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今年 1 月 9 日,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發布新聞稱,如果保持現行舉措,南極臭氧層空洞将在 2066 年恢複到 1980 年的水平。
然而,歐洲空間局的最新的監測結果顯示,今年 9 月 16 日,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達到了 2600 萬平方千米,面積相當于三個巴西的大小,已經接近曆史最大紀錄。
急劇增大的臭氧層空洞,其實是被去年爆發的湯加火山給 " 轟 " 出來的。湯加火山向平流層中注入了大量的鹵素化合物,導緻了臭氧的持續快速消耗。
報告指出臭氧層有望在四十年内恢複。2022 年臭氧消耗科學評估報告 圖:unric.org
在此之前,人類幾乎成功逆轉了氯氟烴物質對臭氧層的消耗。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是如何破壞,又如何保護恢複臭氧層的。它的背後,是一段充滿偶然的曲折曆史。
南極臭氧空洞
大氣中 90% 的臭氧都集中在 10~50 公裏高的平流層,遠高于我們熟知的西風帶高度,這裏空氣稀薄,臭氧的總量隻相當于常溫常壓下 5 毫米厚的一層氣體。
臭氧分子在大氣中的相對豐度較低,在平流層中通常每十億個空氣分子隻有幾千個臭氧分子。圖:WMO
人類對大氣中臭氧含量的定期觀測始于上世紀 20 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戈登 · 多布森組織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美國、埃及、印度、蘇聯,甚至北極圈内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等地開展定期觀測。但對于那個被幾公裏厚的冰蓋覆蓋的極寒之地——南極,彼時卻沒有進行任何測量。
戈登 · 多布森使用的原始臭氧光譜儀。圖:Science Museum Group
二戰後,英國皇家學會的探險隊在南極布倫特冰架上建立了哈雷考察站,開展長期的大氣觀測。當時沒人能想到,這裏的每一條臭氧記錄将在三十多年後震驚世界,徹底颠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
橫屏—自 1979 年以來臭氧空洞的年度最大範圍。圖:CAMS )
1974 年,美國人馬裏奧 · 莫利納和舍伍德 · 羅蘭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氯氟烴 (CFC) 氣體(即我們常說的氟利昂)對臭氧層構成威脅。他們認識到,化學性質十分穩定的氯氟烴擴散到臭氧層後,會在紫外輻射下分解出氯原子,而氯原子是臭氧分解的高效催化劑。
氯原子被認爲是臭氧破壞的催化劑是因爲每次反應循環完成時 Cl 和 ClO 都會重新形成從而進一步破壞臭氧。圖:NASA
根據他們的預估,如果氯氟烴按照當時 10% 的年增長率繼續生産,那麽大氣中的臭氧将會在 20 年之後減少 5~7%,并且将會在 75 年之後(也就是現在的 27 年之後)減少 30~50%。
如果氯氟烴沒有被禁止,NASA 對平流層臭氧濃度的預測。圖:NASA
屆時,大量紫外輻射可以直接到達地面,很多人會因此患上皮膚癌或白内障,同時平流層的溫度還會顯著降低,可能會造成破壞性的氣候變化。
光緻癌發生的多步驟過程示意圖。圖:Eva Rawlings Parker
彼時,科學家、工業界和決策者之間産生了巨大的分歧。全美價值 80 億美元的氯氟烴産業或直接或間接地雇傭了超過 140 萬勞動者。行業龍頭們大多拒絕放棄使用氯氟烴,他們不僅遊說政府部門延緩或者放棄禁止氯氟烴的計劃,還試圖利用媒體獲得大衆的支持,這讓氯氟烴在十年内仍保持大量生産。
在 20 世紀的後二十年間,大氣中氯氟烴的濃度不降反升。圖:WMO&NOAA
直到 1985 年,英國南極調查局的大氣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讓全世界震驚的發現。他們分析了哈雷站自 1956 年建站以來收集到的大氣臭氧的觀測資料,發現南極哈雷灣上空大氣中春季(9、10、11 月)的臭氧總量在 1977~1984 年間減少了 40% 以上,在此之前的臭氧總量幾乎保持不變。
哈雷考察站數據顯示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大氣臭氧含量急劇下降。1956~2022 年南極測得大氣臭氧總量。圖:NASA
這些數字遠遠超過莫利納和羅蘭的預估,相當于實錘了氯氟烴對臭氧層的殺傷力。一石激起千層浪,科學界掀起了大氣臭氧化學和動力學的研究熱潮。理論和觀測同時證明了人類對自然具有超乎想象的破壞力。
氯氟烴之罪禍再難遁形。在全社會的努力下,1987 年,國際社會簽署《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加強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的管控,以應對臭氧層空洞問題。
《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締約方。圖:wiki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消耗臭氧物質,不僅包含氯氟烴這種直接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也包含鹵代烴、哈龍和甲基溴等化合物。它們在平流層中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後,可以分解出氯自由基或溴自由基,進一步與臭氧發生複雜的連鎖反應,從而破壞臭氧層。
平流層中存在的含鹵素氣體可分爲鹵素源氣體和活性鹵素氣體
臭氧損耗改變地球氣候?
經過科學界多年的研究,臭氧層對地球生态系統的影響已經得到證明,其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平流層臭氧損耗後,動物皮膚和植物表皮會暴露在高強度的紫外輻射下,遺傳物質受到損害,癌變率增加,植物生長節律紊亂,甚至出現畸形發育。
臭氧層破損,百害而無一利。圖:twitter@MBRSpaceCentre
近些年,随着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逐漸深入,臭氧損耗的氣候效應也得到廣泛研究。人們發現平流層正在發生的化學變化,正在通過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着地球氣候。
去年我國經曆了 1961 年以來的最熱夏天,人們對于全球變暖的擔憂再一次沖到頂點。但全球變暖隻是對氣候變化的一種簡單表述。
熱天更熱,是全球變暖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一。圖:國家氣候中心
全球變暖其實是指 " 從長期來看,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在工業革命以來越來越高 ",而溫度的增加在時間上并不是持續的,在空間上也不是均勻的。從時間上看,我們經曆了 1998~2012 年所謂的 " 全球變暖停滞 ",在空間上看,全球很多區域的地表溫度在過去 40 年來沒有顯著變化,甚至還減小了不少。
全球變暖的概念是立足于較長時間尺度上的
動圖感受一下。圖:NASA
如果從垂直方向上觀察溫度變化,我們就會發現各層大氣的溫度并不都是增加的。研究表明,全球平流層的中高層正在以每十年大約 0.6 ℃的速度降溫,而臭氧和消耗臭氧物質是主要的幕後推手之一。
對流層中部至平流層上部(從下到上)的全球寬層平均溫度異常的時間序列
臭氧能把吸收的紫外輻射轉化爲分子動能,從而加熱平流層,而且是越高的地方越熱,這與對流層海拔越高就越冷的生活經驗不同。
而當臭氧損耗後,更多的紫外輻射直接穿透了平流層,導緻平流層的溫度下降。
1981~2020 年,40 年地表溫度趨勢。圖:IPCC
大氣的溫度、氣壓、風、濕度等這些特性是耦合在一起的,溫度的變化常常會引起其他特性的變化,進而造成平流層大氣環流的異常。
一般而言,平流層因臭氧吸收了大量的紫外輻射而大幅度升溫。但這一規律卻在一種情況下不成立,那就是南北極的極夜。
極夜期間由于缺乏太陽光照射,平流層不再通過吸收輻射升溫,而是通過發出輻射冷卻,導緻溫度急劇下降,從而拉開了與中緯度平流層的溫差。
溫度的改變帶來風場的變化,圍繞着極地形成了強烈的西風,西風又牢牢地禁锢住極地的冷空氣。這就形成了我們常聽到的" 極地渦旋 "。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西風在平流層,并非我們一般聽到的對流層西風帶。
去年年底的極地渦旋帶來的寒潮自西向東橫掃美國。2022 年 12 月 22 日 500hPa。圖:中央氣象台
對流層西風帶和平流層西風,緯向平均緯向風 - 平流層視角。圖:ECMWF
南極臭氧空洞形成後,在南半球的春季(9、10、11 月)時,南極剛剛從極夜中走出,此時臭氧的輻射效應顯現出來,極地溫度相比沒有臭氧空洞時大幅下降,這就導緻因冷而生的極地渦旋增強,環繞南極的西風也更加迅猛。
臭氧空洞的影響并不僅限于平流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對流層的天氣變化。
這是因爲,平流層的溫度、氣壓和風場的變化會以波的形式向對流層傳輸信号,從而改變對流層内熱量和動量的水平輸送。總之,經過較爲複雜的過程,平流層的異常信号可以在大約半個月之後到達對流層,并在之後的一兩個月中持續影響地面天氣。
而臭氧空洞造成的平流層西風增強,可以造成地面氣壓的降低和環繞南極大陸西風(地面)的加速。曆史資料統計表明,西風增強的同時往往伴随着向極地的收縮,從而導緻對流層的三圈環流(哈德萊環流、費雷爾環流和極地環流)也随之向南極移動。
這一作用顯著體現在南半球的降水變化中。在南半球夏季,原本位于三圈環流下沉支的區域将迎來更多的降雨,而原本濕潤的地區則會容易被幹燥的下沉氣流占據。南極臭氧損耗會引發南半球環流向南移動,這是它最重要的氣候效應。
臭氧造成的南半球環流變化
上圖是氣象觀測的降水變化,下圖是計算機模拟的臭氧的影響
地球氣候系統十分複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臭氧的變化還可以影響海水表面溫度和極地海冰,間接造成氣候變化。新的證據表明,臭氧的損耗很有可能與溫室氣體一同導緻了 1950 年以來南大洋海水表面溫度的升高。但溫室氣體占據了主導作用。
臭氧對于海溫的影響是通過影響風場來實現的。南大洋上的西風帶一邊帶動海水自西向東運動,一邊也将表層的海水從極地吹向赤道。東西風向的風可以造成南北方向的海水運動,這種現象被稱爲" 埃克曼輸送 "。
埃克曼輸送示意。圖:wiki
由于臭氧的損耗加強了西風,南大洋上更多的表層海水離開原地,下層較爲溫暖的海水湧上表面,海表面溫度也會上升。海面的增暖可能會造成漂浮在南極周圍的海冰加速融化,南極海冰可能會進一步減少。
極地的海冰可以強烈反射太陽輻射,對地球的能量平衡調節作用顯著。但是南極海冰在過去四十年中呈現出複雜的變化。在 2015 年之前,南極夏季海冰具有擴張趨勢,但是在 2016 年之後迅速縮小。目前的氣候模式難以模拟這樣的變化,因此臭氧對于南極海冰的影響難以得到證明。
在過去十年中,2 月的夏季最低值變化極大,既觸及曆史高點又觸及曆史低點
2022 年 2 月南極海冰平均濃度,該月海冰達到夏季最小範圍。圖:NOAA
而北極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北半球大陸面積廣,人口衆多,北極的海冰又與北半球寒潮天氣緊密相關。從長期上看,北極的臭氧損耗還沒有對北極海冰造成長期持續的影響。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北極臭氧損耗比較嚴重的年份,北極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的海冰顯著減少。
不管是南極還是北極,海冰減少都不是件好事。圖:NASA
正在恢複的臭氧層
自從《蒙特利爾議定書》執行以來,全球已經淘汰了 99% 的消耗臭氧物質,臭氧層也有望在本世紀内恢複到 1980 年的狀況。
美國氣象學家安塔拉 · 班納吉等人的研究指出,正是由于《議定書》的影響,目前南極臭氧空洞引起的大氣環流變化已經停止。
臭氧層的演變路徑
随着臭氧層恢複,由臭氧損耗引起的大氣環流變化在未來可能得到補償。但作爲南半球極渦變化的另一推手,溫室氣體在本世紀很可能繼續增加。因此科學家預估,南半球極渦變化的恢複可能直到在本世紀末才能實現。
消耗臭氧物質同時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例如一氟三氯甲烷引起的大氣增暖效應,是同等質量二氧化碳的 5160 倍。如果人類繼續忠實地履行《蒙特利爾協定》,那麽由于消耗臭氧物質的減少,到本世紀中期,全球變暖将減少 0.5~1 ℃,其意義不亞于通過植樹造林來減緩氣候變化。
消耗臭氧層物質和臭氧時間表
如今,《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氣候效應才剛剛顯現,未來臭氧層的恢複能否完全逆轉臭氧損耗造成的氣候變化,仍然是個未知數。
不能停止對地球環境保護的努力呀。圖:PBS.org
據科學家估計,湯加火山噴發對臭氧層的嚴重影響,可能會持續 4~5 年。
臭氧層空洞的再次擴大,或許是在提醒我們,人類隻是影響地球操作系統的條件之一,我們雖然相比别的生物有前所未有的能力,但并不能超越大自然本身的變化。
參考資料:
[ 1 ] F. S. Rowland, "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361, no. 1469, pp. 769 – 790, 2006.
[ 2 ] R. S. Stolarski,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atmospheric ozone." https://acd-ext.gsfc.nasa.gov/People/Stolarski/history.html
[ 3 ] 艾寶勤,胡其圖 and 郭奕玲, " 法布裏-珀羅 - 幹涉儀的發明," 物理, no. 09, pp. 573 – 577, 1994.
[ 4 ] "Charles Fab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Fabry
[ 5 ] G. M. B. Dobson, "Forty Years ’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Ozone at Oxford: a History," Appl. Opt., vol. 7, no. 3, pp. 387 – 405, Mar. 1968, doi: 10.1364/AO.7.000387.
[ 6 ]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Geophysical_Year
[ 7 ] NASA, "What is Ozone?" https://ozonewatch.gsfc.nasa.gov/facts/
[ 8 ] J. M. Masters, "The Skeptics vs. the Ozone Hole." https://www.lpl.arizona.edu/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globalwarming/skeptics-vs-ozone-hole.pdf
[ 9 ] J. C. Farman, B. G. Gardiner, and J. D. Shanklin, "Large losses of total ozone in Antarctica reveal seasonal ClOx/NOx interaction," Nature, vol. 315, no. 6016, pp. 207 – 210, May 1985, doi: 10.1038/315207a0.
[ 10 ] " 珠峰上放飛的氣球,如何研究 ‘雙面人’ 臭氧?."https://mp.weixin.qq.com/s/_PxxlLulu_KGk4_5n1Z31A
[ 11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 2022."
[ 12 ] M. P. Baldwin and T. J. Dunkerton, "Stratospheric Harbingers of Anomalous Weather Regimes," Science, vol. 294, no. 5542, pp. 581 – 584, Oct. 2001, doi: 10.1126/science.1063315.
[ 13 ] S. M. Kang, L. M. Polvani, J. C. Fyfe, and M. Sigmond, "Impact of Polar Ozone Depletion on Subtropical Precipitation,"Science, vol. 332, no. 6032, pp. 951 – 954, May 2011, doi: 10.1126/science.1202131.
[ 14 ] S. B. Feldstein, "Subtropical Rainfall and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Science, vol. 332, no. 6032, pp. 925 – 926, May 2011, doi: 10.1126/science.1206834.
[ 15 ] "Southern Ocean cooling in a warming world." https://news.mit.edu/2016/southern-ocean-cooling-in-a-warming-world-0624
[ 16 ] J. Zhang et al., "Responses of Arctic sea ice to 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Science Bulletin, vol. 67, no. 11, pp. 1182 – 1190, Jun. 2022, doi: 10.1016/j.scib.2022.03.015.
[ 17 ] "Viruses, microscopy and fast radio bursts: 10 remarkable discoveries from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514-8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小凱,編輯:果栗乘,校稿:朝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