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當固有的市場格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被解構,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都不會成爲傳統勢力的避風港。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朱錦斌
誰都不會想到,帶着對市場的深切期待,今年的中國車市,會進入到了一個瘋狂厮殺的戰亂年代。從年初電動車集體降價,到自主車企不按套路而營銷互掐,乃至最近由東風系合資品牌帶頭引發全行業的價格大跳水,亂象肆虐之下,車市熙攘如麻。
價格戰、營銷戰、體系之戰,開局如此令人咋舌,敢問今年接下來的市場走勢該如何預判?行家認爲,随着消費活力的釋放,車市銷量将繼續溫和增長;消費者會說,當儲蓄成爲投資大頭,買車已不再是首要消費選項。
多方異議下,各個主機廠該何出何從?相比如日中天的中國品牌,頭部合資車企還能否在電動化轉型的激流下,保住現有份額,對各個細分市場拿捏到位嗎?
去年,我們已經見識到比亞迪宋 Plus 在整個 SUV 市場形成破竹之勢。全年 48.2 萬輛的累計銷量,很輕易地令所有同類車型深感不安。那接下來,看着所有電動車玩家在今年,全力将矛頭直指 20~30 萬的價格帶,原先由合資品牌霸占的 B 級轎車市場,難道還能避免出現激烈震蕩嗎?
特斯拉 Model 3 與比亞迪漢改變了消費者對 B 級轎車的态度,堵死了二線合資想要借這類車型完成品牌沖高的前路;以深藍 SL03、哪吒 S、零跑 C01、比亞迪海豹爲代表的新人,也從去年年末加緊攻勢,對入門 B 級轎車進行圍剿……
再加上,今年已躍躍欲試的小鵬 P7i、飛凡 F7、埃安 Hyper GT 等新車的出現,相信距離市場格局進行大調整的節點,隻會越來越近。
時代大變,何以獨善其身?
中國車市走到今天這個境遇,經曆了種種低谷,在罵聲中踱步,但也實打實地在互相勉勵和對搏中,完成對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自證。
2022 年,中國汽車産銷量分别完成 2702.1 萬輛和 2686.4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4% 和 2.1%。其中,乘用車産銷量分别完成 2383.6 萬輛和 2356.3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11.2% 和 9.5%。
後疫情時代,尚且能達到如此增量。當 2023 年的消費勢頭日趨高漲,無論是在情理上,還是照着趨緩來看,沒有理由質疑,中國車市都将上演更爲激烈的碰撞。
圍繞于新勢力與傳統車企之間的暗戰,是去年最顯著的行業變遷。站在輿論風口的蔚來、理想、問界等,始終在用最受人矚目的姿态,直面着傳統車企的多維來犯。而結果上,勝在交付量和成交價上的優勢,這些新興車企的确褪去了往日的落魄。
那今年呢?之所以,業内仍以由細分市場上發生的權力交替爲鋪墊,去看整個車市接下來的發展,我想,怎麽着都離不開這些風氣的延續。
尤其是,對于傳統品牌用來安身立命和建立形象的 B 級轎車市場,随着南北大衆逐漸力不從心,帕薩特和邁騰雙雙落在年銷 20 萬輛以下的水平上,另一邊,比亞迪、特斯拉卻各憑本事占據市場上風,幾乎所有人都已經笃定:往後發展的主動權将就此易主。
去年年銷 27.4 萬輛的比亞迪漢與年銷 25.6 萬輛的特斯拉 Model3,看似是獨自闖出了一片天。實則,鑒于 B 級轎車市場的容量始終保持着相對恒定,它們所侵蝕的市場空間必然是原先由傳統車企所把守的陣地。
加上價位相近的比亞迪海豹、深藍 SL03、小鵬 P7,一同對 20~30 萬價格區間的合資 B 級車發起猛攻,相信這場争奪戰早已不可逆。
先期,斯柯達速派、現代索納塔、起亞 K5 與馬自達阿特茲無奈在市場邊緣化的節奏中,陷入銷量困境,甚至停産危機;而後,緊接在日産天籁戰略性誤判消費趨勢,大衆帕薩特和邁騰也不複當年勇,下一個被趨勢倒逼的對象還能有誰呢?
今年是豐田第八代凱美瑞獨得百萬銷量的一年,又是本田全新第十一代雅閣入市的關鍵之年。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二者所擔負的使命,哪裏隻是着眼于豐田與本田自身的造血能力。在合資 B 級車全面受敵的年代,它們的每一步都将關乎合資品牌将以何種形象留在中國。
我們不能否認,直至今日,依舊會有人覺得,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不會如此之快地威脅到強勢合資品牌的江湖地位。要想輕易喝退年銷近 25 萬輛的凱美瑞和雅閣,還需時日。然而,從本田與豐田近幾個月的動作中,對待高速裂變的市場,焦慮和彷徨卻是寫在了臉上。
誰敢下結論說,傳統企業可以在這一波的主角輪換中獨善其身。誰就注定會在愈演愈烈的市場風雲中,被市場背刺,直至無人再願爲之買單。
留給反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連日來,因東風系品牌瘋狂降價所導緻的市場熱潮,确是那般向外界表露着傳統車企要與市場對賭的決心。幾乎淡出市場的雪鐵龍 C6 亦在用盡全力将一款 B+ 級轎車,用推銷 A 級車的手段火了一把。
然而,正是因爲這樣不顧一切的降價,我們越來越能清晰地看到,2023 年的中國車市究竟有多慘烈。新能源産業所觸發的格局重塑,不僅激發出了新興車企誓要拿下市場的野心,還毫無顧忌地将合資品牌守了二十年的基業抹上了一層陰霾。
降價後遺症還沒有這麽快表現出來,可來自終端市場的反饋已經在點明,傳統合資品牌的産品溢價将大不如前。而如果真是這樣,試問,作爲承載這一切的傳統 B 級轎車還能在往後的市場中高高在上嗎?
早在三年前,當價格跌入 15 萬元區間内的雪佛蘭邁銳寶、别克君威不惜拿品牌形象去換市場時,合資 B 級車的陣營曾出現了分化。但結果,與這些殺瘋的友軍分道揚镳後,豐田、本田之流非但沒有被動陷入銷量泥淖,反而越戰越勇。
由此可見,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國車市逐漸從稚嫩中脫離,價格戰顯然不是任何一家期待可持續發展的車企用以維生的捷徑。
換句話來說,無論這場始發于今年年初的降價浪潮,會對現在參與其中的任何一家車企帶去短暫收益,想借此一勞永逸都是天方夜譚。
豐田、本田們擔心行業轉型令消費者的口味變得太古怪,在新勢力不要命地攻勢下顯出一臉苦相,但相比之下,眼看自己好不容易樹立起的品牌形象在一聲聲 " 便宜點,再便宜點 " 的期待或叫嚣中漸漸失色,對于它們來說,可能會更爲深感觸動吧。
屬于凱美瑞和雅閣的時代,還有多久會被翻篇?這是整個市場都在推測的,必然也是各個合資品牌都在警惕的時間節點。
爲了迎接新生,大衆 ID.7 已在既定的時刻表下躍躍欲試,豐田也毫不避諱地用混動技術爲凱美瑞貼上新能源車的标簽,曝光于街頭的雅閣 e:PHEV 插混版更是暴露着本田加碼電動化的決心……舊時代的王者都變得如此積極,可見中國車市的内卷有多麽血腥。
憑借過去的輝煌和保守派客戶的擁護,2023 年的中國車市可以繼續在現況中給僅剩的合資品牌提供庇佑。但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就是很執拗地想問一句,事關價值的考慮和故事的發展方向,還會如這些品牌所願嗎?
不出意外,在主流聲音的接李傳導下,僅是今年的比亞迪漢與比亞迪海豹就将在 20 萬 ~30 萬這個區間,搶到近 50 萬輛的市場規模。而伴随蔚來 ET5 的交付水平全面提升、特斯拉繼續加大 Model 3 對國内的供應量,即便合資品牌心中有一百個不願意,B 級轎車的市場格局總歸會在不久後迎來解體。
屆時,對于剛剛完成全面混動化的日系大品牌,抑或走不出自傲怪圈的某德系巨頭,要是還沒能提交出一個可行、可控與可推敲的對戰兵法,失去 B 級轎車的話語權将隻是一個開始。就像當下在 AO 級轎車、小型 SUV 領域所遭遇的一樣:渾渾噩噩,皆有内因。
|曹佳東|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