體重的壯舉,用勵志兩個字來形容已經顯得有些單薄。
其實,近十餘年裏,我國集成電路産業沖破重重難關和阻礙所取得的發展與進步,也無法隻用勵志兩個字來囊括。一如兩年多前,大衆隻把賈玲那瘦成一道閃電的承諾當成玩笑,一開始國内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産業意在掌握核心科技的舉措,也并不被國外看好,但我們終究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0 到 1 早已完成,1 到 10 還會遠嗎?畢竟,中國,是奇迹誕生之地。
如果在 2022 年,有人說這是賈玲你會信嗎? | 圖源《電影熱辣滾燙》官博
狂奔的中國集成電路
2005 年,中國國産集成電路的銷售收入僅 702.1 億元;2014 年中國集成電路産業銷售額也堪堪超過 3000 億元。根據中商産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銷售規模将達 13093 億元,2024 有望增至 14205 億元。
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我國集成電路市場的快速增長,離不開下遊高景氣需求,産業政策及産業資本的大力投入。
在 2019 年之前,我國的芯片自給率并不高。數據顯示,2012 年前後,國内集成電路實際自給率約 10%,2018 年差不多 5%。
圖源 | 攝圖網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這個高速發展中的市場,一度被國外半導體行業巨頭視爲自留地,他們在爲中國市場提供高質、先進産品的同時,也憑借自身的品牌、技術、産品、生态等優勢,間接阻礙了中國本土芯片企業的發展。
不過,即便是在缺乏生存空間和足夠客戶的市場,本土芯片商也并未放棄發展的念頭,而是紮紮實實從中低端做起,不斷完善産品積累技術。2018 年,國際局勢動蕩,也極大程度影響到全球集成電路行業格局。屬于中國芯片企業的東風,終于來了。
出于供應鏈穩定等多方面考慮,2019 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國内企業将本土芯片商納入供應鏈。在政策的引導與支持下,還有足夠的市場和客戶,本土集成電路産業終于進入飛速發展期。
據泰科英賽 TechInsights 的報告顯示,中國芯片自給率正在逐年快速提高,2020 年約爲 16.6%,2021 年約爲 17.6%,2022 年約爲 18.3%,預計 2023 年将達到 25%。
僅以上市公司爲例。根據 Wind 數據顯示,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截至 2024 年 2 月 13 日,A 股共有 153 家半導體上市公司,其中有 36 家公司是于 2019 年之前在 A 股上市,有超過 100 家公司是在 2020 年之後上市。
從産業鏈細分領域看,2015 年前,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主要銷售領域在集成電路封測領域,2016 年開始,更具技術含量的設計環節成爲我國最主要的集成電路細分領域。
早在 2018 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便公開稱,中國的芯片設計企業數量世界第一,實際設計水平也達到世界第二名。最常用的最難的處理器,我們的水平和世界水平差不多。
以華爲爲例,2019 年,有日媒報道稱,華爲正在縮小與蘋果間芯片研發的差距,華爲芯片研發能力與蘋果相當,甚至更好。在經曆多重打壓之後,華爲在 2023 年推出的麒麟 9000s 芯片所展現出的整體産品性能也讓人足夠驚喜。
除了華爲海思,在這些年裏,産業鏈各環節還先後湧現出中微公司、中芯國際、北方華創、兆易創新、韋爾股份等一系列行業的中流砥柱。
圖源 | 攝圖網
繼續努力
進步雖有,但差距也需要正視。
當前,集成電路産業 25% 左右的自給率,還不足以支撐我國經濟應對外部風險帶來的挑戰。在制造環節,我國集成電路産業仍存在短闆,很多材料依賴進口,基礎軟件及設計工具仍依賴國外,生态鏈的建設仍存在瓶頸問題。
截至 2023 年末,集成電路仍是我國最大宗的進口商品。
據海關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 4796 億塊;進口金額 3494 億美元;出口集成電路 2678 億塊,出口金額 1360 億元。
在集成電路方面存在較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由于該産業屬于全球化分工,另一方面還與本土産業較海外有一定差距有關,在高端市場不得不依賴海外。
圖源 | 攝圖網
1 月 17 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特 · 基辛格談及了他對中國芯片技術發展的見解。基辛格表示,中國目前的芯片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 14 納米和 7 納米工藝,而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如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正積極推進 3 納米、2 納米甚至更先進工藝的研發和生産。
基辛格進一步指出,半導體産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和相互依賴的行業,涉及多個國家的技術和資源。例如,德國的特朗普夫公司提供精密設備,蔡司 ZEISS 提供高質量的光學鏡片,荷蘭 ASML 負責設備組裝,日本提供關鍵的抗蝕劑化學品,而英特爾則在大規模制造方面擁有顯著優勢。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全球半導體技術進步的基石。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基辛格認爲這是十年的差距。
十年的技術差距是否無法逾越?是否真的一步慢步步慢?借用魯豫那句名言," 真的嗎,我不信 "。
放在四十年前,會有多少人相信,中國能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些年,鍛壓機、盾構機、發電機等國之重器接連下線,中國在 5G、高鐵、新能源汽車等産業上已實現領跑。
" 中國令我震撼。那裏有很多聰明、勤奮的人,他們真的一點不自大。再看美國,我們越來越自大,越來越自滿,尤其是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矶和紐約等地。" 全球首富、特斯拉 CEO 馬斯克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稱。
2023 年末,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也公開表示,在生産 " 最好的 " 人工智能芯片的競賽中,華爲是英偉達 " 非常強大 " 的競争對手之一。華爲、英特爾和不斷壯大的半導體初創公司對英偉達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構成了嚴峻挑戰。
本土集成電路産業在被歐美壓制了數十年之後,還能重新登上牌桌,被美國和行業巨頭視爲心腹大患,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同樣是實力的體現。
前兩天,有業内朋友問,"國内很多芯片企業很厲害,有達到英偉達水平的嗎?"
對于這個問題,放在二十年前我或許難給出肯定的回答,但現在我會說,我們還需要努力,但在不遠的未來,有機會在中國看到我們自己的英特爾、英偉達和高通。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人伴随時代共振,接住那潑天富貴,但它隻屬于智慧、勇敢和信念兼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