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寒冷,不少人習慣用明火、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方式取暖,這些取暖方式使用不當易造成意外。記者從富陽區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外科了解到,近期燙傷患者明顯增加,日均有兩三人前來就診,燙傷程度以二度燙傷為主。
60 多歲的李大伯特别怕冷,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沖個熱水袋捂着,才能安穩入睡。前幾天,他像往常一樣,把熱水袋往被窩一扔,就鑽進了被窩。誰知熱水袋突然炸裂,李大伯雙大腿内側燙傷,急忙來區一院急診外科就診。醫生診斷,燙傷達到二度。
醫生處理好李大伯的燙傷沒多久,又有一個 20 多歲的姑娘小王,被父親背着來到急診室,也是因為熱水袋破損後開水燙傷了雙足,同樣診斷為二度燙傷。
急診醫生解釋,燙傷一般分為三個等級,一度燙傷是紅斑性,皮膚變紅;二度燙傷是水泡性,患處産生水泡;三度燙傷是壞死性,皮膚削落。急診接診的燙傷患者以二度燙傷最常見,淺二度與深二度都有,燙傷後的疼痛感較明顯。患者小王就難以忍受燙傷後的劇烈疼痛,甚至不能配合醫生處理創面。
預防此類燙傷事件發生,醫生表示最關鍵的是慎用熱水袋取暖,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孩子。老年人由于全身功能減退導緻對溫度、疼痛等反應遲鈍,一旦發現燙傷,程度都較深。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神經、血管病變,導緻糖尿病足,溫度覺、感知覺均有病變,使用熱水袋也容易發生嚴重燙傷。至于孩子們,他們的皮膚發育不完善,使用熱水袋同樣易發生深度燙傷情況。醫生建議這一類人采用空調、暖氣或加穿棉衣、棉褲等安全方式取暖。如果條件有限制,隻能使用熱水袋取暖,那麼熱水溫度不宜超過 70 ℃,熱水袋外使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且每隔半小時需要更換熱水袋放置位置,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接觸熱水袋。
醫生還提到一點,雖然李大伯和小王在燙傷後及時就醫,但來醫院前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步驟——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創面。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能迅速降低創面溫度,減輕高溫對皮膚的進一步傷害。這是處理燙傷的第一個關鍵動作。接着,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可以用剪刀剪開衣服,并保留粘住的部分,盡量避免将水泡弄破。對于疼痛明顯者可持續浸泡在冷水中 10 — 30 分鐘,主要作用是緩解疼痛。然後,使用幹淨或無菌的紗布、棉質的布類覆蓋于傷口并加以固定。對于面部燒傷者,宜采用坐姿或半卧位姿勢,将清潔無菌的布在口、鼻、眼、耳等部位剪洞後蓋在面部。最後就是送醫就診,尋求醫生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