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醫曜
20 世紀 50 年代,長期腐朽的世界影壇掀起了一陣 " 新浪潮 "。
所謂 " 新浪潮 ",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而是一場由年輕人自發的電影語言革新運動。正是在 " 新浪潮 " 的帶動下,電影行業腐朽的思想才得到解放,那些僵化的規則才得以打破。
與當初法國電影 " 新浪潮 " 類似,如今中國醫藥産業實則也正在經曆一次 BD(商務拓展,指與其他企業聯合進行研發或者銷售)" 新浪潮 "。這次 BD" 新浪潮 " 同樣打破了中國醫藥産業内長期塵封的思想,轉而開始積極擁抱國際。BD" 新浪潮 " 下,不僅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案例,而且還誕生了 NewCo 這種新的融資模式。
BD" 新浪潮 " 的演進已經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從業者都應該順勢而爲。
01 醫藥版《四百擊》
法國電影新浪潮雖然無法溯源,但特呂弗所執導的《四百擊》卻是公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标杆。中國醫藥 BD" 新浪潮 " 的标杆又是什麽呢?無疑就是傳統龍頭恒瑞醫藥的 " 認錯 "。
一直以來,恒瑞醫藥都被認爲是中國醫藥産業的傑出代表。憑借超強的研發能力,恒瑞醫藥一度是 A 股最耀眼的現金奶牛,其引以爲傲的就是從不向市場融資,也不購買管線,完全依靠自研産品盈利。
從投資角度看,恒瑞醫藥 " 自力更生 " 的做法确實值得追捧,但落地到現代醫藥産業,這種做法卻又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現如今的醫藥産業是創新爲王的時代,可創新藥是一門風險極大的生意,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恒瑞這種通吃全魚的做法,無疑是将風險最大化。
恒瑞醫藥研發的 PD-1 卡瑞利珠單抗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雖然卡瑞利珠單抗也曾創下單年國内 40 億 + 的銷售成績,但由于競争者的不斷增多,PD-1 賽道最終陷入内卷,卡瑞利珠單抗的銷售額也急轉直下。考慮到恒瑞在卡瑞利珠單抗上僅研發費用就投入就接近 25 億元,這個項目雖然不至于虧本,但盈利趨勢也絕對是不及預期的。
在卡瑞利珠單抗遭遇 " 内卷危機 " 的同時,科倫博泰、康方生物等創新藥公司卻憑借大額 BD 交易出圈,成爲當時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受此影響,恒瑞醫藥最終也在 2023 年初戰略全面轉向,标志性事件就是前基石藥業 CEO 江甯軍的加入。
江甯軍加入恒瑞醫藥後,最大的改變在于,公司核心管理層有了新鮮的血液。作爲基石藥業的締造者,江甯軍有着豐富的經驗和人脈。此前,恒瑞醫藥以 " 快速跟随 " 策略著稱,有着極強的臨床研發能力,可在企業戰略決策層面,卻顯得并沒有章法,大量研發管線也沒有深度聚焦。
國際級的開發視野正是江甯軍所擅長的。他之前領導的基石藥業,就是一家依賴于極強戰略決策能力的公司,其研發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自主确定靶點,通過 CRO 合作進行臨床前開發;二是直接從外部引進。這兩種模式幾乎都是依靠高敏銳度的決策認知,而這也正是恒瑞醫藥所欠缺的。
自此開始,恒瑞醫藥在 BD 層面全面發力。2023 年 5 月,曾在輝瑞任職的張稣加入恒瑞醫藥擔任全球 BD 負責人,在其牽頭下恒瑞醫藥完成了總金額 60 億美金的 license-out 交易,并創造了 NewCo 這種新的融資方式。不過,在完成這筆 BD 交易完成不久後,張稣就離開了恒瑞醫藥。
圖:恒瑞醫藥 BD 成果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但這一次,恒瑞醫藥并沒有讓全球 BD 負責人的崗位空閑太久,10 月初擁有強生商務資源的 Jens Bitsch-Norhave 博士就宣布加入恒瑞醫藥,擔任全球 BD 負責人。Jens Bitsch-Norhave 博士在強生積累了豐富的 BD 經驗,有望幫助恒瑞醫藥的 BD 發展更進一步。
除 BD 方面的發力外,近日恒瑞醫藥更是傳出計劃去港股二次上市融資的消息,拟融資金額高達 20 億美元。如果此舉成真,那麽無疑是恒瑞醫藥的又一次 " 破窗 ",也是向現代醫藥體系的又一次靠攏。但對于恒瑞投資者來說,這卻是一個利空消息,恒瑞醫藥 " 不向市場要錢 " 的傳統被徹底打破,失望投資者在消息傳出次日不斷抛售恒瑞股票。
江甯軍加入恒瑞醫藥,可以看作是中國醫藥 BD" 新浪潮 " 的《四百擊》,标志着新發展思路的逐漸形成。
02 BD 遠比想象的重要
BD 負責人對于藥企的重要程度遠超投資者的想象。無論是大型 MNC,還是小型創新藥企,BD 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命脈。
對于中國藥企來說,BD 負責人是一個 " 新穎 " 的詞彙,畢竟在大多數中國藥企眼中,隻要做好研發就夠了。但實際上,BD 的重要程度是不次于研發、銷售的,一次好的 BD 交易是能夠逆轉企業發展運勢的,如科倫博泰、百利天恒就是最典型案例。
近期聘任 BD 負責人的并非隻有恒瑞醫藥一家,君實生物、亞虹醫藥也均有 BD 負責人走馬上任。短短一個月内如此多的 BD 負責人登上舞台,足以看出中國創新藥企業對于 BD 的重視程度正在極劇提升。
君實生物聘請的 BD 負責人爲 Mehul Shah 博士,曾擔任 BMS 腫瘤業務發展交易的執行總監,擁有超過 20 年的商務拓展專業經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Mehul Shah 博士正是 BMS 與百利天恒 84 億美元驚天 BD 交易的主導人,大量的 BD 經驗以及豐富的 BD 人脈無疑會幫助君實生物加快 BD 腳步。
亞虹醫藥聘請的趙陽同樣資曆不凡,擁有超過 20 年經驗 BD 經驗。加入亞虹醫藥前,趙陽曾任康希諾生物的 BD 負責人,主導了康希諾生物與阿斯利康的 mRNA 疫苗合作。此外,趙陽還在前沿生物、天士力控股集團和複星醫藥主導了多項重大的授權引進、投資和并購交易。對于亞虹醫藥來說," 老炮 " 趙陽有望利用自身資源,激活公司未來的預期。
站在行業角度思考,中國藥企聘任 BD 負責人,積極通過 BD 交易加深與外界的合作,這是行業良性發展的信号。中國醫藥産業擁有顯而易見的研發紅利,這一點從藥明康德等 CXO 公司在全球市場的強勢表現就能看出。可爲何中國創新藥卻很難順暢地走出國門呢?缺乏與外界的 BD 交流正是其中的要害。
康方生物、科倫博泰、百利天恒,這些案例已經足以證明,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是能夠獲得 MNC 認可的。我們的創新藥企業應該勇敢的走出去,與大型 MNC 積極交流,即使無法一次性完成 BD 交易,也可以從中汲取經驗與發展方向。
圖:近兩年重點 BD 交易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正如我們《爆款藥物是賣出來的》一文中提到的:中國藥企沒有必要全部都跑去美國自建渠道,百濟神州能做成也是花費了大量的資金與心血,應屬于特例。大多數中國普通藥更應該聚焦研發,積極與 MNC 開展合作,這才是最能發揮優勢的方向。
對于中國藥企來說,這場 BD" 新浪潮 " 無可避免,希望它能像當年法國電影新浪潮一樣改變整個電影界的發展趨勢。就連曾經 " 頑固 " 的恒瑞醫藥都已經開始全面擁抱 BD 交易,謀劃二次上市,這足以表明中國醫藥公司的核心邏輯已經改變。
關于恒瑞醫藥的改變,可能很多投資者暫時無法接受,畢竟 " 現金奶牛 " 是它一直以來的标簽,随着其逐漸與國際接軌,之前的邏輯勢必會發生改變。因此,恒瑞醫藥的投資者基石勢必會經曆一場大洗牌,舊觀念的投資者失望離開,新觀念的投資者積極布局。但從行業觀察者角度看,恒瑞的這種轉變是正确的,或許存在失敗風險,但卻是必須做的事情。
融入全球醫藥體系中,這才是中國醫藥企業未來的方向,我們是有能力成爲全球醫藥研發産業鏈核心一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