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這屆上海車展,赢家 " 花落誰家 " 并沒什麽争議,比亞迪、吉利和一衆新勢力百花齊放,關注度和話題度都很高。至于輸家,很多人會想到寶馬 mini,但能掀起全民吐槽,本身就是個長期流量主;相比寶馬的展台門庭若市,附近的一些韓系、美系合資品牌,卻參觀者寥寥,大有 " 卷 " 也 " 卷 " 不動之勢。
是他們不努力嗎?這些合資品牌都在車展所花的力氣不少,主力也不全然是燃油車。比如長安馬自達,上汽通用别克,在車展前夕搞了品牌之夜,前者帶來 CX-50 并首發 HEV 版本,後者則上市 ELECTRA E5;長安福特,也推出了包含 HEV 銳界 L;至于現代 - 起亞,一個推了場景化燃油 SUV MUFASA,推進高性能 N 系入華;一個則把 KX3 換代改成賽圖斯,還帶來 EV6 GT,這将是起亞切入中國新能源市場第一輛 EV。上市的新車也看出誠意,好像福特推銳界 L,E- 混動版的價格 24.98-30.98 萬元,起步就要比漢蘭達雙擎便宜 2 萬。
可惜肌肉秀一輪,除了邀請的媒體報道一波,展台人去留空落了個 " 存在感 " 不高,更沒有外國車企高管們 " 組隊學習 "。之前我們分析過 " 合資過氣論 " 以點概全,但不得不承認,原來排在南北大衆、兩田四企+東風日産外的合資品牌,以往憑借燃油車活出滋味的 " 腰部合資品牌 ",正遭受品牌力下降帶來的量價齊跌,被頭部隊伍擠壓邊緣化的打擊。現在的車企,沒有合資、自主之分,除了頭部,就是尾部,而這屆上海車展,隻不過是矛盾集中反映的窗口。
卷不動的 " 做大做強 "
2022 年,合資品牌新車市場占有率從 58.7% 減少到 52.8%,丢失的市場份額,幾乎被自主品牌吃掉(自主上漲 6%);以前南北大衆、豐田以前不怎麽優惠的車型,去年開始主動給出不同程度的優惠。在當下,能靠降價就能把燃油車賣起來的頭部合資品牌,已經很好了。最怕是既犧牲了價格市場也換不來銷量,長期消磨的是自身品牌價值。
榜上這 6 家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都曾有高光時刻,但近幾年銷量下降厲害。除卻上汽通用占據 3%以上的市場份額,其餘邊緣化趨向更嚴重,6 家市場占有率加起來不如 1 家比亞迪(7.79%),現在的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是何等意興闌珊?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明天将會如何?
要想回答這問題,就必須承認這兩年中國社會急速轉型電動化," 腰部合資 " 在中國早就失手 2018 年之前 " 躺着賺錢 " 的地位,而且想要卷土重來,靠燃油車重回 " 大而全 " 的主流品牌,甚至攀上百萬年銷量,已經沒有可能。
去年,現代 - 起亞在國内 30-40% 的跌幅,與全球市場的境遇有天壤之别。韓系 " 顔值高+配置好 " 幾代同堂走全球的策略,中國市場早已不吃香。這次上海車展,現代推出主打 " 家用 " 的 MUFASA,就是第三代途勝叠代版;而起亞賽圖斯,一輛賣 10 萬元以上的 SUV 還敢用 1.5L 發動機。毫無疑問,這些新車都不會是比亞迪、吉利和長安混動車型的對手,很快跟不上 " 卷 " 字當道的中國車市。
而上汽通用别克和長安福特,這兩家原來在中國銷量一度領先的美系合資品牌,從 2018 年中國車市轉向電氣化之後,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短短 4-5 年間,上汽通用别克損失了年銷 40 萬燃油規模。當年長安福特爆款車翼虎斷軸、銳界漏水等質量問題被爆出後,離年銷百萬的巅峰日子也不複返," 福特中國 2.0" 成效不是沒有,長安福特近幾年銷量出現跌了微漲回來,漲回來又跌的情況,歸根究底産品力不夠。
單從産品力看,這兩年美系的燃油産品反攻不是不淩厲,但就像福克斯、英朗從三缸回歸四缸後,市場早就沒有它位置了。因爲此刻市場有了最大的變量,就是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利用換道新能源的先機,磨平與合資品牌存在幾十年的差距,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僅是技術的代差,還是自主品牌力的上沖。原來想選擇合資的消費者,被自主分流,剩下的集中頭部幾家車企," 腰部合資 " 的燃油車,變成了時代的眼淚。
" 小而美 " 的突圍
一方面," 腰部合資 " 得接受燃油市場覆蓋面越來越小的事實,另一方面,中國市場 " 油轉電 " 轉型的巨大規模和潛力,都決定了任何一家全球車企不會輕言放棄中國市場,尋找翻身的機會不是沒有,而是在細分市場發揮 " 個性價值 ",建立 " 小而美 " 的标簽。
最近福特探險者推出昆侖巅峰版,就是經典的全球車型推出針對中國消費者特别版,用上張揚的橙色車身顔色和大量的黑化套件,通過性和動力也照顧了一定越野需求。由來自長安福特上海設計師中心的團隊設計,都是非常年輕、很有創新想法的設計師,而新車定位人群,也非常有意思 " 硬核奶爸 "。
從傳統定位來看上," 硬核奶爸 " 隻會是細分市場裏的小衆人群,絕對撐不起長安福特銷量,但由坦克 300 點燃的高端越野出行,足夠給衆人啓示。靠創新、激進甚至有點偏執的個性産品,迅速找到市場空白,是可以給 " 腰部合資 " 建立鮮明形象,尤其是略帶豪華的印象。長安福特也深明此道,Expedition、RANGER 美系大塊頭,都成爲給探險者昆侖版背書的一部分;而去年通用通過全資獨立公司身份,重啓進口車業務也是同樣道理。
至于上面提到珊珊遲來的現代 N 系列,沒有情懷的優勢,Elantra N 上市後的價格,斷然不會比 MG7 和傳祺影豹 R 便宜,能和領克 03+ 持平就很不錯了。所以,太注重性價比和保守型的消費者,并不是 " 腰部合資 " 的目标對象,品牌把肯花 20-30 萬買一輛 " 現代玩具 " 的人服務好,讓更多人 " 種草 "N 系列,從而擺脫韓系高性價比低技術含量的标簽,不再走低價競争路線,就是 N 系列的最大目标。
但必須指出,現代 N 系列進入中國已經錯過最好的時機,此時依靠 " 小而美 " 闖出新名堂,談何容易。但似乎這也是矮子裏挑高子的做法,再者," 腰部合資 " 不僅單靠 " 小而美 " 尋找空白,銷量結構、車型矩陣、渠道利潤等内功也要重新梳理,以适應中國市場的變化。
所以爲什麽悅達起亞要戰略放棄 "10 萬元以下産品線 ",但從賽圖斯來看,決心還不夠大;" 兩馬合并 " 消沉了長安馬自達一年多時間,既沒新車也沒新技術,單憑一次車展回歸,門庭冷落幾乎是早能預料到。所幸馬自達,相比其他品牌的情懷價值會更強,所以市場讨論最熱的,并不是新近上市 CX-50,也不是馬自達轉型電動化的技術,而是錯過上海車展的馬自達 CX-90,接下來就看馬自達如何抓緊最後窗口上馬," 舍 " 去沒有個性、标簽缺失,同質化的燃油車,也許才能在中國市場有 " 新得 "。
車厘子觀察
" 腰部合資 ",要得新生代消費者
合資電動車難賣," 腰部合資 " 的電動車要打破這一僵局就更難,所以即使油車份額再小,合資都不能放棄傳統燃油車業務,但爲了明天的生存,必須開拓智能電動車業務。
可惜相比打特色燃油車牌子," 腰部合資 " 似乎也沒想好在中國市場怎麽賣一輛新能源車。别克奧特能平台,依舊是要男女老少通吃的,好處當然是保證足夠大的市場,但弱勢也很明顯,與自主品牌千千萬萬台 " 木桶車型 " 紅海競争,而且後者有先發優勢,似乎又陷入同質化的纏鬥。
誠然,目前看到全球車企們沒有坐以待斃,但瘋狂度似乎不夠。比如别克 ELECTRA E5 和起亞 EV6 GT,他們都比大衆 ID. 系列更具産品辨識度和新鮮感,更不要說現代 N 系列将要推出的高性能電動車了,鎖定的是年輕消費群體。就看誰在品牌形象上,更能抛開燃油車的包袱,敢從零開始,用原生的電動車去打造全新的銷售體系,與新勢力、自主品牌争奪年輕消費圈層。
這對技術上有優勢韓系來說,反擊成功率被看高一線。誠然,辨識度新鮮感齊全的福特電馬,在中國市場 " 滑鐵盧 " 的前車之鑒也證明,但如果不注重運營,再好的産品都逃不過被邊緣化命運。
這也許是中國市場最獨特的地方、也是外國成功經驗無法照搬照抄的地方,從現在開始到 2025 年,中國市場會給到 " 腰部合資 " 奔跑的機會,但在有限的時間内,尋找破局的路徑太難了,突破屬于那些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依然能卷起來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