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王一鵬
頭圖 | 視覺中國
2023 年的最後幾天,東阿阿膠聯合奈雪推出升級版 " 阿膠奶茶 " 又一次成功出圈。
近年來 " 老字号 "、知名中藥企業紛紛在尋找傳統中藥産品新的打開方式,如:片仔癀和茅台 " 綁定 " 宣稱可以解酒保肝,太極集團曾因 " 藿香正氣冰中式 " 走紅,同仁堂咖啡館 & 養生吧也是年輕人打卡聖地,甚至在呼吸道疾病高發的情況下,安宮牛黃丸因爲急救功能,也登上了很多有老人家庭的囤貨清單。
除此之外,中醫藥領域的 " 養氣血 " 等概念、推拿按摩、針灸艾灸等傳統療法,越來越受大衆青睐。
在現象背後,中醫藥市場也一反中國醫藥市場的低迷,一路高歌猛進,逆勢大漲。
在前不久召開的首屆中醫藥生态大會暨中醫藥産業博覽會上,中康科技董事長吳瀚分享了一組官方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的收入分别增長 13.4% 和 18%;利潤分别增長 26.5% 和 16.7%。
而同期,中國規模以上(經濟指标達到一定水平——虎嗅注)工業醫藥增加值同比下降 4.1%,營業收入 1.46 億元,同比下降 2.9%,實現利潤 2140 億元,同比下降了 17.2%。
數據來自: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2023 年上半年醫藥工業運行情況》/ 虎嗅制圖
另有中康科技數據顯示,中醫藥市場規模在行業總規模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半數,達到 54.4%。
" 中醫藥産業的地位明顯提升了。" 吳瀚表示。
從具體企業的業績情況看,今年前三季度,A 股上市的 71 家企業,有 48 家營業收入同比正增長,63 家實現盈利。17 家企業的淨利潤同比增幅超過 50%。
前述提到的東阿阿膠,今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就有 50% 以上的增長;太極集團營業收入雖然隻增長了 14.58%,淨利潤增幅卻高達 197.57%。增長最猛的天士力淨利潤增長超過了 400%。前幾年受到新政、市場沖擊較大的中藥企業,可以說是打了一場漂亮的 " 翻身仗 "。
而要深挖變化的原因,類似東阿阿膠奶茶、同仁堂咖啡這樣的跨界營銷反而隻是 " 雕蟲小技 ",是錦上添花的表象。這種方式還是将增長内因歸結爲 " 花式 " 營銷,無疑仍有失偏頗——長期以來,國内中藥企業因 " 營銷驅動,創新不足 " 的問題飽受诟病。
縱觀 2023 年,這些企業在核心的防病治病領域,在新藥研發、基礎研究和産業規範化領域,已經作出和即将作出的改變,才更加深刻和徹底。
2023 年前三季度 A 股淨利潤增幅超過 100% 的中藥企業名單 | 營業收入(億元) | 同比增幅 | 淨利潤(億元) | 同比 增幅 |
---|---|---|---|---|
天士力 | 65.71 | 7.15% | 10.32 | 400.03% |
珍寶島 | 34.36 | 3.48% | 4.76 | 210.05% |
太極集團 | 121.8 | 14.58% | 7.58 | 197.57% |
隴神戎發 | 8.12 | 102.52% | 0.4683 | 192.27% |
康恩貝 | 51.84 | 15.51% | 6.23 | 171.76% |
廣譽遠 | 9.38 | 14.19% | 0.2449 | 149.15% |
亞寶藥業 | 21.99 | 11.49% | 2.14 | 100.11% |
數據來自:上市公司業績報告 / 虎嗅制圖
中藥更強調 " 有效成分 " 了
中藥企業衆多調整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一改中醫藥講究 " 君臣佐使 " 的傳統,轉而像西藥一樣,強調某種有效 " 成分 " 了。從結果看,相關企業已由此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 很多人都在用西藥的他汀類藥物來降血脂,但是其實我們的中藥材就跟它有類似的成分。" 有醫藥行業人士在分享營銷經驗時指出。
他說的中藥材就是 " 紅曲 ",是在大米中接種真菌紅曲發酵而來的物質,呈現紅紫色,傳統中醫藥認爲,該藥有消食、活血止痛等功效。中國人應用該藥材的曆史已經超過千年。與大多數中藥不同,紅曲也是現代研究較爲充分的一種中藥材。
1970 年代日本的研究者在紅曲中分離出了一種可以調節血脂的物質,并将其命名爲 " 莫納可林 K"。幾年後(1980 年),美國學者将一種與莫納可林 K 結構類似的物質命名爲洛伐他汀,這也就是今天廣泛應用的 " 他汀 " 類藥物的起始。該類藥物的代表輝瑞的原研藥,專利保護期過了 10 多年後在中國仍然是暢銷藥。
而 1996 年獲批的中成藥血脂康,其主要成分正是紅曲,因爲有 " 天然他汀 ",該藥研發企業綠葉制藥旗下的北大維信稱其是藥用紅曲背後的 " 隐形冠軍 "。2019 年阿斯利康與綠葉制藥達成合作後,将其年銷售額從此前長期維持的 2 億到 3 億元,一路推到了 2022 年的 10 億元以上。
在這個賽道上,還有藥物脂必妥,以及紅曲膠囊等多種保健品。
這些産品實際上是将現代科學中的 " 有效成分 " 和食品、保健品領域的純天然、無添加的概念相融合,對受過較高教育、重視健康,對 " 科技與狠活 " 深惡痛絕的人們來說,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與血脂康類似,在中藥材領域,号稱含有 " 天然黃體酮 " 的葛根、枸杞、西洋參,有 " 天然褪黑素 " 之稱的酸棗仁,富含多糖、多肽、維生素," 可以調節免疫機能、提高免疫力 " 的黨參、靈芝等,都是市場 " 寵兒 "。其中酸棗仁在過去 3 年間價格大漲了 10 倍,今年下半年,每公斤價格一度炒到 1000 元!
在相對更爲嚴肅的處方藥領域,因爲含有人參有關的 " 人參總皂苷 " 或與三七有關的 " 三七總皂苷 " 等物質,也有一批藥品銷量暴漲。
比如:珍寶島藥業,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大漲 210.05%。此前,受到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使用受限、重點監控等政策影響,該公司在 2018 年業績受到重挫。其主打産品注射用血塞通(凍幹)銷量同比減少 27.09%。在此基礎上,該公司這一年的營業收入減少 11.34%,淨利潤下滑 11.22%。
之後幾年雖然營業收入恢複了正向增長,但是淨利潤卻一直是跌跌不休。直到 2021 年,該公司的血塞通膠囊、注射用血塞通(凍幹)被納入《三七總皂苷制劑應用中國專家共識》,後者的醫保支付限制也放開了,公司業績才快速回暖。
根據 PDB 數據庫統計,就在 2021 年,血塞通産品在樣本醫院的銷售額就大漲了 17%。
在新獲批的中藥産品中," 有效成分 " 更是得到極緻凸顯。2022 年國家藥監局隻批準上市了 2 款中藥創新藥,分别是廣金錢草總黃酮提取物和淫羊董素,幹脆已經是中藥材單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物了。
在基礎研究領域,單味中藥材起效的秘密似乎也正在被揭開。根據中國藥科大學朱栎娟等人的撰文,已有研究發現了黃酮類、生物堿類、多糖類、皂苷類、醌類等活性成分,通過作用于不同的信号通路,都可以達到抗炎、抗氧化、調節代謝等效果,進而改善疾病。
也有研究者開始嘗試用合成生物等技術來合成中藥材的有效成分。
上述企業、産品的改變和新的研究成果都在指向:" 黑匣子 " 正在一點點打開,神秘的傳統中醫藥正在向現代科學可以理解的方向快速發展。
隻是,這也給傳統中藥産業帶來了更大挑戰。
來自:視覺中國
真正的轉型之痛才剛開始
中醫藥是一個龐大的産業。中康科技預測,2023 年全國中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将達到 1.93 億元,到 2025 年這個數值将增至 2.2 萬億元。
但是,這個産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幾個瓶頸問題難以突破。這些瓶頸不僅使中醫藥飽受争議,更是讓中國中藥産品,明明有最悠久的應用曆史,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比化藥、生物藥還難走出國門。
光大證券研究所醫療大健康組組長兼首席分析師林小偉将這些瓶頸總結爲:道地藥材質量保障問題、炮制工藝過程管控問題、中藥批文曆史欠賬、臨床評價體系不完善。
這些瓶頸中,涉及質量控制的部分比臨床評價更難。因爲中藥材屬于農産品,不僅有植物,還有動物和礦物質等,很難标準化。這也導緻 2002 年藥監部門就開始推行 GAP(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但該規範至今沒能像化藥、生物藥的 GMP(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一樣,成爲 " 規定動作 "。
這種情況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中藥材的質量沒有保障。藥監部門公布的抽檢數據顯示,2019 年,全國各省抽檢的 5800 多批次中藥飲片 / 藥材中,有近 32% 不合格,爲此各地還搞起了大整頓,近年來合格率逐年提高,不合格率還是有 9% 左右。
中醫藥行業專家認爲,這樣的局面勢必改變。中藥材質量大幅提升,生産基地達到 GAP 标準,是大勢所趨。這背後,中成藥生産企業或将負擔起承前啓後的作用。
" 疫情救了中醫藥。" 有醫藥行業人士在交流中表示。她的話音落地,立即有同行者反駁:" 中醫藥也解決了疫情的大問題。"
在 " 雞生蛋、蛋生雞 " 的循環中,有一個不争的事實,那就是藉由疫情,中醫藥得到了空前的認可。
2021 年中藥創新藥獲批數量達到巅峰的 12 個,2022 年是 7 個,是此前 3 年總和的 2 倍以上。在有 " 靈魂砍價 " 之稱的醫保談判中,中藥産品談判成功率高—— 2021 年獲批的 12 個中藥新藥,在第二年的談判中有 10 個談判成功,且降價更溫和。這些對相關企業乃至中藥産業都是很好的機會。
數據來自:國家藥監局公開信息 / 虎嗅制圖
不過,"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要想拿到上述利好,藥企也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比如:要承擔起對中藥材進行質量把控的重擔。中藥資源評估将是突破口。
" 中藥資源評估的概念,提出來已經有五六年了,國家正在實施當中。" 在首屆中醫藥生态大會暨中醫藥産業博覽會上,國家中藥材标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規範化生産專委會主任、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京農業大學郭巧生表示。
中藥資源評估,本意是保護中藥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已在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執行。中國的國家藥監部門早在 2017 年就曾發文,要求中藥生産企業等對未來 5 年内中藥資源的預計消耗量與預計可獲得量之間進行比較," 對中藥産品生産對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 "。
在 2020 年新頒布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中,資源評估報告已經成了強制性要求。
根據 2022 年 10 月,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管理司回複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的建議時所說,執行這一規定,實際上要對中藥材進行從質量和供應兩方面的綜合評估,在此過程中,還要樹立起 "中藥工業生産應先保證中藥資源産量和質量" 的理念。
" 搞新藥的同時必須考慮到資源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藥材都能種植;第二,每 5 年需要按照原有的規定評估一次。" 郭巧生說,這就要求企業,在做新藥研發的時候,就要做前瞻性工作,避免碰觸到法律法規的禁區。
中藥資源評估成了新藥注冊的延伸項目,必須執行了。與之綁定的生産質量管理規範(即 GAP),也就必須落地執行了。
這意味着,中藥工業企業一旦做創新藥、配方顆粒劑等中藥産品研發,就必須布局整個産業鏈了。
結合中藥材價格異常上漲等新情況,行業人士認爲,未來對于中藥企業來說,發展模式将從一直以來以營銷爲主導的 " 渠道爲王 ",轉向營銷、創新相結合的 " 渠道爲王 " 與 " 資源爲王 "。對于身處其中的企業來說,真正的轉型之痛才剛開始。
某藥企的工人正在培育中藥材鐵皮石斛的新品種
熱鬧背後,仍有争議
在調整策略的基礎上,中藥企業确實階段性破解了 " 财富密碼 ",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在收入上得以揚眉吐氣。
然而,增長的背後,産業發展仍有隐憂。特别需要注意那些來自中醫藥行業内部的聲音。
從單味藥是否符合中醫理論,還是不是中藥?營銷和監管中過分強調 " 成分 ",是否真的科學?這些長期有争議的問題,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來解答。
有中醫學專家直言,中藥起效很可能是活性成分在消化系統二次、三次代謝的産物,強調中藥材中某一活性成分的含量沒有價值,如果長期服用單味中藥來養生保健還可能有害。
對于更多慢工出細活的中藥飲片炮制等技術,還沒有研究明白就已經失傳了,更是讓業界很多老專家倍感神傷。
客觀來說,過去幾年,中國醫藥産業整體處于調整變革階段,中醫藥的轉型也是不得不爲之。
包括支付環節發起的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國家醫保談判,藥品監管部門主導的藥品注冊制度改革、注射劑上市後再評價、說明書修訂、藥品注冊審批門檻提高等,以及臨床使用中的加強合理用藥等,都在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醫藥市場的發展邏輯。
對于依靠舊有邏輯野蠻生長數十年的中醫藥産業來說,這些旨在規範市場、提升标準的新政,對其造成的沖擊,較之化藥、生物藥,隻有更大而不會更小。
東阿阿膠、廣譽遠、康恩貝等多家知名中藥企業曾經連續虧損。中金公司的一項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醫藥工業整體收入下滑 12.79% 的時候,中藥闆塊下滑了 18.85%,遠超化藥和生物藥。2020 年第一季度,就有超七成中藥企業淨利潤同比下滑 100% 以上。
康恩貝、廣譽遠等企業,如果不是有國資及時入駐,處境可能已經非常危險。
其中的康恩貝,其核心産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連遭重點監控、清出醫保目錄等變故,在 2 年裏就從年銷售 40 多億元到注銷文号、撤市,企業也出現連續虧損。後來雖然有國資支持,該公司也不得不挂牌轉讓旗下 " 珍視明 " 公司 42% 的股份,以争取快速 " 回血 "。
此次與奈雪聯名推出奶茶的東阿阿膠,2019 年也曾遭遇來自市場和股市的重創—— 2019 年虧損 4.4 億元;2020 年又虧了 4300 萬元,短短 3 年之内,股價跌去了近 70%。爲此,東阿阿膠還被群嘲是 " 吹破了驢皮 "。
任職 14 年曾經創下 12 年業績連漲記錄的原黨委書記、總裁秦玉峰等多名高管相繼卸任,東阿阿膠的高管團隊來了個 " 大換血 "。此後借助大健康、數字化等轉型策略,東阿阿膠逐漸扭虧,但是至今還沒有重回巅峰。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所謂轉型,實際上仍然停留在營銷層面上,研發投入遠遠低于銷售費用,更是沒法跟生物藥、化藥企業比。
不過,還是需要看到,經過多年發展,中醫藥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的象征,具有金融屬性,成爲信仰,是中國獨有的風景。
接下來,在監管、市場越來越規範的情況下,中藥将更多回到藥品防病治病的屬性。中醫藥的安全性、有效性不能一直是一筆糊塗賬,其前途必然在基礎研究的不斷突破和産業持續的規範升級中。
事實上,中醫藥的複雜程度和可能的前景,都超出了很多研究者的想象。
在香港浸會大學的香港中藥創新研發中心,有研究人員曾告訴虎嗅,他們在研究某中藥複方制劑時,去除了輔料澱粉,結果後續研究證明,沒有這一看似無用的物質,藥效大打折扣了。研究者認爲,澱粉包裹下,藥物才得以更好地吸收。
該平台在研的一款在古方 " 麻子仁丸 " 基礎上開發的現代中藥複方制劑,已經獲 FDA 批準臨床,如果該藥能在歐美獲批,傳統中藥也就真的打開了世界的大門。
無論是新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醫保談判的善意傾斜,還是強制執行的中藥資源評估、終将落地的中藥 GAP,都旨在爲傳統中醫藥發展護航,但它們也并不是任何具體企業、産品的保護傘,不能順應時代需求的,還是終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