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格局風雲變幻之際,德系合資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從 2019 年的 24% 下降至 18%,這一數據引發了外界的諸多猜測與唱衰之聲。一時間,輿論場中彌漫着對大衆在中國市場前景的擔憂與質疑,仿佛大衆即将在中國市場折戟沉沙。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我們撥開輿論的迷霧,冷靜分析便會發現,大衆在德國的關廠和裁員風波,更多是其本土市場的供需問題所導緻的戰略調整,與中國市場幾乎沒有任何直接關聯。德國,作爲歐洲經濟的風向标,近年來面臨着諸多經濟挑戰。德國政府在 10 月份宣布下調 2024 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至 - 0.2%,這一數據猶如一記警鍾,敲響了德國經濟衰退的警鍾。這意味着德國可能連續兩年面臨經濟萎縮的困境,在這樣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德國企業的生存壓力陡然增大。
受經濟環境影響,前 6 個月約有 1.1 萬家企業破産,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 30%,如同一場經濟寒冬中的暴風雪,席卷了德國的企業界。目前,仍有多家德國企業正在醞釀裁員計劃,大衆汽車便是其中之一。近一個月以來,大衆高層向外透露要在德國境内關閉至少三家工廠,裁員近萬人,同時還計劃全員降薪 10%。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輿論界引發了軒然大波。大衆汽車在德國共有 10 座工廠,其中 6 座位于下薩克森州,3 座在薩克森州,1 座在黑森州,累計員工數量約 12 萬人。因此,這被一衆媒體視作大衆 80 多年曆史上的首次重大變革,也是在過去多輪經濟危機中都沒有發生過的變故,媒體們紛紛将問題嚴重性不斷放大,試圖營造出一種大衆即将陷入絕境的輿論氛圍。
然而,通過大衆汽車品牌部門負責人托馬斯・謝費爾的發言可知,大衆汽車德國工廠的運營成本比目标成本高出 25% 至 50%,這一巨大的成本差距如同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得大衆德國工廠喘不過氣來。對于肩負百億歐元減負重任的大衆來說,關閉一些工廠、優化産能勢在必行。這是大衆在德國本土市場爲了應對經濟困境、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競争力而做出的理性決策,與大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狀況并無直接因果關系。
根據外媒的報道,位于下薩克森州奧斯納布呂克(Osnabrück)的工廠以及德累斯頓工廠是最有可能被關閉的工廠。據了解,位于下薩克森州奧斯納布呂克的工廠目前生産保時捷 718 Boxster 和 Cayman 以及大衆 T - roc 敞篷車型,德累斯頓工廠生産 ID.3 車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集團的規劃,保時捷 718 Boxster 和 Cayman 将全部轉移至斯圖加特祖文豪森工廠生産,而大衆 T - roc 敞篷車型将在 2026 年停産。規劃中也提到,德累斯頓工廠的 ID.3 生産任務将轉移至沃爾夫斯堡工廠。這一系列的生産調整計劃,是大衆在德國本土工廠布局優化與産能整合的具體舉措,旨在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成本,以更好地适應德國本土市場的需求變化。
此外,在針對員工待遇的問題上,無論是降薪 10%、凍薪 2 年,還是漲薪 7%、拿出 5.5% 薪資投入基金,大衆與工會還沒能達成一緻,雙方的談判仍在進行中。這一過程中,IG Metall 工會已經帶領工人舉行過一次 " 警告性 " 罷工,這是德國工會在企業決策過程中維護員工權益的一種常見方式。與美國工會的對抗性不同,德國工會強調合作性和長期穩定性,與企業管理層共同應對經濟變化。在經濟不景氣時,工會往往主動提出降薪、縮短工時等措施以保留工作崗位。
大衆汽車在 2009 年金融危機期間,工會與企業達成協議,通過減少工作時間避免裁員,而企業在經濟好轉後也會履行承諾,優先恢複員工利益。這種合作共赢的模式,體現了德國企業與工會之間獨特的關系,也進一步說明了大衆在德國的調整是其本土市場應對經濟變化的正常商業行爲,不應被過度解讀爲在中國市場的 " 失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