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葉丹璇,編輯:劉楊,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巅峰時期單月銷售額曾經過億的鮮花電商花加,沒能撐過 2023 年。
9 月 25 日,花加在内部員工信中宣布,公司因銀行賬戶被封,無法正常履約,進入停業整頓階段,員工 9 月份的社保公積金也無法按時支付。
據花加員工透露,公司郵件裏隻提到了九月公積金斷繳,事實上的欠薪問題遠比這嚴重," 被拖欠最久的同事有五個月沒拿到工資了。"
郵件中同時提到,公司從 2022 年開始資金緊張,創始人王柯也已經負債沉重。據《中國企業家》報道,花加創始人王柯表示:" 先處理完公司内部事情後,再接受采訪,因爲團隊面臨的問題非常多、非常繁雜,要竭盡全力去改變現狀,挑戰很大。"
多名花加員工向 " 豹變 " 确認,王柯所說的 " 公司内部問題 " 早有端倪。創立之初托舉花加的 " 新中産生活方式 " 正在退潮,花加的枯萎似乎是内外失血的必然結果。
距離花加停業已經過去了将近兩周,花加員工能否拿到本該屬于自己的工資,以及花加用戶如何讨回剩餘的預付款,仍然沒有人給出答案。
一、" 能拿走的,都拿走了 "
在花加發布停業整頓員工信的當天,不少人前往位于上海的花加總部退款。9 月 25 日下午到場的張婷發現,花加公司裏隻剩六七個人在辦公," 群裏上午去的人拿到了一部分退款,我們下午去的人沒拿到錢。"
張婷說,和她同去的其他消費者抱走了花加門口擺放的裝飾鮮花," 能拿走的,都拿走了。"
9 月 26 日上午,王萌也到花加總部 " 碰運氣 ",希望能夠将自己賬戶内的兩千餘元拿回,但自稱公司負責人的工作人員隻給到場的用戶發放了花瓶作爲補償,标價 399 元。
花加暴雷之前,不少用戶就已經開始猜測 " 花加是不是出事了 "。因爲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花加消費者的維權消息越來越密集地出現:每周一花的花材質量下降、花材延期、客服回複消息變慢……
作爲鮮花電商的頭部品牌之一,花加主打的日常鮮花訂閱服務通常以包月至包年的長周期爲單位,每周配送一次。這種模式下,花加消費者需要投入較多的預付款。有消費者表示,自己的花加賬戶裏還有 4000 元左右。
北京用戶劉麗從 8 月底開始,就沒有再收到花加原應每周配送的花材,對此客服的回應是 " 受全國多地暴雨影響,産品配送有所延遲 "。而 9 月 14 日,劉麗和許多其他消費者一樣,收到了來自花加的短信。
" 尊敬的包月用戶,爲能提升交付品質,我司将在本月全面調整供應鏈生産配送模式,因涉及生産倉庫的布局變動造成服務能力受限,在此期間調整爲隔周配送,調整完畢後對受影響的老訂單每單随花贈送一束時令單品。"
這家鮮花電商的窘迫正在露出冰山一角,但水面下的危機更加龐大。
對于花加員工來說,公司 " 不太對勁 " 的信号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年以前。
花加總部位于上海,2022 年 4 月老闆和管理層流露出來的焦慮就讓不少員工隐隐覺得不安。員工的内部讨論中,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成爲大家最擔心且好奇的問題,有人開始懷疑一個月都撐不住。
進入 2023 年後,花加開始出現拖欠員工薪資的情況。
在小紅書上,數名花加員工或前員工發布消息稱,花加拖欠員工薪資數月,甚至過了社保繳納窗口期後,宣布本月社保無法正常繳納,導緻很多員工社保斷繳。一名花加員工表示,員工薪資普遍被拖欠了 3-5 個月之多。
母親節和 " 中國情人節 " 七夕所在的 5 月份和 8 月份是鮮花電商的旺季,是沖業績的黃金時期。花加前員工向 " 豹變 " 透露,即使工資無法正常發放,但公司在這些旺季時會給員工 " 畫餅 ",稱達到了某一個業績水平就能夠正常發工資。另一名員工則表示,公司還曾多次透露," 馬上就有融資了,等有融資了就能夠解決大家的工資。"
和花加同舟共濟的員工沒有等來到賬的工資,也沒有等來對沉寂的鮮花電商賽道的融資,卻等到了一紙停業整頓通知。
而不堪忍受花加遙遙無期的欠薪而被迫離職的前員工,還在等待勞動仲裁流程的推進。
二、被價格戰拖垮的現金流
季節性,幾乎是垂直鮮花電商無法逃脫的魔咒。
據钛媒體統計,2017 年鮮花的日常消費占總銷售額的 12.7%,而 2022 年,這一占比僅提升到了 28.4%。花加一開始錨定的日常鮮花消費場景,依然十分有限。
因此,盡管花加主打的是較長周期的訂閱服務,但旺季的營業額仍然是全年營業額的頂梁柱,也是營收狀況最直觀的一面鏡子。據花加前員工透露,與疫情前相比,2023 年花加旺季營業額幾乎腰斬。
業績的焦慮也彌漫在公司内部。盡管早在一年多以前,内部員工就已經陸續嗅到公司現金流緊張的危機氣息,但花加依然投入了鮮花電商賽道轟轟烈烈的價格戰當中。
以花加有名的年包鮮花套裝爲例,在不定時的大促活動中,該套餐采用充一年送一年的模式,相當于對折活動,售價 2198 元,約合每周 50 元左右。在這種巨大的優惠力度面前,不少消費者被吸引,但也因此被預付款 " 套牢 "。
不過,花加長期用戶凱雲表示,疫情之前,花加推出的年周花套裝約合百餘元 / 束," 後面搞活動越來越瘋狂,甚至最誇張的時候買一送二 "。在推出了對折活動之後,每周一花的品質和搭配也都出現明顯的下降,身邊不少年包用戶都逐漸不再訂購。
本地花店從業者表示,年包鮮花套裝很難在線下花店跑通,在線下做一定是虧本的。而根據接近鮮花電商行業的人士估算,正常售價下,花加毛利在 25%-35% 之間,因此 " 這樣的對折低價大促一定是虧的 ",由此吸引來的客戶和預付款營業額越多,越有可能成爲企業在交付上的拖累," 用這個來解決現金流問題,有點像飲鸩止渴。"
從 2022 年起,爲了緩解現金流壓力,花加也對員工規模進行優化,并表示需要減少在供應鏈等各環節上的部分投入。
據前員工回憶,曾有同事在工作群聊中公開質疑公司的供應鏈成本過高,但遭到管理層的駁斥。" 最後具體有沒有削減供應鏈成本我們也不知道,同事私下會讨論和競品的成本差異,但沒再有人公開說過了。"
在鮮花電商的價格戰面前,幾乎沒有品牌和平台能夠獨善其身,垂直鮮花電商品牌花點時間也迅速地調整了價格定位。根據媒體此前報道,花點時間最初的每周一花定價 400 元 / 束,用戶數量每周僅增長 20%,後續在推出 99 元包月時,用戶數以超過 100% 的爆發式增長。
頻繁的大促和低價單品都需要燒錢維持,而在營收吃緊的情況下,融資成爲公司爲數不多的指望。多名花加員工對 " 豹變 " 證實,花點時間的大促力度和花加相比,稍微低一點,但 " 行業裏都知道,不管是花加還是花點時間,都很難賺錢。"
在這種情況下,續命的融資顯得尤爲重要。花加在安撫員工時,常常以 " 融資快要到了 " 爲理由,事實上公司切實拿到的最後一輪融資停留在 2019 年 10 月。
而花點時間則相對樂觀,據企查查數據,2021 年,花點時間完成了數億元規模的 C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梅花創投、雙良集團等。2022 年 11 月,中金資本和納愛斯集團對花點時間進行了一輪股權融資。
三、" 美好生活方式 " 賣不動了?
除了王柯在回應媒體采訪時提到的 " 公司内部問題 " 以外,鮮花這門販賣美好生活方式的生意也的确越來越難做了。
在 2019 年之前,鮮花電商賽道不僅投融資事件頻發,還有花集網、愛尚鮮花在新三闆挂牌上市。2019 年,愛尚鮮花被強制退市。
鮮花的保質期短,對運輸條件和時限要求俱高,折損率高,物流和售後成本巨大。橫亘在垂直鮮花電商面前的問題,始終都是供應鏈的整合。
如果鮮花這門生意的投融資能夠一直紅火下去,也許能夠支撐一個鮮花電商建設起有競争力的供應鏈。然而,物流帶來的售後問題,以及大衆消費的不斷降溫,使得鮮花消費及其背後象征的中産生活需求,逐漸在消費者心中退潮。
行業本身的局限被時勢放大。市場火熱的時候,資本是盲目的,但在熱情冷卻之後,錢流向行業的具體哪個企業,便是企業之間靠真本事貼身肉搏的 " 拼刺刀 " 時刻。
一名鮮花電商從業者告訴 " 豹變 ":" 據我們對行業的觀察,雖然總體的消費是在退潮,但花點時間的融資還是相對比較順利,這裏面可能是對不同企業内部情況的一些不同判斷。"
根據公開數據,2021 年,鮮花電商投資金額迎來又一個小高峰,總計 7.63 億元。但這樣的熱鬧,似乎已經與垂直鮮花電商關系不大。
彼時,美團、餓了麽等本地生活服務,抖音、快手、淘天直播間,以及各種興起的生鮮電商、傳統電商的即時零售業務,都在不斷沖擊花加這樣的垂直鮮花電商。
以背靠阿裏的盒馬爲例,盒馬在入局鮮花業務之後,在雲南省建立了 14 個鮮花基地,直接用産地直采模式向下遊供應自營鮮花。而根據钛媒體數據,2021 年全年,叮咚買菜共賣出 1.8 億枝花。2022 年,抖音直播間以雲南 / 昆明爲主産區的鮮花演藝行業的主播 / 創作者增長了近 6 倍。
在消費者看來,巨頭們的搏殺是遙遠的,在買花上投入的錢卻是真實的。消費降級變得越來越普遍後,大部分消費者對于日常鮮花的品質要求并不高。
以玫瑰爲例,雲南鬥南鮮花基地對于玫瑰等級的判定有着非常嚴格的标準,細緻到對枝幹長度和根部的粗細程度等指标。
一名鬥南鮮花直播間的商家告訴 " 豹變 ",A 級玫瑰和 B 級玫瑰的根部粗細程度相差隻有幾毫米。" 在直播間賣得越好的花,利潤空間越小,你說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爲這一點點品相差異付錢,那是極少的。隻要不發冷庫花,市場上還有人 C 級當 B 級賣,普通消費者都很難看出來。"
曾經的花加用戶劉敏,從 2021 年開始停掉了花加的服務。" 一開始是在拼多多上買,後來發現叮咚買菜、抖音直播間之類的價錢都很合适,還有一些小的鮮花電商小程序也比較劃算。"
劉敏算了一筆賬,花加 98 元一束的每周一花,如果自己買散裝花材搭配的話,隻需要不到 50 元," 買花久了自己也對花材和審美有一些判斷,漸漸就不需要了。"
垂直鮮花電商引以爲傲的差異點就在于鮮花的品質。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下,花加動辄 100 元一束的每周一花性價比顯然低于直播間的低價花束,像劉敏一樣的價格敏感性消費者迅速地轉投其他平台。
而主攻品質生活的高端消費者數量,又不足以供養花加這樣的垂直鮮花電商平台,後面還有 ROSEONLY、野獸派等高端品牌夾擊。
卡在中間的花加,内外交困。
截至發稿,花加官網已經下架所有實體鮮花産品,隻剩下禮品卡選項。而微信公衆号的 " 花加花市 " 商城顯示暫無商品。
枯萎的也許不隻是送到消費者手中的花材,還有花加的未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葉丹璇,編輯: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