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最近一直密切關注 ChatGPT、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這個沖擊實在太大了,讓我不得不放慢腳步,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和娃的教育方向。
ChatGPT 是一個文本人工智能工具。它就像一位耐心、博學、樂于助人的微信好友,可以回答你的任何問題,能幫你寫文章、寫代碼、寫演講稿、寫總結、做作業,不過目前在國内還沒有正式上線。BTW,如果你還不知道 ChatGPT,證明很久沒來讀我們的推文啦,趕緊" 星标 "起來,和最新科技 & 教育資訊接軌啊~
如果說,以前我們都在談 " 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 "," 孩子學什麽在未來最有競争力 ",那可以把 " 未來 " 二字去掉了,因爲 " 未來 " 就是現在。
人工智能已經切切實實地走進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新和舊正在交接。
比如,因爲 ChatGPT 的大火,北美這邊:
一方面是媒體輿論的造勢。
各行各業是不是還需要那麽多勞動力?
是不是還需要一周 5 天那麽長的工作時間?
一方面是 AI 相關職業的湧現。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帖子。ChatGPT 已經帶來第一波全新的職業,有人拿到 25 萬到 33 萬美元(人民币 200+ 萬)的年薪了。
我專門去搜了下 "AI Prompt Engineer and Librarian",因爲太新了,還沒有對應的中文職業崗位,不知道該怎麽翻譯,就暫且叫它"AI 提示工程師 "吧。
AI 提示工程師的主要工作是使用類似 ChatGPT 這樣的 AI 工具來完成指定任務,比如撰寫文稿、編寫代碼、生成圖像、回答問題等等。工程師需要設計和優化一系列提示(prompt),即給 AI 提供恰當的描述、示例和對話等輸入信息,引導 AI 輸出符合期望的結果。
簡單說,就是和 AI 對話,指導它完成我們需要的工作。
這個領域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上還沒有熟手。
爲了吸引更多有潛力的人才,很多招聘公司,比如 OpenAI(研發 ChatGPT 的公司)的強勁對手 Anthropic,在招聘廣告中還特别貼心地注明:" 如果你沒有提示工程相關的經驗,你可以先使用現有的 AI 工具做些實驗,來展現你的能力。"
不需要啥經驗,就能拿到一兩百萬的年薪,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夢幻?
其實不然。
同樣是引導 AI 做事情,但不同質量的引導,能獲得「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自己深度使用了幾個月的 ChatGPT,很有體會。
比如讓它寫個書評。
如果隻要求 " 給《***》寫個書評 ",得到的結果平平無奇。
如果細緻些,說清楚大概要寫多少字的書評,目标讀者是誰,希望讀者讀完了有怎樣的感受,希望書評中有更多的細節還是更多的個人點評,希望用怎樣的語氣口吻,參考哪位作家的文風……就能得到不錯的結果。
如果更細緻些,比如把 " 希望讀者讀完了有怎樣的感受 " 這裏描述得更準确些,是有點兒甜,還是酸中帶甜,是清清爽爽吃了一顆櫻桃那樣的甜,還是喝了一碗糖水那樣過猶不及的甜……就能得到和期望更接近的結果。
再比如讓它寫一個小說人物的分析。
我輸入:" 請大緻評價下《三國演義》裏的‘曹操’這個人物 "
ChatGPT 給出這樣的回複:
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和領袖,他領導的部隊在戰争中取得了許多勝利,建立了龐大的政治勢力。他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運籌帷幄的能力,能夠穩定地掌控政局,赢得了許多人的尊敬和崇拜。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有一些負面的品質。他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地追求權力和财富,有時也表現出冷酷和殘忍的一面。他在政治上有時表現出霸道和專制的傾向,缺乏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不顧及人民的疾苦和利益。
總之,曹操是一個非常複雜和具有争議性的人物形象。
回複四平八穩,不過也算是把曹操的特質說清楚了。
我稍稍變化一下提示的角度,輸入:" 請從羅貫中成功打造他的小說《三國演義》這個産品的角度,來評價下《三國演義》裏的曹操這個人物 "。
ChatGPT 的回複如下:
曹操作爲小說中的一個主要角色,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和行動力。他是一個才華出衆、機智靈活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才智和決策能力在許多場合下得到了充分展現,使得讀者爲之折服。
此外,曹操所代表的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也與讀者産生了共鳴,成爲小說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國演義》中的曆史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和變革的時期,而曹操所處的時代更是如此。曹操的形象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家和将領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也反映了曆史上中國政治和社會的動蕩和變遷。這種複雜性和多面性爲小說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和深度,吸引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和熱愛。
最後,曹操所代表的枭雄形象也是小說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曹操的形象體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深度,他既有正面的品質,如高超的謀略和領導能力,也有負面的品質,如野心勃勃、自私自利、專制霸道等。這種複雜性使得讀者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和認識這個角色,而且也讓讀者在欣賞小說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一種情感上的沖擊和矛盾,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你會發現,這次 AI 的回複就豐富多了,既分析了曹操這個人物本身的特質,又分析了他所處的曆史背景,還探讨了爲什麽這樣的人物形象能吸引讀者,讓讀者産生聯結和共鳴……
有人說 AI 沒有深度,沒有思考,沒有獨特性,很可能是因爲我們沒給它指引有角度的思考方向。
AI 隻是執行者,靈魂是我們賦予的。
關于這點,我也跟 ChatGPT 探讨過
它明确地回答我:是的,當輸入問題的角度越獨特,它就越能提供有創意和獨特性的答案。
雖然 "AI 提示工程師 " 目前是一個獨立的全新職位,但我覺得,将來和 AI 打交道的需求肯定會滲透到所有行業。
因爲用不用 AI 工具,就跟 " 刀耕火種 " 和使用 " 現代機械 " 的區别那麽大。
那倒推到孩子的學習,教育,我們該做些什麽準備呢?
我覺得最關鍵的,家長要搞清楚,孩子的學習,哪些是「現在重要」,哪些是「将來重要」。
就說語文學習吧。
傳統的學習路子是 " 先見樹後見林 "。
孩子花了很多時間 " 一棵樹一棵樹 " 地解剖研究透徹,比如拼音、錯别字、寫字、組詞造句,列提綱,歸納大意等等,它們是「現在重要」的東西。
當然要好好學,因爲在孩子十多年的學習生涯裏,會有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學好的話,中途可能就被篩選掉了。
但家長心裏也要清楚,中文作爲孩子的母語,這些能力的基本面肯定是有的。但是不是非要練得爐火純青不容出錯,也真不見得。
一來長時間搭建零部件的枯燥乏味,可能孩子還 " 未見林 " 就已經對語文産生厭學情緒。
二來,設想幾年、十多年後,孩子可能極少會用筆來寫字;拼音、錯别字也不重要,因爲 AI 有強大的糾錯能力;列提綱,歸納大意啥的,就更是它的強項了。
那「将來重要」的是什麽呢?
肯定是 " 林 ",是孩子整個文史框架,是語文知識和曆史、地理、藝術、經濟、社會等結合的全景,是能站在空中往下俯瞰,給 AI 指引探索方向的視角。
這才是真正有價值,「值錢」的東西。
你看,這方面市場就很敏感。之前給大家推薦的 " 豆伴匠 "。從我們第一次團到現在,居然每次都漲價,已經從 600+ 漲到 900+ 了。因爲 " 窦神 " 老師最特别,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讓孩子 " 先見林 ",先搭建起文學的框架,再把各種語文知識點串聯其中。
比如前面爲什麽我能想到讓 ChatGPT 從 " 羅貫中打造《三國演義》這個産品的角度去分析曹操 "?
就是因爲前陣子我在倒騰 ChatGPT 時,逃逃也正好在旁邊看窦神講三國演義。他講得很有意思,一上來就提出 " 羅貫中 " 琢磨他怎麽賺錢,怎麽做用戶需求調查,怎麽到集市茶館裏收集大家喜歡聽怎樣的故事,甚至後來《三國演義》成功後,他怎麽獲得經驗,再和施耐庵分工合作了另一部暢銷産品《水浒傳》……
不是就文學談文學,而是把文學和經濟、社會、團隊、合作等結合在一起,一下就把觀衆帶到很高的視角。
講真,沒這個啓發我還真想不到從 " 打造産品 " 的角度去引導 ChatGPT。
構建孩子的語文之林,培養獨特的思維角度,就得靠平時大量的閱讀,以及借力這種名師大家的講解。
當然,以上我隻是舉了一個方向的例子,着重在獨特思維和創造力方面,實際上要和 AI 打好交道,還有很多其他的要求。
ChatGPT 的回答算是很全面了:
要使用好 AI 工具,并與 AI 有效交互,需要掌握以下技能:
1. 編程能力:使用 AI 工具需要一些技術,包括編程技能、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算法和模型的理解能力等。
2. 邏輯思維:了解 AI 算法和模型的内部機制,能夠明确問題解決的方向,設計輸入和輸出等,需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3. 創造力:在使用 AI 工具時,可能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需要有一定的創造力,靈活應用 AI 技術,處理問題。
4. 學習能力:AI 技術在不斷發展,需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态,掌握新的 AI 技術和工具,才能更好地應對新的問題和挑戰。
5. 溝通能力:AI 技術不僅僅是技術人員的事情,還需要與其他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業務人員、決策者等不同角色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6. 風險控制能力:AI 工具的使用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如數據洩露、算法偏差等等。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風險控制意識和能力,及時發現和解決風險問題,确保 AI 工具的使用安全可靠。
Again,得再和大家強調一次,AI 的應用不在未來,就在當下,已經開始了。
我看過一個數據,ChatGPT 用來訓練學習的英文語料占比 96%,其他所有語言加起來占 4%,其中中文占比是 0.09%,這麽小的占比已經掀起那麽大的動靜。
那在接下來的半年幾個月裏,當大量的中文 AI 也起來後,會是怎樣的場景?對學習、工作,教育市場、就業市場會是怎樣的沖擊?大家想象一下。
還有,作爲家長,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學校教育永遠是滞後于社會需求的。
這在全世界都一樣,隻有程度的區别,沒有本質的區别。因爲大衆化的教育總是要兼顧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個性的孩子。
這也是我爲什麽最近一直在研究琢磨這事的原因。
我不希望孩子将來一畢業就失業。
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是白搭。
我覺得我們現在正處于這樣的路口:孩子以及周圍的孩子都在學打算盤,考試也考打算盤,外面還有很多教娃如何打好算盤的培訓班。但是,計算器很快就會大量普及,不再需要算盤了。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