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初最近幹了兩件特别提氣的事。
她花一個月時間拿下托福考試,在 43 歲的年紀考上美國電影學院導演系——這是全美排名第一的電影學院,整個學校隻有兩百多人,出了名的難、苦、卷。
所有準備、面試、寫論文的過程,張靜初都 po 在了社交平台,真的好久沒見過這麽真實在備考和學習的女明星。
再往前,今年 1 月,她告赢了被造黃謠的維權官司。3 月初,她鼓起勇氣站上舞台,講述自己長達十幾年被造黃謠、被網暴的經曆。爲 " 粉色頭發女孩 " 鄭靈華發聲,也呼籲社會做出改變。
這兩件事都不容易,但又有種因果暗含其中。
張靜初 20 歲出道,2005 年憑借《孔雀》裏姐姐的角色,拿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影後,這部電影也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下了銀熊獎。
此後的五六年,都是張靜初作爲演員的高光時刻。
她合作了各路名導大咖,從章家瑞導演的三部曲《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紅河》,到踏足港圈的《門徒》《證人》《天水圍的日與夜》,兩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提名。
我們熟悉的張靜初,也都來源于這些電影裏的演技炸裂片段。
《門徒》裏,她扮演吸毒媽媽阿芬,最後吸毒過量而亡,身上爬滿了老鼠。
林超賢執導的影片《證人》,她在其中扮演一名幹練的檢控官,因爲女兒被綁架而受到要挾,有大段的情感爆發戲。
《天水圍的日與夜》,張靜初飾演的曉玲被丈夫掐脖、暴打 …… 直至殘忍殺害,她眼神裏滿是恐懼與麻木。
2010 年的《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後,她已經是當年年度票房最高的内地女演員,也是最有商業價值的女明星。
但與此同時,各種污言穢語早已和她的名字深度綁定," 導演收割機 " 的罵名讓張靜初徘徊在抑郁症邊緣,她最終選擇出國充電,調整狀态。
當然,在互聯網上,這種主動消失的新聞太無聊了,于是黃謠加上新料,讓張靜初變成了 " 被導演太太集體封殺 " 的内娛不可提。
其實,張靜初依舊每年都有新作品,被封殺是假,但不叫好是真。片約質量大不如前,豆瓣評分也越降越低。
從高處隕落,考驗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心态,還有自我認知和底層邏輯。
張靜初曾經在采訪裏說," 我覺得唯一能把自己變好的方式隻有不停的去學習,學習永遠是最對的選擇,因爲總有一天自己學的東西能用上。"
這話樸素又乏味,但正是把她從低谷裏慢慢托起來的梯子。
沒有名導和好劇本,她選擇了減少拍戲,把接戲的标準換成 " 是否有趣、好玩,拓寬生活的邊界 "。
2019 年,她參演了一部新導演的處女作《冰峰暴》,原因是可以去學登山。在準備拍攝的過程中,她住在教練家裏,體驗她們的生活方式,懂得了攀登的快樂。
她每年都會拿出幾個月的時間,看各種展覽和演出,講英文脫口秀,不停地拓展邊界,又在最近考上了夢中情校。
其實,張靜初很早就對 " 終身學習 " 有執念,當年從中戲導演系畢業後,張靜初就打算考研然後當老師。那會她一邊接戲,一邊在新東方上英語課,有時候還會給同學的電影當副導演。
她沒事兒的時候總去三聯書店看書,甚至把自己看成了 " 固定員工 ",一天不去工作人員都覺得很奇怪。
2021 年,張靜初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一日三餐、運動日常、還有閱讀等等,從她的談吐和語言中,你能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始終在學習和進步的人。
她分享自己爲什麽堅決要打官司——
" 那段時間,我剛看完一本叫做《解惑》的書,它對我的想法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本書把這個世界由低到高分爲四層,分别是無機物、植物、動物和人。人類相比起動植物,多了自我意識和主動性,其實就是一個從被動走向主動的過程。
後來我一直在想,在(黃謠和網暴)這件事情上,我連動物都算不上。動物踩它一腳還會叫兩聲、撓你一下,我基本上是一個任人踐踏的植物。這次,我不想再做植物了,我要配得起自己作爲人類的生命狀态。"
她也在直播演講裏,分享了上野千鶴子在《始于極限》提到的 " 恐弱症 ",她說——
如果我們都假裝堅強,就無法讓沒有相同經曆的人明白,謠言和網暴會帶來怎樣長久緻命的傷害,也就無法喚起他們的共情和善意。
褪去了名利場的光環,張靜初仍然是個讓人心生敬佩的女性,因爲她不僅扛住了人生的風浪,也敢于重啓人生。
在她官宣中榜的視頻下,還有很多優秀的女性分享自己的好消息:
"36 歲,剛剛研究生畢業,是有點晚,但是不讀書,也是 36 歲。"
" 在我備考一級注冊建築師的時候,正好刷到了靜初也在努力的學習,給了我非常多的能量,考試的時候正趕上疫情最嚴重的階段,我堅持下來了,前幾天也出成績了,雖然沒有全部通過,但是一共 9 科,我通過了 7 科,也算是看到希望了,期待我考過的那一天!加油!"
" 我正在學日語和法語。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曆,43 歲來加拿大陪兒子讀高中,讀完三個研究生專業,工作移民自己搞定,兒子大學畢業在一家 AI 公司工作,我去年換到一家最大的通信公司工作。本來是爲了兒子的将來,其實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經曆,很感謝一起成長的日子。我還要繼續努力。"
" 什麽年紀做什麽事 " 曾經像個緊箍咒綁架着我們的人生,但人生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也是一個可能因爲一場意外就需要從頭再來的遊戲,所以慢點跑和主動重啓,又有何不可?
豆瓣有個 " 逆社會時鍾小組 ",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這裏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人在 30 歲的時候去求學,有人在 40 歲選擇轉行,還有人在 50 歲重新學習一門語言。
創建這個小組的網友說:"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動時機。在命運爲你安排的屬于自己的時區裏,一切都準時。"
淋過暴雨、走過夜路的張靜初,也終于在命運安排的時區裏迎來了晴天。
隻要想開始,一切都不晚。希望你也是。
Moon,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簽約作者,外表嚴肅内心火辣辣的雙子座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