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北京時間 9 月 13 日淩晨 1 點,主題爲 " 好奇心上頭 " 的蘋果發布會如約而至。一年一度的 " 科技春晚 " 帶來了全新的 Apple Watch 9 系列、Apple Watch Ultra 二代以及 iPhone 15 系列。
其中 iPhone15 的升級點不少:全系 USB-C 接口、全系上島、史上最窄邊框、首個潛望式攝像頭、首個 3nm 芯片,并且并沒有漲價。
iPhone15 的起售價爲 5999 元人民币,iPhone15 plus 6999 元,iPhone 15 Pro 7999 元,隻有 iPhone 15 Pro Max(256g)略微上漲至 9999 元。
值得注意的是,發布會之前的 9 月 4 日至 9 月 10 日這一周,蘋果股價累計下跌 5.95%,市值蒸發 1764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30 萬億元)。
對沖基金 Satori Fund 創始人兼投資組合經理丹 · 尼爾斯(Dan Niles)在社交媒體表示要做空蘋果公司,理由是 iPhone 15 升級不大,可能會被華爲 Mate 60 系列擠占市場份額。
蘋果不香了嗎?
一、加量不加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相比此前爆料頻繁的蘋果 15 系列,Apple Watch 的更新更讓人眼前一亮:Apple Watch S9 使用了全新的 S9 芯片,亮度可從 1-2000 尼特之間調節,最高亮度是 Apple Watch S8 的兩倍。
此外,Apple Watch 的新功能雙擊手勢操控,單手就能完成接通 / 挂斷電話、開啓靜音模式等功能。
作爲重頭戲的 iPhone15 系列,與前代相比升級的方面不少。同樣,爲了在普通版與 Pro 版之間、15 系列與 14 系列之間做好産品區分,支撐價格區間,庫克施展的刀法一如既往地精湛。
具體來看,iPhone15 全系更換 USB-C 接口,采用 " 靈動島 " 設計,以及更窄的邊框。同時,iPhone 15 和 iPhone 15plus 的攝像頭從 1200 萬像素升級到 4800 萬像素。
發布會結束後,蘋果官網下架了 iPhone 14 Pro/Max 系列手機,并且下調了 iPhone 14 和 14 Plus 的官方售價,起售價分别爲 5399 元和 5999 元。當下第三方平台 iPhone14、14plus 與 iPhone15、15plus 的差價約在 1000 元左右。根據以往銷售數據來看,升級點恰好與 1000 元的代際差價相符,進可攻退可守。
而最大的升級點放在了重頭戲 iPhone 15 Pro 和 Pro Max 上。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将采用全新的钛金屬機身,升級最新的 3nm A17 Pro 芯片,這也是全球首款 3nm 芯片的手機。
iPhone 15 Pro 用 Action button 動作按鈕替代了原有的靜音按鍵,隻需長按即可實現靜音和開啓聲音的切換,同時,用戶通過設置,還可以賦予 Action button 動作按鈕更多快捷操作。
iPhone 15 Pro Max 首次搭載了 5 倍潛望式光學變焦鏡頭,擁有 120mm 等效焦距、1.12um 像素面積,f/2.8 光圈。
升級也帶來了成本的上升。據了解,潛望式鏡頭的成本大約是高端鏡頭的 3-4 倍以上。
而爲了 iPhone 15 Pro 系列的屏幕邊框(俗稱黑邊)進一步收窄至 1.5 mm,成爲最窄邊框,蘋果使用了一種叫做 LIPO 的技術(low-injection pressure over-molding),這些都造成了成本的增長。
果粉的消費能力毋庸置疑。在過去,漲價并不會影響蘋果手機的銷量,蘋果的漲價顯得有恃無恐。2017 年,iPhone X 率先達到 999 美元大關,打破了早年間 649 美元的價格線,在一年之後,更大的新款 iPhone XS Max 售價更是達到了 1099 美元。
如今,蘋果對定價的謹慎可能來自 Vision Pro 的前車之鑒。
在 Vision Pro 發布前夕,蘋果股價一度大漲超 2%,創下曆史新高。但随着 Vision Pro 3499 美元的定價公布,蘋果股價不漲反跌,總市值較當天最高點蒸發 845 億美元。
而 iPhone 15 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幾乎是國産旗艦手機 3-4 年前的水平。在安卓機型已經經過三年的沖擊高端、華爲 Mate 系列回歸的當下,恐怕難以支撐漲價。
二、做空蘋果
實際上,在此次發布會之前,就出現了看空蘋果的消息。
發布會前一周,對沖基金 Satori Fund 創始人兼投資組合經理丹 · 尼爾斯(Dan Niles)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計劃在 iPhone 15 新品發布前後,即美東時間 9 月 12 日做空蘋果公司。
而在 9 月 8 日,摩根大通也發布報告稱,即将發布的蘋果 iPhone 15 并沒有實質性的升級,因此也不會吸引大量用戶更新換代,并将蘋果目标股價從 235 美元調低至 230 美元。
類似的負面消息影響了蘋果的股價,在 9 月 4 日至 9 月 10 日,蘋果累計下跌 5.95%,市值蒸發 1764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30 萬億元)。
上新之前被看空,蘋果不香了嗎?
從銷量上來說,蘋果依然 " 屠榜 " 各大平台銷量榜,市場研究機構 TechInsights 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 6.18 期間,智能手機的銷量爲 1340 萬部,同比下降 7%,蘋果占 618 手機銷量的 42%,領先第二名小米近 200 萬部。
不過,随着華爲 Mate 系列回歸,蘋果可能在 7000 元以上檔位迎來老對手。
8 月 29 日下午,華爲發布先鋒計劃後,Mate60 系列率先在廣東地區開售,幾乎所有華爲門店均排起了長龍。9 月 3 日,華爲 Mate60 系列全面開售,華爲商城、京東、天貓等線上渠道幾乎瞬間售罄。
追捧之下,華爲 Mate60 Pro 的機型在閑魚等二手平台的報價水漲船高。據《時代财經》報道,華強北商家提供的報價表顯示,青色款 512G 版本華爲 Mate60 Pro 報價在 8 月 31 日曾高達 8200 元,比官方 6999 元的價格高了 1200 元。
加上智能手機市場持續疲軟,智能手機之間的競争可能進一步加劇。
市場分析機構 Counterpoint 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 年一季度智能手機銷量繼續下行,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2.802 億部,同比下降 14%,環比下降 7%。
從長期發展來看,有分析師指出,在 AI 領域,蘋果的布局不足,未來可能被其他巨頭超過,這種觀點也影響了蘋果的股價。
華爾街知名機構 Needham 的分析師 Laura Martin 在 9 月 7 日的報告中寫道,人工智能大潮可能颠覆蘋果作爲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霸主地位。受益 AI 的增長,微軟、谷歌母公司 Alphabet、亞馬遜的市值都可能超過蘋果。
Martin 認爲,蘋果缺乏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戰略,使其面臨風險。蘋果并不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受益者,盡管該公司可以保護其一流的生态系統免遭侵害。
此外,蘋果自身也預計 2023 年下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将呈現疲軟态勢,因此 iPhone 15 系列的訂單量可能會減少,總出貨量可能少于去年的 iPhone 14 系列。
三、爲什麽蘋果越來越不酷了?
相比往年,今日淩晨的蘋果發布會熱度并不高,發布會結束後,蘋果發布會的微博熱搜排在第 21,而華爲發布會排在第 3。
整場發布會令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是 Apple Watch 的手勢操作,更多的是講解參數和環保概念,但蘋果發布會最讓人期待的從來不是參數。
令人津津樂道的蘋果發布會,是像 2008 年那樣,喬布斯在臨近發布會結尾時漫不經心地說一句 "One More Thing"(還有件事兒),然後從一個牛皮紙信封裏抽出來第一代 MacBook Air。
用最輕描淡寫的語氣發布最酷的産品,這才是果粉對蘋果的印象。
這樣的 One More Thing 的精彩時刻在庫克任職 CEO 的十二年間有過四次,分别是 2014 年的 Apple Watch、2015 年的 Apple Music、2017 年的 iPhone X,以及 2023 年的 Vision Pro。
按照以往的開發速度,從 2001 年的 iPod 到 2007 年的 iPhone,再到 2010 年的 iPad 以及 2014 年的 Apple Watch,蘋果每 5 年左右都會帶來一款影響市場格局的産品。而 6 月的 Vision Pro 距離上次的 Apple Watch 已經過去九年。
硬件形态陷入瓶頸是不争的事實,但正如 Vision Pro 發布後,Meta 創始人紮克伯克在高管大會上所說:" 蘋果頭顯實際上沒有任何重大技術突破。" 相比前幾代的全新計算平台,Vision Pro 更像是完善方案,而不是颠覆式創新。
實際上,從庫克在 2011 年第三季度接棒後,蘋果公司市值從 2000 億美元左右攀升到最高 3 萬億美元,是當下世界上最賺錢、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蘋果也似乎從過去的強産品路線轉向了強運營路線,這一切更多得益于産品線的不斷豐富。蘋果先是推出了 SE 系列,瞄準到 3000 價位檔,iPhone Pro 和 iPhone Pro Max 系列的推出不但提高了發售價格,也滿足了更多不同的消費者。
IDC 報告顯示,2022 年第四季度蘋果以 24.1% 的份額,超越三星躍居全球第一。
但是近年來手機領域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功能,比如潛望式長焦、超快速充電、折疊屏等,反而出現在安卓陣營。
如今的蘋果依舊可靠、強大、高級,但是它沒那麽酷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宋子豪,編輯: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