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這會兒很想喊一句 LCD 永不爲奴,但是還是得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去年推出的手機,不管是旗艦機還是千元機,它們絕大多數用的都是 OLED 屏幕,LCD 可以說大勢已去。
就拿現在這個時間點來說,如果我想買一台性能過得去的 LCD 手機,在去年發布的這些手機裏,就隻有 iQOO Z8 還有紅米 Note 12T Pro 這兩台機子滿足條件,選擇可以說少得可憐。
其他手機要麽性能太弱、要麽 LCD 屏幕素質不咋滴,别說當主力機,就算是拿來當備機可能都有點夠嗆,考慮到形勢比人強,所以,LCD 黨接下來真的可以考慮轉投 OLED 陣營了。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小夥伴好奇爲啥都 2024 年了,LCD 手機都快沒有未來,怎麽還有一幫人守着 LCD。
害,雖然 LCD 相比 OLED,它在對比度還有可視角度上沒啥優勢,但它好就好在護眼而且還不會燒屏,像我就是頻閃敏感用戶,在使用個别 OLED 手機的時候,眼睛總是特别容易累。
所以前陣子挑兩千以内的 1TB 備機,搭載 1.5K 屏幕的真我 GT Neo5 SE 和一加 ACE 2v 我都沒選,最後選了分辨率隻有 1080P,但頻閃表現相對來說算是比較護眼的紅米 Note 12 Turbo。
如果有差友想要看到屏幕屏頻閃也很簡單,我們隻要拿另外一台手機,打開相機選擇錄像,調整快門速度,對着 OLED 屏幕拍就能看到黑色條紋。
其中黑色線條數量反映着頻率,黑條越多代表頻閃頻率越高(黑條越多越好);與此同時白色線條和黑色線條的粗細代表屏幕亮暗各自持續時長(黑條越細越好);而黑色線條顔色深淺則能映射出這塊屏幕每次閃爍亮度波動有多大(顔色越淺越好)。
當然如果這塊屏幕使用的是 LCD,不管在什麽亮度下,它都沒有黑條,也就意味着沒有頻閃。
當然屏幕之所以會有頻閃,主要跟它的調光方式有關。
簡單來說目前手機有兩種常見的調光方式來控制屏幕亮度,分别是 DC 調光還有 PWM 調光,前者通過調整電流大小來改變屏幕度;而後者則是通過控制屏幕的亮暗來改變屏幕亮度。
衆所周知 OLED 每個像素都可以獨立發光。
如果用 DC 調光的方式來控制亮度,一塊 2K 分辨率屏幕,大概有 368 萬多個像素點,控制起來難度大不說,由于每個像素 " 體質 " 不一樣,在低電壓下,每個像素亮度也會有所區别,很容易會導緻屏幕亮度不均和偏色。
嚴重一點的,屏幕一塊亮、一塊暗,看着就像一塊抹布:
而有一整塊獨立背光源的 LCD 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電壓給大屏幕就亮,給小屏幕就暗,别提有多省事兒,所以絕大多數 LCD 手機都采用 DC 調光,而 OLED 手機普遍采用 PWM 調光。
由于 PWM 調光本質上是 " 亮 - 暗 - 亮 - 暗 " 的過程,隻要對屏幕閃爍頻率,亮暗維持時間還有亮度波動進行控制,就可以達到調整亮度的效果,但這就導緻屏幕不可避免存在閃爍或者說頻閃。
隻不過因爲人眼存在視覺暫留,所以屏幕看上去還是常亮狀态。
說起來在 OLED 手機剛出來那會兒,很多人根本沒把頻閃當回事兒,直到用久之後才發現不對勁,從而逐漸開始意識到頻閃的危害,網上網友們對于 " LCD 永不爲奴 " 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而手機廠商這邊的反應也挺值得耐人尋味。
一開始廠商對于屏幕護眼的态度是:你要,我就做,在 2019 年 OLED 屏幕剛成爲高端主流那會,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廠商都花心思給手機做了類 DC 調光模式,我們可以自行選擇是否開啓。
之所以叫 " 類 DC ",是因爲它實際上還是在 PWM 調光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種調光方式,它把頻閃黑條做的又少又細顔色又淺,使得屏幕在閃爍的時候更加溫和,已經非常接近 DC 調光帶來的效果。
當時不少廠商甚至還搞了個 " 免責申明 ",提前告知開啓類 DC 調光 / 低頻閃模式後,低亮度下可能會影響屏幕的顯示效果,開啓後遇到色偏、拖影等問題可不要怪我,等于是把醜話說前面了。
好在後來他們想出來一個折中辦法,那就是讓手機在高亮度下繼續使用類 DC 調光,但在低亮度下則還是 PWM 調光,不過這個時候,它變成了高頻 PWM。
比如把原本 1 秒鍾之内閃 360 次的 360Hz 低頻 PWM,調整爲 1 秒鍾之内閃 1920 次的 1920Hz 高頻 PWM,當頻閃頻率高到一定程度後,對人眼的影響就會減少,相對來說也更護眼些。
而到了 2021 年,手機相繼用上能夠動态調整屏幕刷新率的 LTPO OLED 屏幕後,廠商對于屏幕護眼的态度就變成了:你說歸說,我假裝沒看到,當時有不少手機都偷偷取消了類 DC 調光。
之所以廠商會轉變态度,是因爲那會兒的安卓旗艦開始用上 2K 分辨率屏幕,LTPO 由于可以自适應調節屏幕刷新率( 1Hz-120Hz )從而達到省電的效果,搭配 2K 120Hz 屏幕可以說再合适不過。
而且你們别忘了,那會兒的骁龍 888 和骁龍 8 Gen 1 也是耗電大戶,如果不上 LTPO,手機續航大概率會尿崩。
然而在 LTPO OLED 屏幕上做類 DC 調光的難度更大,而且往往還需要屏幕供應商一起配合,那些國産屏幕供應商還好說,像三星這種國際大廠就說不準了。
這裏有一個很直觀的例子。
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刻,小米 12 系列裏面,标準版沒有用上更貴的 LTPO 屏幕,設置裏就有提供 " 防閃爍模式 ",開啓後屏幕就會切換到類 DC 模式:
而使用 LTPO 屏幕的小米 12 Pro 就沒這選項,不管在啥亮度下都是 360Hz 低頻 PWM 調光:
包括其他品牌推出的好幾台機型也是這樣的情況。
不說虛的,編輯部有同事甚至因爲等不到護眼的屏幕,硬着頭皮用了三年小米 11!
而從去年開始,廠商的态度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幾乎每家廠商在發布會上
介紹到屏幕的時候,都會重點提及 " 護眼 ",甚至還做起了各種科普,而且如今各家采用的護眼方案也是大不相同。
像是 vivo X100 系列、iQOO 12 系列就沒整什麽類 DC 調光,而是主打全亮度高頻 PWM 調光;小米 14 則是全亮度類 DC 調光,而 OPPO Find X7 系列、一加 12 系列則是高頻 PWM + 類 DC 組合。
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國産屏幕崛起,這些國産手機廠商可以直接參與到屏幕的深度定制中,甚至發動鈔能力跟某個屏幕供應商搞個聯合研發也不是不行,在屏幕開發階段提一些要求自然問題不大。
另一方面,如今手機想在硬件和軟件上制造差異化是越來越難,就算有,其他廠商很快也會跟上,大的方向卷完,接下來就開始卷各種細節,從分辨率、刷新率、色準、亮度再卷到護眼,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預見接下來推出的新機,勢必也會在護眼這塊花更多心思,這麽看來的話,雖然 LCD 手機正在逐漸走向沒落,但是那些爲了護眼而堅守 LCD 的等等黨們,或許已經等來了下一個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