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入手ID.4已經一個半月了,跑了3000km,很多感受都不再"上頭",變得更加質樸而全面,所以今天把"蜜月期"後的電車持有心得總結一下,也許對站在油電岔路口的決策有點幫助。
瓜子飲料準備好,本人屬新晉電車車主,還請各位電車老司機多拍磚斧正哈。
1-續航焦慮,主客觀分别聊
電車續航的确是個問題,主要因爲油車裏不乏續航大幾百公裏的選手,甚至千裏馬,而且受季節影響不大,加上不清楚電車的官宣續航裏有多少水分,于是産生了焦慮。
因爲職業原因,我也喜歡關注車輛的能耗、續航,但開了一個多月的電車後,我居然跟續航和解了。先從"主觀視角"劇透一下我現在對電車續航的看法,三個字:
不!重!要!
因爲充電比加油便宜太多,而且小程序一搜,周圍的充電站比加油站密集多了,補充續航很方便。就好比你用iPhone卻不嫌棄它每天都得充電一樣,因爲随時随地都能充電撒。
好,接下來說"客觀視角",官方續航值看看就好,因爲每家車企"虛标"程度不一樣,我建議重點參考真實車主的實跑續航,當然也和你的使用方式有關,我以ID.4爲例聊一下。
我上周五特意充到了90%,記錄了上海冬季ID.4的實際續航走勢,基本全程開空調,一直跑到13%,拟合出滿電續航在420km左右(100%→0%),官方續航标稱555km,具體工況在見圖裏小字。
可能有人不太信,說爲什麽自己冬天跑不到300km,等我仔細分析一下能耗分布哈。
電池包溫度較低時會啓動電池組加熱(我的ID.4啓動門限是≤8℃),通常會增加5、6kW的消耗,如果按百公裏電耗去分攤,車速較低時會很顯著。溫度越低,需要加熱的時間就越久,好在電池一旦達到目标溫度後,能耗就會立刻回歸正常值。
(圖:某天早高峰我送老婆去市區辦事兒,氣溫零下,加上一路高架龜速,熱空調無腦吹,前半程的綜合能耗高達60度/100km!)
另一個殺手就是熱空調,但并不像電池加熱那麽猛,因爲車内加熱的功率一般在1、2kW左右,達到目标溫度後,加熱功率就會減小。
以上是侵吞冬季續航的兩個主要殺手,我觀察過,如果氣溫3~4℃隔夜停放,電池組會在行駛25分鍾左右後達到目标溫度,電耗開始顯著下降。也就是說,如果單次Trip明顯超過半小時,或者兩次用車間隔時間不太長,就會占便宜,反之就吃虧,開不到300km的,基本是後者。
我屬于略占便宜那類,因爲每天除了上下班,中間還會穿插其他的Trip,車販子嘛,總是得到處跑。
另外兩個影響電車能耗的因素就是車速和駕駛風格了,跑高速肯定費電,因爲風阻是和車速平方成正比的(爲啥燃油車跑高速省?那是因爲内燃機在這時效率提高得更顯著)
2-電車油車哪個劃算?
車輛開銷,是困擾很多買家的第二個問題。
我們草草算筆賬,以一台普通2.0T家用車一年開2萬km爲例,燃料投入比電車每年多花1萬元吧,保養維修按每年3千元估算,選擇電車的話,3年下來就是省了4萬元,很爽哈!
但是電車跌價可能不按套路來,平時好不容易省下來幾萬元,還不如車企哪天來個官降,分分鍾灰飛煙滅,對吧!
有人會說我沒有考慮時間的價值,恩~對,每個人的時間成本也不一樣(一輛很少需要維修的車幫我省了多少折騰,折合多少錢?)。
如果你特别在意車輛的貶值,那就堅持買油車,買二手911,買二手極品卡羅拉,雖然油車在電車的沖擊下,沒有早年那麽的保值了,但油車流通性還是明顯好于電車,北方地區、内陸地區油車還是硬通貨,廣受認可,毫無決策困難。
電車的車價未來走勢如何,尤其是政策扶持減弱之後,電力是不是依然比汽油便宜這麽多,電車的保費方案會不會大變,電車出了廠方的8年/10年質保後到底太不太平,都不好說,害怕這些不确定性的,屬于保守派,就踏踏實實玩油車吧,畢竟油車技術穩健,品類車型豐富,夠得咱們玩好多年。喜歡嘗鮮的,就試試電車吧,電車帶給你的新鮮體驗會非常多,但我建議買二手電車,貶損能少一些是一些。
關鍵詞:想嘗鮮請盡早,越晚扶持越少。上海諾粉可能真得動作快點,我就怕不久就沒有免費綠牌了,這可是10萬元的鐵皮啊,聽說快了,有知情者請評論區透露一下。
3-ID4有哪些槽點、短闆?
開了幾千km,還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就是真正的槽點了。
1.觸摸爲主的人機交互
這個太不爽了,除了升降車窗是機械按鈕,其他全部是觸摸。我就想問問這些車企,曾經那麽好用的機械按鍵礙着新能源啥事兒了?爲啥車企上新能源都愛把這些控件變成觸摸的、撫摸的呢?爲了增強手感,還得模拟震動反饋,這不多此一舉麽?中控屏下面一排主要控制區,背光都沒有,晚上想調節必須靠盲操。
(圖:就這個圖,你看看吧,這時候你想調節一下空調溫度,按哪裏?随便說一下,上周六上海罕見地出現了18℃的氣溫,我出門不久就開出了12度/100km的好成績,按84度電計算,哇塞,很有信心破官方續航!等待天氣轉暖給再大家彙報成績)
(圖:強烈吐槽,隻有兩個升窗按鈕,想控制後排玻璃需要先摸一下REAR才行,反人類啊。)
(圖:這個面闆最常用的功能可能就是控制大燈了,之前大衆的那個旋鈕多好用,多熟悉,現在整成這樣,觸控還不靈敏,基本就成了個擺設,那還不如省了成本放到中控屏裏面去呢!)
每每說到這裏我就好懷念曾經的大衆、奧迪,有一次逛街,看到商場裏展示的Q2L etron,就是油改電的那個小SUV,雖然不續航不算高,但車内的物件全部是經典的油車風格,按下去"吧嗒吧嗒"響,多舒服。
(圖:摸着方向盤上那個質感滿滿的奧迪标,很是懷念,大家看看現在奧迪電車的方向盤标,就知道我的感受了。)
2.車機系統
這個的确是初代産品的水準,雖然我還沒遇到著名的黑屏,但确實存在很多"能做好卻沒做好"的地方,語音控制也一塌糊塗,大衆工程師應該去買幾台國産新勢力,學習一下,什麽叫以人爲本。小孩很期待可以在車上播放愛奇藝、看Bilibili、手機投屏啥的,也就是iPad聯網後的所有功能,技術上沒難度撒,那爲啥不實現呢?哪怕開發好接口軟件,給我留個插槽,讓我自備iPad插上去,我也願意啊。
(圖:目前我用的娛樂功能就是CarPlay和偶爾插U盤播視頻,對我這個40歲的人而言,倒是夠了,坐車裏等待時多數還是手機辦公或筆記本電腦辦公)
對了,小吐槽一個,本來屏幕就不算大,全屏播放視頻時還留着左邊的那兩條工具欄,這怎麽想的?浪費屏幕啊,大家接着看,大衆在ID4上的這種浪費還很多。
3.後排沒有加熱
全系都沒有這個配置,想搞原廠升級都沒辦法,實在想要就得買ID.6去,不爽。不過前排座椅加熱的儲備功率挺大的,加熱斜率也挺高,上車不到1分鍾就可以感到熱意來襲。準确的說,ID系列在制熱這一塊都做得很棒,無論是方向盤、座椅還是空調,都很暖,怕冷的人可以着重考慮ID。油車熱車可沒這麽快,無論是座椅加熱還是發動機制熱。
(圖:ID.4可能是有意在歧視後排,後排連揚聲器都沒有,我拿到車子第三天就加裝了後排揚聲器,刷了聲場軟件,後排感受明顯提升,但前排沒任何變化。當時我在是否選擇哈曼卡頓上糾結了半小時…)
4.後輪鼓刹
這完全不是槽點,我放進來說是想提醒還在徘徊的諾粉,别把這點作爲絆腳石,請關注其他槽點。平時駕駛時踩刹車,基本都是電機在反拖,回收能量産生制動效果,隻有在8km/h以下才開始使用機械刹車系統,哪位大哥能在8km/h以内區分鼓刹表現和碟刹表現?我要不看網上的吐槽,都不知道它後面是鼓刹,何況這還是可以增加續航距離、提高系統可靠性的新技術,和幾十年前的鼓刹技術不可同日而語哈,别聽網上瞎鬧騰,咱得獨立思考。
5.沒有前備箱
小槽點,特斯拉都有,大衆搞個後驅,前艙松松和和卻不設計一個儲物空間,買這個車的人,基本都是我這樣拖家帶口的,老婆娃兒東西多撒。
6.沒有12V點煙器
親一色的Type C,唯一的12V點煙器口居然在後備箱裏,也不知道爲什麽這麽設計,我這種油車時代過來的老古董,很需要一個點煙器啊,否則好多車品配件都不能沿用了。
7.觸摸鎖車和腳踢後備箱偶發性不靈敏
可能是有幾天溫度很低的原因,也可能是我鑰匙電池不夠了,總歸那幾天,我覺得這兩個無鑰匙功能非常不靈敏,要反複嘗試才可以觸發,但最近兩三周奇迹般地消失了,屢試不爽。
(圖:爲了排查問題,諾嫂把兩把鑰匙的電池都換過了。爲了保護鑰匙,諾嫂買了一個金屬和牛皮結合的鑰匙殼,發現無鑰匙功能明顯受影響,估計對信号的屏蔽比較明顯,現在我使用那把裸體鑰匙就完全沒問題)
8.有些小驚喜
我遇到過一些哭笑不得的小問題,比如系統時間丢失,據4S小哥說是GPS信号暫時缺失導緻,我那次的确在某個地下車庫B3層停過幾小時,這問題我遇到過三次了,好在下次用車會自動恢複。但讓我苦惱的是沒有系統時鍾後,行程計算機會罷工,導緻我看不到均速、能耗,本次充電的裏程數累計也會停止,上次充電共跑的公裏數就沒有參考意義了。
這也是屬于軟件設計考慮不足,既然可能存在這種收不到時鍾信号的可能,那系統就得立刻啓動自帶計時,就像導航的"慣性導航"一樣,直到信号恢複後再跳轉回去撒,不難嘛!奔馳那百年前就開始用無線信号走時了,從來沒遇到過這個丢時間的問題,大衆工程師好歹買台奔馳開一下吧。
再比如提示我後排兒童鎖失效,後來又自我修複了,左邊提示過一次,小孩從裏面打不開車門,第二天自愈了;後來右後門也出過一次,第二天又自愈了,我去,這車就跟是活的一樣,很奇葩。
還有兩次,不記得做了什麽操作,突然彈出一句提示說"倒車制動功能不能用",也不知道後來啥時候恢複的,這個功能的确好,有一次倒車,從側面沖過來一個玩滑闆的屁孩,車子Duang的一下自動刹停,那個減速度非常大,剛性刹停,我還以爲撞到什麽墩子了呢,擡眼一看倒車影像,這時那個小孩正好經過畫面。新産品新嘗試嘛,作爲一個曾經的汽車研發工作者,都可以包容,畢竟瑕不掩瑜。
4-ID4帶給我哪些加分體驗?
以ID4爲例,可以稱贊的地方有:
1.NVH優勢
本身隔音好,加上沒有發動機的聲音和震動,音響細節變得更豐富,哪怕不是哈曼卡頓,也格外好聽,整體NVH水平起碼逼平了80萬以上的油車體驗,也優于同價位的不少電車;
2.底盤優勢
長久以來,我們都相信的懸挂魔咒——"運動就得硬,軟了就像船",在ID.4上不複存在了,當電池拉低整車重心,再加上精良調校後,"又運動又舒适"成了現實。當然,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後驅(大衆難得的後驅哦),另一個是前軸輕了,非常有利于轉向的敏捷響應,因此我說它的操控超越了E90的寶馬3系;
3.油車駕感
ID.4能在第一時間吸引我,就是因爲開起來除了噪音沒了,操控好了,其他腳感跟油車極其接近,秒上手,至今贊不絕口。如何讓電車開起來更"油",的确是目前很多車企的Fine-tuning主流方向之一,盡可能少引起油車客戶的不适。爲此ID.4浪費了不少續航,因爲它的D擋滑行幾乎沒啥動能回收,車子感覺很能滑,就像一台發動機反拖力矩調校得極好的燃油車一樣,如果換用特斯拉那種變态的單踏闆模式,這顆大電池可以讓ID.4開多遠,可想而知。(網上有車友做過對比測試,B擋可以比D擋多開90km左右)
(圖:B擋有比較強烈的主動能量回收,但即便用B擋駕駛,那種頓挫也是柔和的,類似帶液力變矩器的油車靠變速箱降擋産生的反拖體感)
4.空間優勢
車子4米6,不算大,車内空間卻比較大,得房率不錯。還有特調的轉向角度,轉彎半徑超小,轉向系統專門設計了額外的±90°轉角,讓車子在狹窄空間可以少打一把,對我這種住上海老小區的車主非常友好;
(圖:後備箱不小,但是後座放倒後明顯高于後備箱底闆,網上有賣"找平套件"的,我一直糾結要不要買,畢竟會犧牲後備箱的儲物高度,你們的ID4找平後備箱了麽?)
5.标配車頂天幕遮陽簾,夏天尤其好評,無需詳說
大衆把"可開啓天窗"作爲買新車時的付費選配,我覺得很聰明。我隻想有天窗,我真不需要打開它,因爲我們每個月都有好多天窗進水把車裏地毯泡了的維修案例,要知道這可是台電車啊…
6.升級空間很大
大衆還是從前的大衆,一如既往的開放,閑魚搜一下就發現有很多原廠零件、刷機、原廠升級,價格都還很親民,可玩性依然那麽好。
(圖:爲了老婆開車方便,我加裝了360°環影)
(圖:可以隻看屏幕就能把車子精确地停在車位正中間,而且随着打方向角度的增加,主畫面還會向該側轉動,難道是攝像頭也在轉向?神奇!)
(圖:前置攝像頭就在牌照架上,這個設計很方便後市場升級,不需要動保險杠,但你别怼到牆上去)
(圖:老婆覺得每次觸摸鎖車沒啥應答,不容易知道鎖上沒有,我就激活了鎖車鳴笛,沒想到那個鳴笛聲又傻又長又響,在小區裏很不好意思用,我就又升級了電動折疊後視鏡,鎖車時就自動折上,這種應答方式和諧多了!)
(圖:後視鏡下面的迎賓燈也很好看哦)
7.車門外拉手
既保留了拉手的機械形式,又兼容了電控的便利,方便且高級。我其實很讨厭那種需要做多餘動作才能摳出來把手的設計,不知道爲啥,新能源車企很多都在沿襲,事故救援也不方便,有的甚至斷電就開不了門,簡直是研發開倒車。
8.電池管理很保守,系統冗餘多
這點我是從各種渠道聽說的,比如大衆對ID系列依然延續了很保守的做法,在電池管理上做了很多冗餘的保護和設置,工況、溫度等都控制得非常變态。對于84度的大電池,續航555km也是偏保守數據(隻要春天到來,我的确有信心能開破555km)。後來因爲采用了新的控制邏輯,新款車型續航就變成605km了,據說是把電池包加熱的溫度門檻從8℃降到了0℃,喜歡的車友也可以去4S升級一下固件,防止黑屏順便增加10%的冬季續航哦。我現在還沒去升級固件,因爲我還沒遇到過黑屏,而且冬天也快過完了,再找時間吧。
(圖:這個預估續航值,非常可信,會根據内外溫差,空調設定和使用情況、駕駛風格進行綜合考量測算,它說多少,你基本就能開多少。大衆在這個測算模型上沒少花精力啊)
9.輪毂
20寸大輪毂,而且還是虧氣保用輪胎,對寶馬粉很友好;原廠韓泰輪胎,等我跑完後再去換更靜音的輪胎,讓NVH水平再提升一個量級哈。
其他建議
1.關于自動輔助駕駛
提起新能源,大家會不由自主地和這些功能關聯,成爲體驗電動車的期待之一。其實這是兩回事兒,自動駕駛技術可以無差别地應用于燃油車和電動車,就看車企在哪個平台上投放罷了。我想說的是,目前自動(輔助)駕駛技術普遍還在探索,還不成熟,還沒有哪家敢拍胸脯,畢竟電腦除了反應快之外,在駕駛方面的經驗和能力還是大大遜色于人腦,加上國内的路況複雜詭異,我建議方向盤還是握在自己手裏最放心,有個好用的自動避險刹停啥的就夠了,别因爲廠家對這方面功能的宣傳而幹擾你的購買決策。
(圖:大家都還在探索自動駕駛)
2.電車制熱靠電
一上車就可以享受熱空調,這幾乎是電車在冬季的唯一優勢,強烈建議充分發揮它,不要爲了省電,攢續航,舍不得開空調,冬天一車人凍成狗,跟坐三蹦子有啥區别。咱買車是爲了提高生活品質,必須追求舒适惬意撒,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再NB,也無法讓雙腳暖和起來。空調吹起來,腳暖和了全身才舒服撒。格局,格局問題,說多了傷自尊哈。
3.電車不适合出遠門
所以和油車正好能夠取長補短,搭配好的話,可以發揮出很強的互補性。基于這個考量,家裏有條件持有兩台車或多台車的人,我建議選一台适合乘坐多人,空間相對充裕、安全性不錯的油車作爲出遊車,或者把豪華大車的角色留給油車,總之,把平時的通勤代步工作讓給電車。這樣電車就沒必要買太貴的了,十幾萬足以,既兼顧配置體驗又不容易承擔太多貶值。如果您是玩家屬性,家裏兩台車的名額,那就把一個名額定義爲玩具,敞篷車、經典車、性能車、夢想車都還是油車的天下;如果暫時隻持有一台車的家庭,我推薦還是油車優先,省油省心價位不高的油車也有不少選擇。
(圖:基本就在市内用車,經常面對城市擁堵的,可以着重考慮電車)
4.對于電車續航
雖然不重要,但是我建議大家還是要結合未來的使用場景去做決策,比如家裏一定會裝充電樁,且你确認每晚都會歸宿,續航就不需要買太長,那麽重的電池背着到處跑,本身也會增加能耗。如果你不确定或不裝慢充樁,那就多花點錢,盡量買長續航,圖個省事兒。無論如何,一旦買了,就别盯着續航看了,遲早和續航和解的,我相信很多電車車主早就不關心百公裏能耗數據了。
寫在後面
電車還是個新事物,雖然不同廠家和産品之間已開始出現差距,但整個産業仍處于快速發展和叠代的早期階段,産品遠不如油車技術穩定和成熟。傳統大廠還剛剛下場呢,他們對車的理解、技術積澱、後勁兒和家底兒都不容小觑,比如大衆爲殺出一片天,如此堆料的電車就敢虧本賣,求開辟市場,這不是哪家都能做的,後發未必輸。
至于取向,到底潮酷新穎,還是經典穩重,這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規遇到的選擇題,并不存在明顯的好與不好,這是我體會電車後的最大感悟。
點擊查看在售ID.4
彩蛋
當我以爲電車應該老老實實充當買菜車時,卻遇到個例外——極星2,絕對屬于電車裏面的大玩具,我上周開過一天,驚到再次爲廠家鳴不平,紮實的座椅,硬邦邦的底盤,精準的操控,暴力的推背,形象概括起來就是"價格親民的Taycan",誰試誰知道,做四個門是爲了順便照顧一下家用,它和ID4是完全不同的定位,而且内外觀做工一流,咋一看我還以爲是進口,不過,就看外觀造型你能看順眼不,歡迎到店看車(不知道發帖時是不是還在)。
(圖:四驅版,4.x秒的加速成績,每次深油門都會把你的腦袋砸向頭枕,實在兇猛)
(圖:配置相當豐富,前後排座椅加熱,哈曼卡頓,再加上沃爾沃的全套主動安全配置,最讓我認可的是内飾風格,設計簡約高冷,用料高級,而且還有不少油車的按鈕)
點擊查看車輛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