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财經報道,日本東芝公司 21 日宣布,由多家日本國内企業組成的聯盟已經完成了對東芝的要約收購。據日本媒體報道,東芝最快将在年内退市。
東芝公司 21 日在官網宣布,由多家日本國内企業組成的 " 日本産業夥伴(JIP)" 投資基金從上月開始,以公開要約的方式在市場上對東芝進行收購,到本月 20 日爲止,該基金已持有東芝 78.65% 的股份,超過所有表決權的 2/3,完成了此次收購。據讀賣新聞報道,本次收購價格爲每股 4620 日元,總額達到 2 萬億日元左右(135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974 億元。
日本東芝公司公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我們預計會在 11 月下旬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辦理相關手續。之後股票将被證交所指定爲 " 整理股 "。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就會完成退市。"
東芝從 2015 年曝出會計醜聞之後,經營狀況惡化,一度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并陸續出售了醫療、白色家電、筆記本電腦等業務。爲改善财務狀況,東芝 2017 年接受了多家外國基金入股。其中,部分基金通過介入公司經營決策,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導緻外國股東與東芝經營層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從 2021 年春季首次出現收購提案以來,東芝分拆方案波折不斷,公司經營陷入混亂。
最早或于年底正式退市
東芝的退市早有迹象。早在 2021 年 4 月份,私募股權公司 CVC 就提出了對東芝的私有化要約。彼時東芝并未接受這一提議,但表示會考慮可靠的要約方案。
經過商談,今年 3 月份,東芝同意了日本國内企業組成的資金聯盟、日本産業夥伴(JIP)的收購提案。JIP 彼時提案的目标是,東芝的企業價值在未來能逐步提升,公開收購後就将東芝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待企業價值回升後再讓東芝重新上市。
直至現在,東芝正式宣布,135 億美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将公司私有化的門檻。交易完成後,東芝将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東芝方面提供的内容顯示,JIP 目前持有東芝 78.65% 的股份。同時,在獨立性方面,JIP 計劃依然保留東芝首席執行官及其管理團隊,實現業務的單獨管理。據知情人士透露,預計東芝将在今年 11 月下旬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最早在年底退市。
據證券時報報道,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将表示," 東芝退市主要原因還是經營業績不佳,再加上此前财務造假造成對企業信譽的負面影響,退市私有化能在一定程度确保投資人利益,并讓新東芝能專注基礎設施業務,未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實際上,東芝在資本市場已經難以支撐。按照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規定,東芝必須結束連續多年的資不抵債局面,否則将會被強制退市。陸續出售資産後,東芝勉強維持,卻也難以重拾大部分投資者信心。
在智帆海岸機構首席顧問梁振鵬看來,東芝目前股價很低、融資艱難,投資者信心缺失,企業上市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實現私有化,可以讓公司實現股東層面簡單化、高效決策、快速架構調整和業務整合。
丁少将認爲,私有化對東芝來說,一方面可以輕裝上陣,緩解監管壓力,另一方面企業可以聚焦發展基礎設施業務。" 東芝退市對其中國市場整體影響不大,私有化後公司治理體系會發生變化,會不會引起新的全球化戰略調整還需要關注。"
從 " 買買買 " 到 " 賣賣賣 "
公開資料顯示,創立于 1875 年的東芝原名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39 年由株式會社芝浦制作所和東京電氣株式會社合并而成。從 1875 年開創至今,它已經走過了 148 年的漫長曆程。是日本制造業的代表之一,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與夏普、松下合稱日本 " 白電三巨頭 "。
據南方都 / 市報報道,在東芝崛起的曆史裏,曾被外界認爲是通過收購其他公司快速擴張——在 40-50 年代東芝購買許多當地重型機械的制造商與工業相關的公司,2006 年東芝以 50 億美元買下西屋電氣(核子反應爐制造商)77% 的股權,更是引起世界矚目。
不過在多次公司醜聞爆發下—— 2011 年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打亂了東芝在核電業務的節奏,2015 年,東芝又爆出财務造假醜聞,七年間虛報了 2248 億日元(約 120 億元人民币)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承認虛報後東芝股價下跌了 25%,包括社長在内的 16 名董事中有半數辭職。
在種種劣勢下,近年來東芝隻能從昔日 " 買買買 " 轉變成 " 賣賣賣 " 來 " 賣血續命 ",甚至在這過程中,也不乏中國企業的身影:
2015 年,索尼宣布以 190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9.899 億元)買下東芝的圖像傳感器業務;
2016 年,東芝向美的轉讓出主打家電業務的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 80.1% 的股權;
同年,佳能以約合 62 億美元的總價格收購了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
2017 年,海信電器以 129 億日元購下東芝所持有的主營電視機及相關周邊設備的 TVS 公司 95% 的股權;
2018 年,夏普以 3600 萬美元的價格将東芝 80.1% 的電腦業務股份收入囊中;
同年,将在存儲器市場份額世界排名第二的閃存芯片業務以 180 億美元(約 1251 億元人民币)的價格賣給了美國貝恩資本。
2022 年東芝再次以大約 9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擁有的絕大部分東芝開利 ( TCC ) 股權給開利全球公司,據悉 TCC 是開利和東芝的長期合資企業,也是家用和輕型商用暖通空調解決方案的全球供應商,涵蓋多聯機和熱泵産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東芝旗下的電子元器件和儲存裝置業務仍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當前,東芝在該業務大類中主攻分立半導體、系統 LSI、存儲産品、半導體制造設備、零部件和材料六大方面。根據 Omdia 數據,2021 年功率半導體市場前十大廠商中,東芝以 9.96 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列第六。
不過随着這一兩年來,全球電子消費市場萎靡,東芝這僅有的 " 遮羞布 " 也被揭下。據東芝公司今年披露的第二季度财報顯示,第二季度公司淨虧損 253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13 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東芝持股約 40% 的 NANDFlash 制造商铠俠因存儲器市場狀況不佳而業績惡化。
編輯|何小桃 杜波
校對 |劉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