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
具身智能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我們可能需要等待 5~7 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邁向具身智能時代。
12 月 7 日,2024T-EDGE 創新大會暨钛媒體财經年會在北京市大興區舉辦,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發表了《具身智能的發展趨勢與投資邏輯》主題演講。
近些年,峰瑞資本投資了逐際動力、因時機器人、源絡科技、航凱微電子、肇觀電子、covariant、動易科技、深圳星際光年等具身智能相關項目。
李豐卻冷靜地說道,具身智能不是馬上實現,具身智能需要在垂直場景裏逐漸完善并實現泛化,在這個過程中,軟硬件要能同時叠代,長期來看,想象空間比較大。
如同埃隆 · 馬斯克曾經預測的,全球未來将有 200 億台的人形機器人,活躍于人類生産生活場景中,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車 10 倍。
" 不是憑空架起來的,是從其他産業基礎來的。" 在李豐看來,甯德時代的動力電池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通過做手機電池等業務,一步步把工藝、裝備、knowhow 延伸到今天的動力電池,加上需求的叠代才變成今天的甯德時代;比亞迪也是,其最早是以生産二次充電電池起步,1997 年進入锂離子電池行業,在 2003 年的時候比亞迪就是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産商 , 同年組建了比亞迪汽車,才有了今天的比亞迪。
恰逢中國遇到了産業與人口機構變化的關鍵節點。李豐表示:" 因爲當下中國的社會零售總額幾乎與美國并肩,然而中國的服務業總量市場規模尚不及美國的一半,中國正處于向第三産業即服務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但是發展服務業需要人,中國恰好碰上了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們有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照顧,而能夠從事服務業的年輕人卻在減少。人形機器人能夠幫助解決這些難題。"
他強調,從長期看,具身智能對于中國而言意義非凡。
以下是李豐在钛媒體 2024T-EDGE 上的演講實錄,經钛媒體編輯:
特别感謝钛媒體的邀請,今天發言的内容是具身智能的發展與投資邏輯,我們讨論的順序,基本和進某個大學,保安問的問題類似:熱度從哪裏來?來幹啥的?要去哪?爲什麽要來這裏?
當然這也是留給我們投資人的問題,今天的泡沫從哪裏來?合不合理?如果泡沫破掉最終剩多少東西?在多長時間之内有可能實現?
通常在有核心的技術創新的時候,或者有一輪新的技術熱潮的時候,比較容易推理泡沫從哪裏來。
具身智能是怎麽熱起來的?
第一是,大模型提高了大家對于 AI 的熱情;第二,近一兩年最熱的話題之一是新能源車或者自動駕駛加新能源車,典型代表是特斯拉,它們之間的交集是再往下的熱點;第三,新能源車發展的過程中,把機器人所需要用到的非常重要的關鍵基礎硬件,例如電機和傳感器做了能力上的提升,這三件事情的交集變成了今天的智能機器人熱潮。
今年 6 月份以前我們峰瑞交割的機器人相關的項目,大部分是熱潮之前投的。當時大模型很熱,我們就猜,接下來什麽會是投資熱點,比如大模型和機器人會不會有交集,同樣的邏輯還可以再往下猜,假定中國的生物制藥開始熱起來,那麽大模型加醫療,或者大模型加機器人加醫療也會成爲投資熱點。
過去兩年我們投資很多具身智能項目的原因是什麽?
中國比較特殊,有軟和硬兩個角度的熱點,軟的是 AI 技術驅動的部分,硬的是軟的加上産品化的部分。
從偏軟的部分來看,從 2013 年開始,AI 已經經曆了第四或第五輪熱潮了。大模型,也是 AI 技術變遷過程中的新熱點。
再來看硬的部分,眼鏡、耳機、智能寵物用品,這可能是再往下的熱點賽道。因爲有一件事在中國已經得到了證明,軟科技加長産業鏈的叠代在中國是有機會的。就像今天看到的掃地機器人、除雪、割草機器人一樣,AI 智能硬件最終會火。不光能在國内 " 卷 ",而且在國内卷出來的還能卷到全世界。
中國軟加硬的事是怎麽叠代的?
中國的産業鏈在初期并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作爲新生事物,它需要不停地叠代産品,直到變成規模化可用。但是在其叠代到規模化之前,新興産業往往不能通過自我造血來養活企業。多數情況下,新興産業要實現逐步發展,往往得益于既有的産業基礎與技術積累,借助其他相關産業的應用,甚至包括工業設備材料的叠代,直到它們達到下個階段的應用水平。
在中國,有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與日本 TDK 有淵源,這家公司就是甯德時代。全世界最大的電池制造商甯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在二十多年前是做可适配多種電子産品的軟包電池,後來轉向做手機電池,這個公司叫 ATL。2005 年,日本 TDK 集團以 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ATL 的全部股權。2011 年,國内開始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曾毓群把握住這個時機,将動力電池部門從 ATL 中獨立出來,成立了今天的甯德時代。
甯德時代的動力電池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通過做手機電池等業務的過程中,一步步把工藝、裝備、knowhow 延伸到今天的動力電池,加上需求的叠代才變成今天的甯德時代。
如果舉個相同的例子,比亞迪最早是以生産二次充電電池起步的,1997 年進入锂離子電池行業,比亞迪在 2003 年的時候就是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産商 , 同年組建了比亞迪汽車,才有了今天的比亞迪。
所謂新能源車、锂電池,中國今天的 " 新三樣 ",不是憑空架起來的,是從其他産業基礎來的。
3 年前,峰瑞資本投資了靈巧手項目因時機器人。如今,因爲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火熱,靈巧手變成了熱門方向,因時機器人也成了行業頭部的靈巧手公司。不過,過去幾年,因時機器人是通過其他的産品能力如微型伺服電缸來服務其他行業,才等到人形機器人的春天。
具身智能要去哪?
具身智能的發展固然跟今天的大模型有關,也離不開上一輪的傳統 AI 技術。所謂模仿學習、強化學習與機器人硬件結合的時候,通常叫做下肢(對應移動)或上肢(對應操作),這兩件事分别獲得了泛化和突破。機器人下肢的移動突破得尤其好,以前的機器人靠規則管理運動,現在我們看到的機器人上下台階、倒下、站起來,主要是得益于強化學習。
機器人的上肢今天看起來有一些突破,但看起來比下肢要難一些,用行家的話叫速度、可靠性與泛化性的 " 不可能三角 "。
至于具身智能看起來能做什麽,我們經常說一句很繞口的話,看起來能替代高等教育水平或者中等技術人員的體力勞動。比如幫化學博士生做實驗、刷試管。
但如果你想讓機器人幫你做家務、看小孩、照顧老人。坦率地說,可能5~7年都等不到這個場景到來,具身智能需要在垂直場景裏逐漸完善并實現泛化,在這個過程中,軟硬件要能同時叠代。不過,從長期看,具身智能對于中國而言意義非凡。
因爲當下中國的社會零售總額幾乎與美國并肩,然而中國的服務業總量和市場規模尚不及美國的一半,中國正處于向第三産業即服務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但是發展服務業需要人,中國恰好碰上了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們有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照顧,而能夠從事服務業的年輕人卻在減少。人形機器人能夠幫助解決這些難題。
爲什麽長成人形?如果機器人在工廠工作,隻需要把流水線改成适合機器人工作的環境。但假如機器人和我們人一起生活,活在我們的社會裏,它需要長得像人,因爲這樣我們就不需要改造基礎設施了。把座位、桌椅、水池的高低等都調整一遍,聽起來不太可能。
長期來看,想象空間比較大,也是埃隆 · 馬斯克曾經預測的,全球未來将有 200 億台的人形機器人,活躍于人類生産生活場景中,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車 10 倍。
最後說一下時間的問題。
拿自動駕駛舉例,自動駕駛發展到今天,做得最好的公司無疑是特斯拉,這是大家公認的。
汽車已經算是長得最定型的智能機器人了,這個機器人發展到今天,在幾個硬件方面還沒有達成共識,要不要激光雷達,要多少個攝像頭,分别裝在哪裏,要多少個毫米波雷達。在軟件方面,軟件算法也沒有定型,端到端是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得未來再看。
爲什麽特斯拉能做到最好?是一開始它就做了量産,做了适用,做了搭載,按照當時它所能擁有的數據、算法、硬件來适配各種場景,找到約束其發展的邊界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找到可以用的軟硬件,然後一步步嘗試。
今天如果說汽車已經定型 80%,機器人從硬到軟的定型和标準化還不到 20%,所以說最終得出路很有可能和特斯拉一樣,或者和華爲一樣,從頭到尾自己定義核心硬件、核心傳感器、核心動力系統、核心操作系統,這大概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智能機器人大概要比自動駕駛難得多。自動駕駛的目的是把所有東西看清楚,竭盡全力地不碰到它。機器人的最終目的是把東西看清楚之後,還要控制它,得把瓶子抓起來,不能讓裏面的東西灑了,不能讓容器碎了,還得把東西送到你手裏面,等你拿走再松手。怎麽拿,用什麽姿勢拿,拿多遠,用幾隻手拿,拿給你之後怎麽給你,之後怎麽松手,這些問題都是之前沒有被很好地解決過的問題,自動駕駛的積累可以幫助一小部分。
關于具身智能機器人行業的來龍去脈,這都是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郭虹妘 ,編輯|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