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年銷量首次突破 3000 萬輛 "、" 汽車出口躍居世界第一 "。
新年伊始,在國内以及全球汽車市場銷量陸續出爐後,2023 年中國汽車行業的表現更顯得尤爲突出。
亮眼的數字背後,并不是全盤的增長。在增量中,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而與此同時,合資品牌與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卻在收縮。
如果說,如今的汽車行業正經曆着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那麽 2023 年即是一個标準的轉折年份——新格局将重塑中國車市。
新能源持續加速,燃油車勉強維持
五年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還是公衆眼中 "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而五年後的現在,拒絕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已經成爲了汽車消費者中的 " 保守派 "。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市場占有率達到 31.6%,連續 9 年位居全球第一。
如此高速發展,早已提前完成 2019 年《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中提到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 25% 的目标。
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擁有綜合用車成本低、智能化水平高且叠代速度快、性能更出色等諸多優勢。在其強大的産品力攻勢下,傳統燃油車的市場被不斷蠶食。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 年傳統燃油乘用車國内銷量 1404.3 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 109.4 萬輛,同比下降 7.2%。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浪潮下,傳統車企逐漸失去繼續推出燃油車新品的動力,産品力落後疊加叠代速度乏力,是燃油車市場份額不斷被新能源汽車搶走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統計,近兩年燃油車上市新品明顯減少,從 2020 年的 59 款、2021 年和 2022 年均 56 款,驟降到到 2023 年的 27 款。與此同時,部分曾經的經典車型甚至出現了停産現象。
此外,新能源汽車節能帶來的綠色環保與使用成本優勢,讓其開始受到主流消費者的青睐。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初期,其産品往往隻占據兩個細分市場——一是以 A00、A0 爲代表的極緻性價比市場,二是滿足少數極客對于 " 大号玩具 " 的需求," 啞鈴現象 " 非常明顯。
而近年來,随着産品的成熟,新能源汽車迅速搶占了 10-20 萬這一國内車市的主流市場,并繼續搶占 20 萬元以上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年銷量超 20 萬輛的 13 款熱門産品中,新能源産品有 7 款之多。
雖然新能源車汽車的市場份額暫時未能超過燃油車,但以目前的态勢來看,懸念不在于是否能超過,而僅僅是何時能超過。
或許這一答案将在未來 1-2 年内揭曉。
中國品牌建立技術護城河,合資品牌已無優勢可言
過去,中國消費者對于合資與自主的劃分,更多是出于消費心理與品牌認知——預算充足的消費者通常會選擇合資品牌,而經濟型消費者則更多選擇自主品牌。
這背後,實際上是合資品牌早年技術領先、産品質優的結果。以至于有人調侃:" 怎麽會有人花 20 萬買自主品牌?" 在當年,20 萬以上的汽車市場,自主品牌幾乎 "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
在燃油車節節敗退的過程中,中國品牌已逐漸成爲新能源轉型的推動者和引領者,以比亞迪爲代表的中國品牌已走在了世界汽車工業的第一梯隊。與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轉型上的猶豫相比,中國品牌對新能源的擁抱更加堅定。
根據乘聯會 2023 年乘用車銷量排名數據,前十大品牌中,有 5 家均爲自主品牌,分别爲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的年度份額達到了 52%,占據了大半市場,這在燃油車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新能源汽車時代,自主品牌通過建立自己的技術護城河,成功實現了換道超車,并開始反向技術輸出。
例如,作爲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比亞迪 DM-i 超級混動在插電混動(PHEV)領域一戰成名,秦 PLUS DM-i 的百公裏油耗僅 3.8L,長期成爲同級标杆。這一技術除供應自家車型外,還搭載到了其他品牌的插電混動(PHEV)上;刀片電池的橫空出世,将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拉回到磷酸鐵锂,并同樣實現外供;易四方、雲辇等黑科技的推出,更是将新能源汽車技術帶上新的高度,讓國内外業界人士和用戶刮目相看。
新勢力的代表小鵬汽車不斷深耕智能化,已獲得大衆汽車的青睐,在雙方的合作中,小鵬汽車将技術反向輸出,賦能大衆汽車的智能化;零跑汽車憑借堅持全棧自研,與 Stellantis 集團聯姻,開啓了全球化之路。
如此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基于此,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不但銷量節節攀升,還在中高端價格區間不斷收複失地。
憑借技術崛起,中國品牌的産品逐漸滲透到各個價格區間,數十萬的國産車型并不少見。即便是在過去中國品牌望塵莫及的 30 萬、40 萬、乃至百萬價格範圍,都在銷量排行榜上出現中國品牌的身影。部分價格區間中,中國品牌甚至占據了主導地位。
究其原因,中國人更懂中國市場,而合資品牌的研發主導權還在國外,對中國市場的适應力有限。自主品牌的組織架構也更清晰,本土團隊擁有 100% 的主導權,協同工作效率更高。
再者,中國擁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車上遊産業鏈,在技術創新、突破方面更具有優勢,合作模式更加多樣化,同時成本優勢更加明顯。
綜上可見,在新能源時代,汽車技術護城河的邏輯也發生了變化——在電動化、智能化的加持下,車企們能借助大數據的優勢了解用戶的用車習慣,并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做出改變。得益于大數據的幫助,中國品牌能夠迅速建立起更深、更強的技術護城河。
中國品牌的崛起,是時代的機遇,也是自身努力的展現。可以預見,在實現換道超車後的下一階段,中國品牌将繼續在新能源賽道上與合資品牌拉開距離,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也将随之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