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前幾天看到國内的一條熱搜:
" 今年雙節放假 8 天,西安部分學校針對初三或高三的學生進行節日内補課,個别學校還進行了月度測試。10 月 4 日晚上,一學校突然緊急通知家長和學生,10 月 5 日、6 日仍然放假。這個突然通知,令一些學生和家長措手不及。據知情家長介紹,原因來源于一些學生向上級部門舉報上課導緻。"
後來還有家長發現,自家孩子加入了一個 " 陝西補課舉報群 ",這個群的成員基本上都是十幾歲的初高中生,群目标就是舉報校内補課、校外違規補課。
雙減,以及由雙減帶來的影響這兩年讨論得很多了:
該不該減?
減,孩子跟不上怎麽辦?
不減,孩子負擔過重怎麽辦?
中高考後牆不倒,減補課減課外班有用嗎?
這幾天,大家也都在等着 10 月 15 日的另一隻靴子落地。
不過,之前看到的讨論,多半來自家長、老師、教育工作者,當然,還有打着 " 伸張正義 " 旗号的網某紅~
但這次是孩子直接出馬了,不得不引人深思。
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部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 ( Most Likely To Succeed ) 。
它在 2018 年拍攝,講的是發生在 2000 年出頭,一所美國高中的事,參與錄制者不乏教育界的頭号人物。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 · 可汗:
還有羅賓森,估計有不少家長看過他的著名演講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學校是否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那是 TED 史上點擊量排名第一的演講:
紀錄片有些年頭了,它所呈現的," 嶄新 " 的教育模式在全球不少地區也開始落地開花。
不過即便放到現在,我覺得依然有很好的引導意義。
當我們覺得現行的教育不夠好,怎麽辦?
有兩個方向:
一是在現在的基礎上加碼,加時間加難度,校内不夠加校外;
另一個,是改變教育模式,尋求孩子更感興趣、更自驅的學習方式。
目前看來,第一個方向,快走到極限了。
上有重拳連連的雙減政策,下有不堪重負的莘莘學子。還有,夾在中間,既擔心孩子未來,又心疼孩子現在的天下父母。
那麽,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二個,也是《極有可能成功》裏所描述的情形。
1
紀錄片一開始,講述了我們熟悉的,傳統教育的曆史。
簡單說,現在這種按照學科劃分,以熟練掌握知識爲目的,通過标準化考試分高低的教育模式,是在一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産生的。
那時候工業蓬勃發展,工廠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
如果 A 地區和 B 地區的孩子學習的知識不一樣,那麽他們就很難在一起合作生産。
但是,随着科技的高速發展,尤其是,1997 年 IBM 的 " 深藍 " 打敗了世界國象冠軍,随後 AI 又赢得了全美智力知識競賽後,教育界開始意識到,未來,知識體系的獲取唾手可得,不該是教育的重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所位于美國加州的 " 新型 " 高中,High Tech High 應運而生。
這所學校的教學開展,既不按語數外、物化生這樣的學科來編排,也不以每節課有多長來劃分。
取而代之的是,把這些學科知識都融入在一個一個的 "項目作業" 裏,讓孩子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自己去學習、探索、總結、創造。
有些讀者肯定想到了,對,就是我以前給大家分享過的PBL —— 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式學習)。
2
傳統學習中,孩子是一個一個知識點地學,通過練習來鞏固,通過考試來檢查掌握程度,至于這個知識點怎麽用,用在哪裏,是後話;
PBL 項目式學習裏,孩子是爲了尋找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去學習某個知識點,然後馬上把這個知識點應用到實際項目中。
紀錄片裏有一個很生動的 PBL 案例:
老師要求孩子們去研究曆史上的不同文明,比如希臘、羅馬、瑪雅等等,它們爲何起又爲何落,分析和總結其中的共性。
然後,用機械物理的方式把這種共性具象地表現出來。
最後,給全校同學和家長做個展示。
這是一個囊括了人文和科學知識的項目。孩子們既要研讀大量的曆史書籍,也要學習很多物理知識,比如什麽是齒輪?他們是如何合作的?什麽是扭矩?什麽是角速度?…等等。
爲了最後的展示效果,學生們都非常賣力,學習興趣濃厚,中途遇到了問題,還利用假期時間加班加點。雖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最終收獲也特别大。
單看這個例子,覺得很美好。
但細想,這裏面是不是 bug?
如果孩子就這樣一個一個項目地做,不幹别的,那勢必會存在知識點覆蓋不全面,考試會出問題的情況。畢竟,項目不能保證所有該掌握的知識都用得到啊。
所以,High Tech High 創建初期,也遭到不少質疑。
有來自家長的質疑:" 你們這麽搞,我娃以後怎麽考 SAT/ACT(美國大學入學标準考試)?"
還有來自學霸們的質疑:" 别整那麽多有的沒的,我就是需要好成績,考什麽就教什麽好了,我可不怕 " 硬碰硬 " 啊。"
紀錄片裏有兩處讨論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關于什麽是 " 你可以帶走的知識 ":
認知學裏有個名詞叫"Inert Knowledge" 惰性知識,意思是沒有用過的知識,90% 都會被遺忘,消失。
仔細想想,的确,咱們從小到大學過的知識,如果在後來的學習生活中從未使用過,若幹年後肯定都統統還給老師了。
PBL 學習,的确存在知識點覆蓋不完整的可能,但因爲用過,體驗過,親手做過,會很紮實很牢固,能真正成爲那些 " 你可以帶走的知識 "。
咱們古人說的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不也是這個道理麽。
另一個,放在當下,我覺得算是 " 當頭一棒 ":
傳統教育模式已經運行了一百多年。在這期間,随着科技的發展,已經逐漸出現不太适合的地方,大家也不是意識不到,但依然接受它,是因爲這個遊戲本身還是很直接,很公平的,而且多年來運行良好:
好好學習 -> 取得好成績 -> 考個好大學 – > 找份好工作 -> 拿着不錯的薪水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可是,這個因果邏輯,往後不一定成立了。
大學文憑,甚至一張很不錯的大學文憑,也未必能保證後來的事。
看看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就知道了。
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機會減少,高學曆人數增加,必然出現學曆貶值。
另外,人工智能的發展,讓知識獲取的門檻大大降低,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學曆的價值。
試問将來的工作中,有哪種情形跟學校考試是一模一樣的呢?
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完全可以借助最好的 AI 工具,去搜索所有想了解的知識,是可以和别人交流的,而且,最好和别人合作交流,不是麽?
3
掰了那麽多,那對于咱們普通家長來講,能做點兒什麽?
我是這麽看的,在升學選拔制度還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其實正在變,北京的 " 小四門 " 由考試科目變成考查科目,我覺得就是一個好的趨勢),完全 PBL 的學習行不通。
傳統教育裏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學習有它的優勢,雖然很多知識将來未必用得上,可能也會逐漸忘掉,但深度學習所培養的專注力、邏輯思維,這些能力是孩子可以帶走,終生受用的。
不過我們也要意識到,這個 " 選拔遊戲 ",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存在一些 " 不得已而爲之 " 的卷。
這部分,我覺得至少在家庭教育裏,可以盡量避免。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時間,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做些自己感興趣的 PBL 項目,培養真正的自驅力。
關于 PBL 的實操方法和案例,我以前有寫過一些,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翻看:
孩子的成長需要合适的土壤,家庭提供一個花盆,學校提供一個花園,社會提供一片土地。現在國家教育政策已經正在着手改變這片土地(雙減、小四門的變化、對數理科學的重視……)咱們家的小花盆,也得跟上。
最後,用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話作結:
我們拿着過去的認知,來教育現在的孩子,無法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才。
全文完,看到這的朋友,如果覺得有收獲,就點個贊和 " 在看 " 鼓勵一下吧,謝謝
紀錄片的片源幫大家準備好了,在咱們 "東西兒童教育" 公号推送文章的地方,底下的對話框裏輸入 "極有可能成功",就能收到自動回複啦!
文章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EAST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