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趣解商業,作者 | 李子溪
AI 手機的 " 泡沫 " 有多濃烈?就連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都看不下去了!
在 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盧偉冰表示:"我是反對把 AI 概念化,起一個叫 AI 手機,把你原來的手機名字後面加一個 AI,我覺得其實沒有意義。我覺得 AI 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當你感受不到 AI 的時候,我覺得這是 AI 最大的價值。你天天去談 AI 的時候,說明你是沒有 AI 能力的。"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三星、華爲、小米、vivo、OPPO 等手機廠商都已發布了自研大模型的最新産品,就連蘋果也在被傳 " 年投入十億美元研發大模型 "。
" 狂飙 " 了一年多的大模型,今年 " 卷 " 到手機上了。近幾年智能手機在創新上的乏力,能被 "AI 手機 " 突破嗎?
"ALL in AI",實屬無奈?
自 2023 年起,AI 就成爲國産手機廠商重視的要點;從 2023 年下半年開始,搭載 AI 大模型的手機就開始上市了。
在布局大模型的廠商中,小米更重視輕量化、本地化,發布了依托自家語音助手 " 小愛同學 " 爲核心的小米 MiLM-6B;構建包含 5 個矩陣的 vivo,也在去年底開始部署端側的 " 藍心大模型 " 到手機裏;在今年的 MWC 大會上,小米和榮耀也把 AI 作爲突出展示的亮點。
但這些廠商,并不是 "AI 手機 " 概念最重要的吹鼓手;"All in AI" 喊的最響亮的,或許要屬 OPPO 和魅族。
今年春節,OPPO 豪擲重金買下了央視一套除夕夜晚八點(春晚播出時間)前 30 秒的播放時間,播出了堪稱 " 史上最短 " 的 OPPO 發布會,打出 "OPPO 正式進入 AI 手機時代 " 的口号。
OPPO 手機 AI 修圖(人像一鍵消除)、通話智能生成文字摘要、個性化智能助手等 AI 功能,也通過植入的方式,在 " 春晚 " 上做了展現。
OPPO 首席産品官劉作虎在 2 月 20 日的 AI 戰略發布會上進一步表示,"AI 手機 " 則是公認的 " 下一代手機 ","AI 手機将是繼功能機、智能機之後,手機行業的第三個重大的變革階段。AI 手機時代下,手機行業和用戶體驗都将迎來革命性的變化。"
而春節假期剛過,魅族就宣布将停止傳統手機新項目的開發,轉型 "All in AI";星紀魅族 CEO 沈子瑜對比了 AI Pin 和 Rabbit R1 等産品,稱其帶來了非常好的答案,但其實不夠完美。
爲何魅族和 OPPO 要 " 押注 "AI,如果我們打開全球手機市場份額榜,就不難發現原因了。
2023 年前三季度,OPPO 的市場份額分别爲 10.2%、9.6%、8.9%;到第四季度,OPPO 再次跌出全球前五,曾被國内廠商輕視的 " 非洲手機之王 " 傳音手機已經跻身 TOP5 行列。而魅族,早就淪爲國内市場 "others" 許多年了。
數據來源:IDC
蘋果、三星的地位牢不可破,小米的生态生機勃勃,vivo 的影像優勢明顯,而 OPPO 在市場競争中反而成爲比較被動的一方。
"All in AI",與其說是擁抱變化,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場無奈的 " 自我救贖 ";對于一些國産手機的 " 差生 " 而言,"AI+ 手機 " 的組合,被視作提振銷量的可能。
在國際市場,三星率先在全球确立了「Galaxy AI」的概念,使得 Galaxy S24 系列創下了新的預售紀錄,一周内在韓國銷量達到百萬台,刷新 S 系列手機銷量紀錄。但若對比 S23/S22 系列銷售量來看,所謂的 " 預售狂銷百萬 " 并不稀罕,而AI 帶來的銷量提升和消費者認可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哪怕是軟硬件綜合實力強悍的三星,其 AI 手機似乎也沒制造出什麽足夠的 " 驚喜 "。
某券商計算機行業研究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投入資源最多的 AI 大模型尚未出現足以撼動行業的産品或應用,對消費者而言,AI 手機的優勢在短時間内很難感知。
據 " 趣解商業 " 近期在多個手機銷售門店發現,盡管 OPPO 店内物料有突出宣傳 AI,但導購員并不會特意詳細介紹 AI 功能;對此,一位導購員表示," 很多消費者不太懂,解釋起來也難以理解,拍照、玩遊戲還是(消費者關心的)重點 "。
由此來看,或許用戶的 " 認知 " 還 " 落後 " 于廠商的創新。
從 AI 大模型到 AI 手機,中間還隔着一個或多個超級應用,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劃時代的體驗,但目前這個應用還沒有。盡管一些手機廠商不遺餘力地呐喊 " 新時代 " 到了,但他們并沒有創造出劃時代的交互和自己的 "iPhone 時刻 "。
乏味的創新,能帶動高端嗎?
據 " 趣解商業 " 了解,2023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2.71 億台,同比下降 5.0%,創下近十年以來的新低。創新乏味是換機頻率低背後的原因之一,而 AI 手機熱鬧背後,更多的是爲了給用戶一個換機的理由。
從屏幕尺寸到圖像刷新率,從鏡頭、相機像素到傳感器、甚至護眼,中國廠商能創新的幾乎已經 " 卷 " 了一遍,似乎再難做出有突破性創新的智能手機。而超越實際需求的 " 堆料 ",性能與設計過剩,又種下了超長換機周期的 " 因 "。
以影像爲例,一英寸大底、潛望光學長焦、傳感器位移防抖等影像科技,剛一出來就會迅速被各大中國廠商拉齊。沒有誰能讓自己領先保持在一代以上,最多幾個月。
如今的手機行業看起來 " 新無可新 ",普遍面臨着産品競争力的迷茫,很難不讓人想到手機會不會重蹈 PC 覆轍?
或許到一定時候,手機廠商卷到最後,發現創新的核心能力還是受制于供應鏈、創新來自上遊供應商的驅動。至少在目前來看,安卓手機陣營的 " 天花闆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通和聯發科的能力。
當上遊 " 不進步 " 時,下遊的終端廠商就可能會喪失 " 對産品定義 " 的能力。以 OPPO 爲例,起初憑借其自拍、快充等功能和營銷,建立了特色的優勢;但之後當這些特色優勢被其他廠商趕上,OPPO 的品牌特色似乎也逐漸模糊起來。
爲了彌補這一劣勢,OPPO 也曾像華爲、三星等廠商一樣涉足芯片領域;但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以支持芯片研發、生産更是十分艱難。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再造一個海思,哪怕是華爲自己。
2023 年,OPPO 曾推出過直闆機型 Find X6、折疊屏 Find N2 等高端機型;市場分析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3 年,華爲、小米、三星在高端機市場的份額,均有所上升,但 OPPO 的高端市場份額仍徘徊不前。
高端手機市場的停滞,意味着可能進一步喪失高端機會;而沒有足夠利潤的利基市場,将可能讓公司的創新陷入塌縮。目前,在手機之外,OPPO 似乎還沒有能提供足夠利潤 / 現金流的産品陣地,比如小米 IoT 生态鏈、蘋果 " 全家桶 "。
擺在 OPPO 的現實難題,是如何避免自己滑入強渠道、重營銷、輕研發的 " 組裝廠 " 的品牌認知裏。
AI 手機,又是一出 " 卡脖子 " 戲?
推出 AI 手機除了要做品牌差異化之外,廠商還或許有另一層考慮,就是系統 " 脫鈎 "。
目前,大部分安卓手機操作系統雖然爲自研,但仍是依托于安卓框架的深度定制産品,所以難免會有同質化。所以自去年開始,榮耀 MagicOS、澎湃 OS、OPPO 的 ColorOS、vivo 自研的藍河 BlueOS 等都在逐步加快擺脫對安卓底層架構的依賴。
新舊系統的切換,需要更好的 " 體驗革命 ",将 AI 和自研 OS 深度結合,串聯起各類場景,讓系統逐步讓位于場景需要,打造專屬的應用增加黏性,這或許才是最有希望的一條高端突圍路。
2 月 20 日,在 AI 戰略發布會上,OPPO 提出了 "1+N 智能體生态戰略 ",其中 "1" 是 OPPO 的 AI 能力的智能體,而 "N" 則代表着基于 OPPO AI Pro 智能體開發平台所賦能的生态,用戶可借助零代碼的自然語言交互,快速生成專屬個人的個性化 AI 智能體。
但要真正能實現這一理念,手機廠商恐怕還需要等等;目前的端側大模型還遠不如雲端大模型,概念多于實用。
另外,抛開殺手級應用缺位不談,AI 就真能避免手機 PC 化麽?
恐怕也難。無論是雲端大模型,還是手機廠商鼓吹的端側大模型," 宇宙盡頭 " 依然是芯片大廠,他們決定了端側大模型的數據量和響應速度。
雲端大模型,能 " 卡脖子 " 的是英偉達;目前能夠幫助手機廠商初步實現端側大模型的芯片,仍然來自聯發科和高通。高通骁龍 8 Gen3,支持運行 100 億參數端側大模型;聯發科天玑 9300,支持運行 10 億至 330 億參數的端側大模型。
一個越繁榮的 AI 生态,越依賴于上遊的芯片能力;OPPO 等廠商哪怕把應用層做得再好,恐怕也難逃出 " 如來佛的手掌心 "。除非自研,否則主動權不在手機廠商手裏,而能做的就隻有 " 調校 "。
回頭來看,當新的科技浪潮奔湧而來時,總有一些企業想 " 先聲奪人 ",甭管能不能成,先把噱頭搞起來,但到頭來隻會讓用戶失望。
以 AR/VR 産業爲例,過去幾年,不少廠商 " 聲勢浩大 ",結果如今 " 一地泡沫 ";反倒是蘋果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下子拿出了 Vision Pro。手機廠商如何搞 AI,可能最後還得跟着 iPhone 過河。
中國的手機廠商,也要學會 " 不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