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薛洪言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的韌性屢屢超出市場預期,緻使美聯儲投鼠忌器,不敢輕言結束加息;10 年期美債利率和美元指數也是一路震蕩上行,壓制全球風險資産表現。對國内投資者而言,美債利率上行成爲人民币貶值的主要推手,制約國内貨币政策寬松幅度,加速北向資金外流,A 股和港股表現遠遠不及年初預期。
若盤點年初各大研究機構的年度投資展望,大多錯的離譜,關鍵點之一就是誤判了美國經濟的韌性,繼而在大類資産比較上犯了方向性錯誤。
進入 4 季度,市場開始爲 2024 年投資做規劃安排,再一次面臨全球大類資産配置的方向性選擇。就目前的市場共識看,中國經濟逐步複蘇向好,美國經濟大概率随财政支出削減而陷入衰退(共識仍是軟着陸),疊加人民币資産估值較低,美股估值仍在相對高位,配置人民币資産正成爲越來越多機構的共識。
隻是這一次,市場共識還會犯方向性錯誤嗎?國内經濟複蘇向好的基礎比較紮實,關鍵看美國經濟的韌性還能維持多久,在高息環境下,美國經濟還能扛多久?
被數據屢屢 " 打臉 " 後,下半年市場終于就美國經濟韌性形成了共識。美聯儲在 2023 年 9 月召開的議息會議中,全面上調了美國經濟預測值,相比 6 月,将 2023 年 GDP 增速 1% 上調至 2.1%,将 2024 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從 1.1% 上調至 1.5%;同時,對失業率預測值做了下調,将今年失業率預期由 6 月的 4.1% 下調至 3.8%,明年失業率預期由 4.5% 下調至 4.1%。
失業率更低、GDP 增速更高,在美聯儲看來,美國經濟實現軟着陸是大概率事件。更高的經濟增速,自然對應更高的利率水平,美債利率 "higher for longer" 成爲市場共識。
關于美國經濟的韌性,根源是美國财政加杠杆行爲。政府部門加杠杆,既對沖了美聯儲緊貨币的緊縮效應,又優化了居民部門的資産負債表。結果上看,再工業化推動的固定資産投資逆勢擴張,超額儲蓄支撐的個人消費持續強勁,鑄就了美國經濟的韌性。
美國是消費型經濟體,個人消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常年穩定在 70% 左右。2020 年新冠疫情之後,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就開啓了大放水模式。當年财政赤字率飙升至 14.9%,較疫情前 3.6% 的中樞水平數倍增長。财政赤字中,一部分用于支撐再工業化,推動了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給到了美國民衆,以至于很多人不工作比工作的收入還要高。居民有錢了,自然敢于消費,對 GDP 産生支撐。
2021 年,美國财政赤字率繼續維持在 12.3% 的高位。與此同時,在美聯儲和财政大放水的背景下,美國股市表現相對強勁,很快就彌補了疫情初期的下跌,再創新高。養老金賬戶是美國居民家庭财富的重要載體,而養老金賬戶裏持有大量的美股。所以,美股走牛,在财富效應刺激下,會進一步刺激美國民衆的消費熱情。
消費保持韌性,美國經濟就能保持韌性。後面因消費持續強于供給,美國出現了幾十年一遇的高通脹,美聯儲激進加息,既便如此,美國财政依然保持寬松狀态,寬财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緊貨币的效果。同時,高通脹環境下,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也對美國居民購買力産生了支撐效果。
從美國政府部門杠杆率看,疫情前基本在 100% 以内,疫情以來,最高飙升至 122%,當前位置在 110%-120% 之間波動。相比之下,居民部門杠杆率不僅沒升,相比疫情前還有下降,資産負債表相當健康。且受益于杠杆率的下降,美國居民部門受高息的影響有限,也是消費力保持韌性的一個原因。
站在當前看美國經濟前景,主要面臨兩大不确定性:一是寬松财政政策難以爲繼;二是居民部門超額儲蓄耗盡,消費力受損。
就财政支出來看,壓降是大概率事件。從曆史上看,總統和國會分屬不同黨派時,大選之年收縮财政支出是大概率事件。當前,圍繞 2024 财年财政支出預算,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博弈陷入白熱化。本來,2023 年 10 月 1 日前,若兩黨無法就預算達成一緻,相關政府職能是要關門停擺的;最後時刻,共和黨籍衆議院議長麥卡錫做了妥協,通過了爲期 45 天的短期融資法案,把問題拖到了 11 月 17 日。
這一行爲,被共和黨内保守派視作 " 徹底投降 ",遂投票罷免了麥卡錫。麥卡錫被罷免,标志着美國兩黨圍繞财政支出的博弈更加激烈,最終,除非削減财政支出,否則共和黨不會妥協。而随着财政支出被大幅削減,于美國經濟無疑釜底抽薪。屆時,美聯儲激進加息的威力也将充分顯現,美國經濟難以避免一場衰退。
就居民部門超額儲蓄看,據舊金山聯儲測算,美國超額儲蓄已于 2023Q3 消耗完畢。如果該測算符合真實情況,意味着美國高通脹、高利率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将很快顯現出來。
結構上看,低收入群體的超額儲蓄于 2022 年末耗盡。爲應對通脹帶來的漲價壓力,越來越多的低收入群體進入勞動市場,推動美國就業參與率觸底回升,工資漲幅也出現回落迹象。截至 2023 年 9 月末,美國勞動力參與率 62.8%,非農企業員工工資總額指數同比漲幅 5.57%,均開始向疫情前常态水平回歸。
2023 年以來,美國消費韌性源于中等收入群體。受益于通脹環境下的工資上漲,以及較低的杠杆率對高息環境免疫,中等收入群體消費依然強勁。但随着超額儲蓄耗盡,以及工資漲幅回落,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費韌性也已是強弩之末,大概率于 Q4 拖累美國經濟表現。
綜上可知,2024 年美國經濟轉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屆時,美元指數下行、美債收益率下降,将利好全球非美元資産表現,尤其是估值處于底部位置的 A 股和港股。
不過,考慮到 2024 年爲美國大選年,在大選結束之前(2024 年 11 月),全球地緣局勢将面臨較大不确定性。此外,國内經濟複蘇趨勢仍是決定 A 股和港股走勢的核心因素,目前看,我國消費大概率穩步複蘇,基建和固定資産投資仍能保持韌性,出口觸底回升,關鍵點看地産。
現階段,國内地産銷售仍是雙位數下行,仍需政策進一步發力。展望 2024 年,在低基數效應下,地産銷售有望同比回正,對市場風險偏好至少不再是個拖累因素。
2024 年,中美資産大概率将呈現 " 中強美弱 " 表現。基于此,當前無疑是提前布局 A 股和港股的最佳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