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超 1.2 億老年人正逐漸喪失聽力,佩戴助聽器的比例卻不到 7%。
配備助聽器前需要對聽力狀況進行評估,就像佩戴眼鏡前需要驗光一樣。對于三四線城市的老年人而言,進口助聽器價格昂貴、中低端産品效果欠佳、出行不便、門店有限、專業配驗師不足等等,成爲聽障老人長期以來的痛點。
如今,這些問題都将得到解決。5 月 20 日,在 2023 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的 " 技術公益雲展館 " 上,騰訊天籁實驗室展出的摯聽(騰訊天籁 inside)助聽器通過自研 AI 算法的加持,解決了推廣老年人助聽器面臨的價格與性能的雙重難題。基于騰訊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這款助聽器在多元複雜場景下将語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 85%,成功讓千元級的國産助聽器,也能媲美萬元級進口助聽器的性能。
與這項技術一起,還有 200 個技術公益項目在雲展館中展出,涉及公益領域的方方面面——創新技術,正在加速改變傳統公益行業。
已走了八年歲月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見證了公益行業從傳統模式走向數字化。每一年的峰會發布,已經成爲了技術公益發展的 " 風向标 "。在 2016 年首屆峰會舉辦時,資金募集規模僅爲 20 億元。如今,峰會已累計超過 510 億人次參與互聯網慈善,募集善款 350 億元。
是什麽讓中國互聯網公益在 8 年的時間裏實現了爆發性增長?
公益慈善的 " 新熱點 "
公益正在被數字化技術改造和重塑。
2022 年峰會上,雲展館首次舉辦就創造性的搭建了全球最大的技術公益雲展,共有來自超 50 個公益機構、慈善組織、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選送的近 100 個技術公益項目在線展出,技術公益案例成果首次得到大規模集中展示。
雲展館以創新的形式成爲行業案例展示的重要窗口,也讓公衆更直觀了解科技對行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進一步降低了互聯網公益的參與門檻。
今年技術公益雲展館,也進行了叠代升級。
首先,圍繞 " 中國式公益 " 全新策展,注重參展方與内容的多元,從數字化公益、企業 ESG、社會企業等多個維度征集案例,結合中國特色現代化策劃展示主題與形式;其次,依托線上小程序的形式,結合峰會主題面向公衆進行 " 轉譯 ",增強社交互動功能的設置,并實現線上合作機會撮合。
此外,由于雲展館把大部分的線下展區挪到了線上,大大減少了線下活動碳排放消耗量。經測算,本場峰會預計減少碳排放 197 噸,相當于減少了 70 輛燃油小汽車一年的碳排放量。通過互聯網平台的方式真正實現了減碳。
雲展館成爲了展示技術公益的風向、技術對接與扶持的橋梁、技術志願者招募的平台。不僅增進公益機構對技術的了解、學習與交流,并促成機構與技術志願者、技術供應方的合作機會,同時以技術公益主題展爲平台發現與扶持機構的項目。
技術公益正當時
随着公益互聯網化,具備互聯網、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平台型公司紛紛躬身入局,與公益組織、機構、基金會密切合作,并依托最前沿技術進行公益創新。
在峰會上,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表示,未來十年将是互聯網公益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它不僅僅是一個更規範、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數字化工具,還将更全面地融入我國現代化進程中。
一方面,互聯網公益正從某些階段密集的捐贈行爲、公益行爲,變成 365 天的細水長流。比如,越來越多的用戶每天通過互聯網公益平台的答題、捐步數等活動參與公益,領取 " 小紅花 "。同時,随着公益的普及,不少公益行動的 " 受助人 ",也成長爲 " 捐助人 ",去投身公益并帶動更多人向善。
另一方面,創新技術讓公益更有影響力。
例如,借助數字技術,公益項目、公益服務打破了行業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極大提升了公益活動的效能和社會影響力。由萬科公益基金會和公衆環境研究中心(IPE)共同發起的 " 城市垃圾地圖 " 就采用了網友随手拍照分享的方式,監督身邊小區垃圾分類的實施,借助數字化分析,已至少幫助全國超過 25000 個小區的居民提升垃圾分類意識,進一步加快了城市垃圾分類步伐。
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技術積累和優勢,逐漸成爲打造公益數字化生态上的重要力量,讓公益組織依托 " 技術和産品 " 發揮出更大的創造力。
例如,無錫展益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就研發了一款 " 海洋捕魚專用高光效 LED 集魚燈 "。它的原理是利用魚類的趨光特征快速聚集魚群,是海洋捕撈行業最常見的消耗品之一。在過去,漁民常用的是 1000W 金屬鹵化物燈,但由于燈内填充物中有汞,生産過程中可能會損害環境。另一方面,如果燈泡在使用過程中一旦破損,同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LED 集魚燈則使用了針對海洋魚類定制開發的特殊光譜 LED 芯片,能以 180W 的低功耗達到 200lm/W 高光效,并減少 80% 以上的油耗,幫助漁民減支增效的同時不污染環境,這是現代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趨勢催生的産品。
與此同時,技術公益的到來,讓公益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某類人群,公益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金錢、物質的捐贈與援助,公益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弱勢群體。有技術實力的企業和機構能夠更多地向外界輸出自身的産品和技術,不僅服務于弱勢群體,也可以支持基礎科學創新,助力醫療普惠,探索養老模式等等。
比如華南理工大學與廣東省人民醫院聯合研發的 " 智能頸椎功能評估模型 ",就能用更快、更準、更穩定的機器自動檢測評估替代人工檢測評估。這是全球第一個基于人工智能視頻識别手部活動的頸椎病客觀評估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該團隊開發的微信小程序能夠對病患的十秒抓握試驗視頻進行分析,從而能遠程、便捷、快速、早期、準确地識别出患者手部功能的障礙,并引導患者早日就醫并明确診斷,避免贻誤病情,真正改變了頸椎病臨床診斷模式。
這些都隻是數字技術公益的冰山一角,數字化的技術公益,帶着普惠化、可持續性、開放性的屬性,在公益領域持續創新,不斷增效。
讓公益可持續
技術的發展沒有止境,公益同樣如此。
傳統公益爲什麽難以持續?很重要一點在于缺乏商業運行邏輯,此外,項目形式單一也限制了傳統公益事業發展。
盡管公益是非營利性的,但每一個公益項目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支撐項目運行,僅靠公衆熱情、簡單捐贈,公益行爲難以爲續。真正讓公益行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正視其内在的商業邏輯,創造好的産品和商業模式。
以騰訊公益平台一個地處陝西的公益慈善項目爲例。起初,該項目直接在平台上讓大家給留守老人捐款,但很快項目就夭折了。項目發起人發現,如果捐贈人得不到一定的價值反饋,那麽捐贈行爲就無法變得可持續。于是,發起人改變了捐贈模式——每一筆 99 元的捐贈錢,會用來給留守老人買小雞苗,等雞養大之後,産下來的 9 顆蛋寄回給捐贈人,同時成年雞還能當做農産品賣出去,收入的一部分用來支撐公益機構運行,另一部分作爲留守老人的增收,實現了受贈人、捐贈人、公益機構三方可持續循環。如今,該項目已經年産值過億,實現了更大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技術創新正在爲公益事業的商業模式和項目形式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基于 5G/6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将打造出更多具有競争力數字産品和服務,形成形式多樣、效果良好落地場景,不斷拓寬公益的邊界。
這也讓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有了持續做公益的動力,并利用自身聲量和優勢發起了各樣的 " 公益日 " 和無數大大小小的公益實踐。
比如騰訊的 99 公益日,這是騰訊公益自 2015 年起聯合公益慈善組織、用戶、企業和媒體等共同發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動。騰訊基金會在每年的 9 月 7 日至 9 月 9 日提供 3 億元配捐,捐贈人每筆不低于 1 元的捐贈有機會獲得随機金額配捐,極大地激發了大衆的參與熱情。
還有阿裏的 95 公益周。阿裏公益持續在人人參與公益、發動平台商家用戶籌款兩個方向突破玩法。用戶在 95 公益周期間通過手機淘寶、支付寶、微信等 APP 搜索 " 人人 3 小時 ",就能開啓公益養豆計劃。通過參與捐步、捐聲、答題等多樣化的泛公益活動,獲得對應數量的愛豆,這些愛豆可以捐贈給指定公益項目,變成鄉村兒童的操場、足球場、體育包,環保項目的運維資金。
某種程度上,中國的科技大廠們參與并見證了中國技術公益從無到有、升級叠代的過程。
實際上,公益項目與商業公司一樣,需要有好的産品和好的商業模式。當技術日複一日地爲公益鋪磚蓋瓦,才能幫助公益行業進行創新和升級,讓公益變得真正 " 可持續 "。
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正是一個面向廣大公益夥伴的路演平台——展示行業最前沿的技術、最創新的構想、最深刻的共鳴。
随着越來越多的技術、資源和商業模式的加入,未來公益行業也會創造出更大的市場規模,成爲互聯網的下一個行業風口。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