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在日益蕭瑟的深秋裏,熱乎乎的糖炒栗子可稱 " 恩物 "。相信許多人在經過手剝牙咬,才把香甜的栗仁送進嘴裏的時候,都會在内心發出天問:
爲什麽栗子要在一大堆砂子裏炒?爲什麽砂子裏要灑上根本滲不進硬殼的糖?
糖炒栗子|Wikimedia Commons
糖炒栗子沒有糖味?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砂石的吸熱能力強,能在較長時間内保持穩定的溫度,這樣就可以保證栗子受熱均勻,同樣的原理也可以用在炒帶殼花生上。這題連作詩達人、蓋章能手乾隆皇帝都會:" 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調。"
這幾句順口溜一樣的詩雖然代表了他的文筆水平,但不是他的原創,而是 " 借鑒 " 了遼代大儒蕭韓家奴的掌故。
此人曾經主管南京栗園——遼朝所說的南京不是現在的江蘇省會,而是北京西南一帶,正是産栗子的地方。後來遼興宗詢問蕭韓家奴在外見聞時,他借炒栗子的訣竅來講了講 " 不能一刀切 " 的用人觀:" 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爲盡美。" 似乎乾隆隻看懂了字面意思。
沙子是必需品|Pixabay
炒栗子表面黏糊糊的糖,好像隻有把手指弄髒的效果,就像雞蛋灌餅裏的蔫生菜一樣讓人不爽。而且,稀薄的糖漿無法透過栗子皮,并不會增加栗仁的甜度。不過,店家也不是爲了給栗子增加甜味而放糖的,糖的作用是粘去表皮雜質,讓栗子看上去油光閃亮,聞起來甜香撲鼻," 糖炒 " 的名字也讓顧客感覺比單純的 " 炒 " 更誘人。
家有栗樹,等于有礦
栗子在中國的種植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采集食用曆史就更久遠了。
甲骨文裏的 " 栗 " 字非常形象地刻畫出結滿毛栗子的樹形。
《詩經》裏栗子的身影頻頻出現,不僅生長在山上、低地上,還被當成行道樹種植,國君的禦苑裏也種有栗樹,栗子是祭祀的供品 [ " 饋食之笾(bi ā n),其實栗 " ] ,木材還是制作宗廟牌位的指定原料。
《韓非子》中就記載了秦國遭遇饑荒,範雎請求秦昭襄王将内苑的栗子、橡實拿來赈災的故事。擁有大量栗樹的人家就等于有了取之不盡的财富," 燕、秦千樹栗,此其人與千戶侯等"。
栗樹高大茂盛,意大利西西裏島有一棵至今尚存的 " 百騎栗樹 ",傳說它的枝葉曾爲阿拉貢王國的百名騎士遮擋雷雨,故得此名|Wikimedia Commons
栗木質地堅實,所以 " 栗 " 字也有堅硬之意,在此基礎上産生了表達害怕的形聲字 " 慄 ",例如 " 不寒而慄 ",現在已經二字合一。漢代帝王陵寝原本采用大量柏木壘成 " 黃腸題湊 ",後來因爲柏木材料砍伐殆盡改成質地、粗細相近的栗木,但顔色較深,被後世譏爲 " 黑腸題湊 "。
栗子食用指南
古人吃栗子通常比較講究原汁原味,蒸、煮、煨、生吃均可。"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 ",至遲宋代已經有了 " 炒栗子 " 的記載。
詩人陸遊不僅愛貓也愛栗子,他在年老時寫詩感歎牙齒松動了,幸好還能吃點炒栗當夜宵,回憶起年輕時吃栗子的往事:" 喚起少年京辇夢,和甯門外早朝時 ",原來在等着上朝時,也不忘抓緊時間吃點栗子。陸遊還在筆記裏回憶了一段往事,當年汴京最有名的栗子鋪叫 "李和煼(ch ǎ o)(炒)栗",屬于隻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的水平,及至北方淪陷多年後,南宋使者出使燕山,李和的兩個兒子爲故國來使送去十包栗子,不勝唏噓。
火烤是最簡單的辦法,但要注意先切一個小口,否則栗子會爆裂|Pixabay
但那時的炒法和今天的糖炒栗子可能不同。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裏寫道,烹調栗子的辦法,是在形狀像茶壺的 "鐵铫(di à o)" 中放一個蘸了油的栗子和一個蘸水的栗子,再堆滿四十七個栗子,将鐵铫放進炭火裏加熱,聽到有爆裂聲就熟了。
明朝人王象晉記錄了類似的炒栗辦法;選兩個平底栗子,将底分别用油和水塗濕,扣在一起放在鍋底,上面堆滿栗子,蓋嚴後燒熟;或是把大栗子的殼底用刀切個十字口,底向下在鍋裏排滿,繞着鍋撒一撮鹽,加熱悶熟。
更複雜的吃法,還有将栗子切薄片和橄榄片一起吃的 " 梅花脯 ",山藥和栗子一起用羊肉湯炖煮的 " 金玉羹 ",栗子粉混合糯米粉用蜜水攪拌蒸熟的" 栗糕 "。晚近時的栗子扒白菜、栗子燒雞就更加爲我們所熟悉了。
什麽?栗子也有鹹黨?
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吃栗子的曆史也相當悠久。這兩個國家主要種植日本栗(Castanea crenata Sieb.& Zucc.),和中國闆栗(C. mollissima Bl.)、歐洲栗(C. sativa Mill.)、美洲栗(C. dentata Borkh.)同屬不同種。
日語裏去除栗子皮的 " 搗 " 和 " 勝 " 發音相同,古代武士因此認爲它有象征勝利的口彩。日本好幾個地方都流傳着 " 在某位名人的加持下,此地栗子樹一年結了三次果" 的故事,相關名人有空海大師、德川家康、親鸾法師等等,類似于中國同一個美食傳說有着劉秀、李世民、慈禧等源頭。日本傳統的栗子吃法既有栗金團、栗子羊羹一類甜品,又有栗子飯這樣的主食,在西方口味影響下還出現了栗子蛋糕、栗子冰激淩等等。
栗子飯|Wikimedia Commons
栗子也是韓國每年中秋節必吃的食物。中國古代有 " 桃花源 " 的烏托邦神話,韓國其實也有,但他們的烏托邦叫 "栗島國",是反抗暴政的好漢洪吉童遠航栖身之處,也可見栗子的重要性了。
在歐洲,栗子曾經是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高澱粉含量使它可以替代主食,口感又比同樣澱粉含量較高的橡子要好得多,有 " 窮人的面包 " 之稱。如果想要了解栗子做主食的吃法,不妨去拿破侖的家鄉科西嘉島一品其味,栗子粉可以攤薄餅、炸面圈,雖然熱量不低,但我們難以抗拒它的美味。
勃朗峰栗子蛋糕|Pixabay
除此之外,還有鼎鼎大名的栗子蛋糕。國内我們看慣的蛋糕造型,是将細膩的栗子蓉和奶油攪拌後,放在打底的海綿蛋糕片上食用,這種做法在法國叫 "勃朗峰",奶油就是栗子山峰上的積雪。另有一種栗子蛋糕是用栗子粉替代面粉烤成的,看上去相當紮實。
糖漬栗子也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甜品,将去皮的完整栗子在加了香草和白蘭地的糖漿中浸煮多次,不斷提高糖漿的濃度,直到栗子吸收糖分達到飽和,成爲不折不扣的 " 糖栗子 ",是《茶花女》女主角的最愛。
放在鐵闆上的烤栗子|Pixabay
歐洲的 " 原教旨吃栗法 " 通常是用火将生栗子燒熟,所以也有了 " 火中取栗 " 的寓言故事。爲了讓栗子不至于被燒糊,一般将它們架在鐵絲網上或放在有洞的陶鍋裏燒烤。煮栗子則以鹹口爲多,一般在加鹽和茴香的水中煮熟。加泰羅尼亞地區至今仍有專門的 " 栗子節 ",在 11 月初,人們要在臉上抹上灰塵,跳過烤栗子的篝火祈求好運,後來也和萬聖節的一些慶典結合在一起。
走向末日的美洲栗
在北美洲,美洲栗的分布原本也極爲廣泛,爲人們無私地提供了食物和木材。因爲栗木單甯含量較高具有耐腐性,19 世紀的美國鐵道枕木、電線杆、煤井支柱等幾乎都是栗木制成,可以說爲工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如今,美洲栗幾乎全部倒在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攻擊下。中國闆栗和日本栗對栗疫病有抗性,但美洲栗、歐洲栗則不具備,這種緻病真菌正是附在進口的亞洲栗樹上引入北美的。
美國 19 世紀描繪采摘栗子的版畫|Wikimedia Commons
1906 年的檢查結果顯示,紐約布朗克斯區98% 的栗樹已被感染。真菌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在幾十年内讓 30 億棵美洲栗樹變成了 " 活死樹 " ——當主莖死亡時,根部會萌出新芽,随後繼續遭到感染,因此被歸類爲功能絕種。目前僅有數百棵幸存,成爲第一個因真菌感染而瀕危的物種。
美洲栗的命運令人感歎,也讓人生出 " 不如珍惜眼前栗 " 的感受。所以,不來一顆嗎?
作者:瑤華
題圖來源:Pixabay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