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瀨玻璃丨文
由 MAPPA 負責制作的《電鋸人》動畫,終于完結了。
對于這部改編作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對于看過藤本樹原作的原著黨來說,它可能是一部 " 标新立異的三體動畫 ";而對于第一次接觸「電鋸人系列」的動畫觀衆來說,它總歸算得上 " 品質優秀,質量上乘 "。
關注 BB 姬的老朋友都知道,我們一直關注着藤本樹,關注着他的各路作品,從炎拳到電鋸人,再到這兩年推出的短篇漫畫,自然我們也關注着這次的「電鋸人動畫」。
如今,這部改編動畫終于正式完結,我們終于可以好好聊一聊這部動畫,聊一聊當電鋸人,署名中山龍時發生了什麼?
「電鋸人」動畫化的消息,要追溯到前年(現在是大前年了)年末。在漫畫第一部完結的同時," 宣布動畫化 " 的「重大發表」完美接棒。沒有架設制作委員會,由老牌動畫公司 MAPPA 負責電鋸人動畫的制作與出品。
沒有制作委員會代表沒有人給動畫公司下單子,但也同樣代表負責出品的 MAPPA 從這一刻開始,就已經深度融入到了「電鋸人」這一 IP 之中。
當時 MAPPA 風光無兩, 在 2020 年的履曆堪稱華麗。
不僅是負責了「咒術回戰」與「進擊的巨人」的制作,保證人氣質量的同時,還負責改編制作了「野獸魔都」這樣獵奇而又血腥的邪道動畫。那時的 MAPPA 絕對是最适合制作「電鋸人」動畫的公司之一。
藤本樹本人對制作公司的選擇也非常滿意,在推特上自謙:
這個像是照着《異界魔都》和《咒術回戰》抄出來的《電鋸人》,竟然要由負責《異界魔都》和《咒術回戰》動畫的動畫公司制作!?那我還能說什麼!!還請多多指教!
之後,「電鋸人」便陷入了長時間的沉寂,除了各種動畫展會上透露出的,諸如 " 藤本樹會深度參與動畫、将加入漫畫中并未出現的畫面 " 的零星情報,那些更加重要的,比如動畫制作班底,比如角色聲優人選擇,則是完全沒有消息。
每個人都隻能依靠自己對于角色想象,給他們尋找一個聽起來可能會 " 恰如其分 " 的聲優。
至于真正的陣容大家也知道了,MAPPA 啟用了一套新生代聲優來為「電鋸人」加碼,這套班底效果斐然,在公開當晚就引發了極高的讨論度。
每個觀衆對此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瑪奇瑪不夠壞;電次不夠慘;帕瓦總是有一種難以直視的違和感;但說來說去,總結下來不外乎 3 個字:" 不得勁 "。這套聲優班底和他們構思了兩年的幻想陣容,相去甚遠。
帶着這種聲優焦慮,觀衆終于在今年 10 月看到了電鋸人的成片。好笑的是,「電鋸人動畫」在互聯網上完美貫徹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的放送方針,在電次與蝙蝠惡魔血戰之後,電鋸人的口碑終于完全地跌入了谷底。
「電鋸人」到底做錯了什麼?
它沒有畫面嗎?并不是,「電鋸人」的畫面在當季依然屬于當一無二,那些流暢且富有沖擊力的戰鬥帶給動畫黨不少震撼。
那是它不夠還原嗎?也不是,「電鋸人」還原了很多原作中存在的分鏡,甚至将它們進一步擴大,填空将一格分鏡做成了動畫的一個鏡頭。
它沒有情懷嗎?主創團隊做的電鋸人 OP 給藤本樹準備了幾十個彩蛋,要說沒有情懷,油管上面徹夜找彩蛋的博主肯定第 1 個跳出來不同意。
但它就是做得讓人昏昏欲睡, 做的那麼乏善可陳,做的那麼讓人提不起興緻,做得那麼不像電鋸人。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看過漫畫的人都了解,電鋸人的信息密度并不大,如果是為了速讀劇情,幾分鐘就能看上一話。
可即使是這樣,「電鋸人」的第 1 季也依舊保守地選擇隻改編了原作漫畫前 38 話的内容。這麼做可能是為了給蕾塞篇留出了充足的空間,但也避無可避讓動畫第 1 季陷入劇情内容不夠改編的尴尬境地。
這部分也被粉絲戲稱為 " 踢蛋篇 "
而對此電鋸人監督中山龍給出的解法是 " 拖 "。
将 1 個鏡頭能交代得清楚的事情,用 2~3 個鏡頭去完整地诠釋;在本身并不複雜的故事中,加入空鏡頭,去凹意境,做深度;将故事線拉長,把動畫的節奏放緩,來解決漫畫内容不足改編的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這有點匪夷所思,但這是「電鋸人」動畫必須要面臨的問題,在漫畫轉變為動畫,對于嚴格控制集數的季番來說,改編到哪裡才算合适?
除此之外,我覺得「電鋸人」讓人痛苦的第二個原因便是 " 創作感 "。
時至今日,「電鋸人」已經很難算得上,是一部面向粉絲的改編作品,而更像是監督中山龍的實驗性産物。
這麼說的理由要追溯到雜志《Animage》上的一篇訪談,當被問到 " 動畫化的時候,有什麼想着重表現的東西嗎?" 中山龍回答道:
這次我的理念是「不要太有動畫質感,想制作出能看得開心的影視作品」。我給各個制作人員傳達的是「我們盡量挑戰一些真人影片質感吧 」。
具體而言,就是在如何刻畫角色的演技,日常生活的部分,要盡量展現出鮮活生動,又或者是角色真實存在的感覺。
當然,中山龍想做的還有很多,畢竟電影裡也有那些粗俗快意的 2B 片 ,他想在這部動畫中實現的,不僅僅是他口頭上描述的 " 電影質感 ",而更應該是 " 藝術電影 "。
「藝術電影」并不針對大衆市場觀衆,旨在成為一部嚴肅的藝術作品。在定義上,它具有 " 與主流好萊塢電影不同的形式品質 " 更多展現人物思想、夢想或動機。
在這個想法的驅動下,你可以看到動畫制作組給文戲不斷加碼,在漫畫一頁的内容中不斷擴充,将其擴容為一段十來秒的推心置腹。
同時它會更頻繁地使用 " 環境音 ",你會在一個鏡頭裡聽到街道上傳來的喇叭,聽到吃蘋果時産生的咀嚼聲,聽到樹上烏鴉的哀鳴,但你很難聽到制作組使用 BGM 來為作品賦情。
也是為了貫徹這一初心,動畫之中還加入了太多太多,對劇情沒有推動,但是依然費力不讨好的鏡頭。
這些鏡頭原作都沒有,但是動畫都做了,為的就是用這些鏡頭表達出人物的性格或者轉變,為的就是突出訪談中的寫實感,為的就是這種 " 藝術電影 " 的感覺。
我無法評判這種 " 文藝感 " 與 " 寫實感 " 套用在「電鋸人」身上是否合理,但我感覺監督中山龍所描述的 " 電影質感 " 可能并不适合「電鋸人」。
你會在互聯網上經常看到很多人調侃藤本樹是一個瘋子,它筆下作品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神經病,讓人摸不着頭腦。
但實際上,藤本樹一點也不瘋。他對自己的作品有着清晰的認知,筆下創造的每位角色也都有其特殊的功能性,而那些被口口稱贊的,逆反觀衆推測的各種展開,更是各種創作技法加持下,一環套一環的産物。
在這樣的作品裡,每一個意象都注定了自己的不凡,它們代表着伏筆,代表着可能,代表着 " 需要被觀衆發現 ",而每一次寫實感又将它們表現得與現實一般普通,表現得那麼地 " 不起眼 "。
這種因為作品媒介變化而形成的詭谲錯位感,讓很多原作讀者無法忘懷。
在中山龍寫實的筆法下,動畫作為影視媒介的魅力被模糊,我們要知道動畫并非動起來的繪畫的藝術,而是被畫出來的運動的藝術。幀與幀之間發生的事情比那一幀所畫内容要重要得多。因此,動畫是巧妙地操縱幀與幀之間不可視之空隙的藝術。而中山龍,并沒有給自己留下太多空隙。
雖然說了這麼多,但是現在,我依然推薦你去看一看「電鋸人」,因為我覺得這部動畫是在 SNS 時代影響下,被過貶的一部動畫。
現在去互聯網上搜索「電鋸人、MAPPA、中山龍」等字眼,在漫天的評價中你很難找到一句褒獎。
别說褒獎了,你甚至還能搜到有粉絲正在衆籌想着重制第 1 季動畫。
甚至多搜一搜,你還會看到用電鋸人動畫和電鋸人 PV 比較的微妙畫面,通過 GIF 的對比,你常常會覺得動畫表現得毫無壓迫感,像是一個又一個平靜的日常。
正片
我想大家都清楚,GIF 适合傳播與表現力誇張的作畫,并不适合傳播在 BGM 配合下表現出的劇情張力。
但是将他們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一起,就是那麼地恰如其分,利用信息差,讓還沒看過原片的觀衆對電鋸人嗤之以鼻。就好像是狂歡的祭典,沒多少人會真的在意烤架上的人。
可是,當你從這種狂熱的氛圍中脫離出來,重新審視電鋸人,它真的有網絡上說得不堪嗎?
那顯然也是沒有的,它的不堪是在和原作互相對比之後,折射出來的一角,而并不是它的全貌。
對于很多沒有看過原作漫畫的人來說,電鋸人動畫完美貫徹了中山龍的初心,它不僅沒有大衆描述的那麼瘋,而且描繪的情感更加細膩,更加容易讓人動容。最好的例子便是動畫的第 8 集「銃聲」。
動畫的第 8 集改編了原作漫畫的 21~26 話。故事從戰後的餘韻完美過渡到日常,最後怒道展開到襲殺的橋段,并以重要角色的離去作為劇集的結尾。
在流暢的同時沒有往常一樣的拖泥帶水,更沒有時不時因為斷章所造成的寸止感,算是給動畫本身留足了作品的餘韻。
作為追番過來的觀衆,可能會覺得在這一話之後,電鋸人的觀感逐漸開始向好,動畫的内容也仿佛朝着粉絲所想,回到了正軌。這好比漫畫電鋸人,在姬野的嘔吐初吻之後,《電鋸人》這部作品的便開始一路奔襲,再也沒有停下來。
現在給電鋸人動畫下結語還為時尚早,作為擁有超高曝光量的作品,電鋸人的第二季闆上釘釘。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怎樣的發揮,才能走出如今這般" 電鋸人動畫,可以是電鋸人,可以是動畫,但唯獨不能是電鋸人動畫。"的境地,還需要大家拭目以待。
至于會不會換制作班底,在看到 Animate 池袋裡近乎包場的電鋸人周邊,感覺下一季換人的夢想,有點懸了。
-END-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