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 我們要從做産品到做企業,從做企業到做資本。"
盡管何氏家族已經退居幕後,但在何享健的思想帶領下,美的系在資本市場反而更加活躍。
短短兩周内,美的集團遞表港交所,美智光電創業闆上市獲受理。11 月 7 日,美的大公子何劍鋒又計劃将顧家家居收入囊中。
何享健将美的交由方洪波打理後,何氏家族後代紛紛自立門戶,他們沿襲着創一代的生意理念,在巨大的家族财富支撐下,實現從創業者、企業家到投資家的轉變,這其中年紀最大的何劍鋒最爲活躍。
他早在 1994 年就開始獨自創業,并聚焦于投資行業,目前已擁有盈峰環境和百納千成兩家上市公司。倘若拿下顧家家居,他将坐擁總市值超 500 億的産業投資帝國。
相比何享健 " 指導 " 美的涉足科技、新能源、工業機器人等産業,何劍鋒的投資範圍更加龐雜,影視、環保、科技、新材料、金融牌照甚至母嬰、兒童服裝、拍賣等等不一而足。當前計劃入局的家居市場是其新目标,同時也是能夠和美的現有家電業務距離更近的産業。
雖然戰略上遵循父輩教導,但何劍鋒的産業投資成績想達到美的的經營高度,注定太難——聲勢不小,但高度不足,廣度不小,但深度不夠。從家電巨頭到投資大鳄,兩代人走的兩條路難免會被外界反複對比。
01 從 " 顧家 " 到 " 何家 "
以家族姓氏命名的顧家家居,可能要改姓 " 何 " 了。
11 月 7 日,顧家家居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顧家集團及一緻行動人計劃轉讓公司股權,可能涉及控股權轉讓,接盤方正是美的大公子何劍鋒麾下的盈峰集團。若股權轉讓完成,何劍鋒将再斬獲一家資本平台。
顧家家居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祖孫三代從事家具生意。2000 年,27 歲的顧江生辭去大學體育老師的工作,接手家族生意," 海龍家私 " 更名爲 " 顧家工藝沙發 "。
上任後,顧江生決心去除濃厚的家族色彩,他高薪招聘 " 頂級外援 "。巧合的是,時任美的集團副總裁的李東來于 2012 年被聘請到顧家擔當總裁。
當時,顧家家居還僅僅是一個不太知名的小公司,而且已經連續三年虧損。李東來将美的一套打法複制到顧家家居,擴充品類、鋪設渠道、大手筆營銷。
而其最擅長的則是借助資本杠杆。據不完全統計,僅在 2018 年,顧家家居就發起了近十起并購,德國頂級沙發品牌 RolfBenz、澳大利亞零售家具品牌 NickScali、意大利高端沙發 Natuzzi 旗下納圖茲貿易 51% 的股權等等,都被其收入囊中。
2018 年 10 月,顧家家居更是掀起了一起轟動行業的收購案,計劃收購另一家上市公司喜臨門。而且手法頗爲巧妙,公開市場增持 2%,繞過舉牌線;再是計劃耗資 13.8 億元,剛好獲得控股權。
一年後的 4 月 3 日,顧家通過資管計劃認購喜臨門股東的可交債,此舉可謂一舉兩得:進可以避免重大資産重組,巧獲控股權;退也可以借助重組的利好消息,獲取财務收益。12 天後,這場收購案卻因協議意向書到期自動終止。上交所 " 震怒 ",連發 20 問質疑其資管計劃與獲取控制權意圖之間的關聯性。
頻繁的資本運作,雖然催肥了公司規模,但也積攢了不少負擔,2018 年,公司賬面商譽激增至 8.33 億。到 2020 年,因商譽減值,公司業績大幅下滑。這是李東來執掌顧家家居以來的首次倒退。
進入 2022 年,因國内房地産市場景氣度趨冷,顧家家居主動收縮戰線,以 1.61 億元将曾經收購的玺堡家居 51% 股權出售。而此時東方不亮西方亮,顧家家居瞅準了出海的機遇,在墨西哥、越南等地建廠,銷往北美等市場。受益于人民币貶值、海運、原材料價格回落,顧家又迎來新的成長機遇。
如今,顧家是 A 股軟體家居領域的絕對龍頭,營收是第二名喜臨門的 2.3 倍,利潤是後者的僅 4 倍,市值也超過 300 億元。
雖然國内市場寒意陣陣,但顧家的業績呈現平穩增長的狀态,且分紅極爲慷慨,2022 年 10 派 11.1 元,共計分工高達 9.1 億元。
在此時,有意放棄讓控股權,令外界頗感意外。盈峰系作爲接手方,也許跟李東來有關。
02 " 八爪魚式 " 投資
" 現在的世界靠的是科技和資本,隻要有錢、有科技,就什麽都能做到。" 何享健對世界經濟趨勢,曾做出這樣的判斷。
這個邏輯指引着方洪波于 2012 年上任後,立志把賬上 400 多億現金 " 全部投到看不見的項目上去 "。
多年後,這些資金變成了庫卡、合康新能、科陸電子、萬東醫療等企業的控股權。盡管投入不菲,但科技實業依然是何享健和美的始終堅持的主基調。
而何劍鋒的步子顯然要比父輩更加激進,盈峰控股俨然一個橫跨金融和實業的 " 八爪魚 "。涉足的産業五花八門,且相互之間基本毫無關聯。
官網顯示,盈峰入局了環境、文化、投資、科技、消費五大領域,擁有盈峰環境和百納千成兩家上市公司,分别是環保和影視娛樂的主力軍。
科技闆塊有主營粉末冶金的盈峰材料,盈合機器人以及金融科技子公司盈峰普惠;消費闆塊包括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奠基者之一的華藝國際;母嬰服飾的摩米時尚。
金融領域,何劍鋒染指的行業更加龐雜。通過 VC,盈峰投資了商湯科技、雲鲸智能、瑞爲技術、酷哇機器人、廣汽埃安等;盈峰資本管理着 200 億的資産規模,還是松禾資本、同創偉業等投資機構的 LP。
盈峰集團還是易方達基金的并列第一大股東,而易方達位居非貨币公募基金榜首;盈峰還聯合碧桂園、賢豐控股、海天集團等粵系企業發起設立粵民投。
粵民投的業務範圍就更加龐大,并聘任原易方達董事長、總裁葉俊英坐鎮,在二級市場接連舉牌中國寶安和遼甯成大。
坊間揣測,何享健退休時,将實業部分交由方洪波掌管,而金融則讓兒子全權負責。
近兩年來,盈峰與地方引導基金緊密合作,先後在安徽、西安、佛山、南通等地發起設立股權基金,通過股權投資布局新興産業,擴大商業版圖。
03 " 體外發展 " 成績一般
早在 1994 年,何劍鋒就另起門戶,獨自創業。
但經過近 30 年的努力,何劍鋒的産業投資成績隻能說是一般,尤其是在美的在全球家電界老大的地位面前,成了一場懸殊的對比。
而且,何劍鋒的創業之路并未離開父輩的支持,可謂是 " 扶上馬,送一程 "。
表面上看,何劍鋒的事業一直在美的 " 體外 " 發展,但兩者之間的血脈關系堪比父子。
何劍鋒早期創辦的現代實業,就是爲美的做貼牌産品,2001 年實現收入 3.5 億元。三年後,盈峰集團将旗下兩家公司賣給美的,套現近 7000 萬元。
盈峰系第一家上市公司盈峰環境,原名爲上風高科,起初由美的控制,後來美的以原價将公司控股權轉讓給盈峰集團,而且還爲其輸送大量人才。
2007 年,盈峰系又從美的手中以 1.65 億元受讓易方達基金 25% 股權,成爲易方達并列第一大股東。
2018 年,盈峰集團收編華錄百納(百納千成),同樣離不開父親的鼎力相助。當年 3 月,盈峰集團和甯波普羅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斥資 18 億元,接盤華錄百納 17.55% 的股份。巧合的是,普羅非由美的控股全資所有。
當前,何劍鋒手中最爲亮眼的要屬盈峰環境,而自成爲實控人後,盈峰環境就開啓大肆并購的模式,累計砸下 180 億元,堪稱 A 股環保并購之王。其中的 150 多億元用來收購中聯環境,創造了環保行業并購金額之最 。
借助這筆收購,盈峰環境成功轉型爲城市環衛服務和環衛裝備的頭名企業,但伴随的是巨額商譽。而且,由于收購時,标的方的估值已經很高,注入上市公司後,盈峰隻是象征性賺取了點利息收益。
而且在對賭業績完成後的第二年,中聯環境就大幅變臉,給外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這也導緻公司股價常年低迷。
縱觀盈峰環境發起的幾筆收購,雖未出現大面積虧損,但也沒有實現太多的收益。
另一家上市公司百納千成的表現更慘一些,在加入盈峰系的 2018 年就巨虧 34.17 億,此後長期在盈虧邊緣徘徊。盡管近期因遊戲短劇概念,股價自低點暴漲了 70%,但時至今日,何氏父子投入的 18 億元仍有浮虧 5.6 億元。
在曾經的業績功臣 " 藍色火焰 " 熄火并被出售後,百納千成始終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無論是收購永興坊文旅,還是攜手北京精彩、東方美之,或是踩中了遊戲 + 短劇的風口,沒有絲毫影視基因的何氏家族,都在無奈的摸索中,爲自己的選擇買單。
04 寫在最後
表面上看,何氏家族的二代們各立山頭,相互間也有較爲清晰的分工,資本動作頻繁上演。但實際上,家族成員的成長必然離不開父輩的萌蔭和庇護。
何享健和美的給錢、給資源、給項目、給人才,托起了家族二代們的成長,如今二代們也早就不再年輕。要知道 1967 年出生的何劍鋒今年已經 56 歲,甚至比顧家家居董事長顧江生還要年長 6 歲。
收購顧家家居,很難不讓人揣測這其中有美的集團或何享健的授意,畢竟家電和家居天然具有協同效應,這讓這筆産業并購看起來更加 " 産業 ",沒有那麽 " 投資 "。
時至當下,二代們的戰略布局顯然離不開美的這座大山的蔭萌,也離不開何享健在其中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2000 億财富的家族生意,仍離不開這名 81 歲的老者。
于後輩而言,這是一種幸運,但同時也是一種必須去面對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