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号 - 宋
《四驅兄弟》是很多大小朋友的賽車啓蒙動漫,小時候調皮搗蛋,喜歡把賽道的一截埋在水裏,或是賽道上布上沙土,讓賽車沖過阻礙。
迷你四驅車因爲不需要進排氣,具備了極強的涉水能力和抗沙塵能力,關于 " 電車 " 的魅力,就是從這時候種下。
沒想到小時候的玩鬧如今也能成真,90 年代純電動汽車極爲少見,如今純電動汽車已然是熱門車類,相比需要進排氣的燃油車,還真有人把它當船開。
這幾年,我們被科普了不少汽車專業能力,其中就有一條:新能源汽車防護等級「IP67」可是要比大多數 3C 數碼産品厲害。這給我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純電汽車不僅是從工作原理角度就防塵防水,防護标準等級也是杠杠的。
關于汽車防護等級「IP67」
三個容易疏漏的細節
IP67 其實指代的是防塵和防水兩種能力,因爲它們都是用來表征電器的防護能力,又因爲經常你中有我,所以會被放在一起,比如雨水就會帶有灰塵。
我們現在使用的數據表達方式都是參考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他們在 IPXX 中第一位 X 表示對固體異物防護等級,第二位 X 表示防水防護等級。
防塵測試用于測定産品抗微塵的能力,在自然環境中,免不了處于多塵沙的惡劣環境裏。進灰有可能導緻手機燒主闆,汽車的電器件還要更多,危險隻大不小。
因爲控制密封性成本高,不能一刀切,因此針對産品的使用環境不同,防塵等級會有上下浮動。每種等級能達到什麽能力,下表很明晰。
同樣的道理,防水測試常用于測試電工電子産品及材料在沖水條件下的運行情況,防水等級有 9 個防護等級,具體可參照下表說明。
看了這些,今天我們繼續給大家科普下關于它的進階知識。
汽車防護等級有三個容易疏漏的細節:
1、IP67 不是汽車上的最高防護等級
其實 IP67 并不是汽車零部件的最高等級,汽車上最高可以達到 IP69K 等級,這意味着用熱的高壓水沖洗,也不會浸水。對産品外殼任何方向加高壓水(超過 80 ℃)/ 水蒸氣應該無有害的影響。
顧名思義,這種測試是在模拟洗車場景。燃油車上可以達到 IP69K 的零件多是車燈;純電動汽車也有部分品牌在宣傳自己的電池包、充電樁達到了這個級别。
2、IP67 是電池包應該達到的水準,但不能太高看它
汽車電池包能達到 IP67 等級,其防塵防水能力的确很強。但需要注意,他們的防護能力是有時間限制的,比如防水等級 IPX7,它表示頂部距離水面 0.15-1 米,連續 30 分鍾,性能不受影響,但如果你想在暴雨天開船,恐怕時間會比這個長。
3、IP67 不是汽車防護等級的 " 基本盤 "
新能源電池包是能達到 IP67,不代表整車能達到 IP67。因爲這不是強制性标準,汽車上除了電池包外,蠻多弱電插接件的防塵防水等級也不過 IP34。水和灰塵可不長眼,木桶效應告訴我們,汽車長時間泡水肯定不行。
既然零部件是有風險的,那整車防水效果該怎麽判斷呢?針對這個問題,有一些地标會有相關的汽車涉水标準。比如上海出台了 DB31/T634-2012 标準,它參考了 GB/T 18384.3-2001,同時條件更加苛刻,涉水深度更深、涉水時間長,車速也更貼近實際用車。
可即便如此,标準裏也沒半點把車當船的意思。提醒大家,這些涉水是針對新車,而且涉水時間也不長,如果真把汽車當船開,一旦觸電漏電,後果将不堪設想。
B 級電壓電路指的是大于 60 伏的高壓電路。對純電動汽車而言,就是指分線盒、直流充電接口、交流充電接口、高壓配電線束、電動空調壓縮機線束、PTC 加熱器線束、電機二相線等部件。
暴雨天積水路段有哪些特征
如何識别?
暴雨天視線很差,想要快速識别積水路段有難度。
我通常的識别辦法有四個:
1、對地形有基本的認知。比如高架的轉彎路段,通常會呈現内低外高。最内道最容易積水,所以要謹慎。前段時間我就犯過這個錯誤,明顯感受到左前輪嚴重吃水,半條輪胎好像都泡在裏面了,趕緊踩刹車減速,還好後面沒車跟着,好險。
2、觀察前方車輛,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前方道路明明看起來通暢,但車輛都繞路走,那你也别以身試險。
3、如有精力,先觀察積水路段的水面狀态,确認好後再通行。一般有浪花和漩渦的地方很可能有較大的石塊和其他障礙物,而水面較平靜的地方一般水較深。
4、現在一些城市在推廣地埋式積水在線監測系統,它可用于監測城市道路低窪處、隧道、立交橋下積水狀況。
這套系統采用物聯網概念整合監測傳輸技術,通過地埋式積水監測儀、電子水尺、超聲波水位計等傳感器自動采集積水水位,并通過 LED 顯示屏提醒過往車輛。
這些汽車防護裝置正在或是即将被應用
現在車企及相關單位也在做防塵防水技術研究和投入。比如小鵬汽車在 2021 年申請并獲授權了 " 車輛淹水的報警方法及系統、車輛和可讀存儲介質 " 專利,公開号爲 CN110796834B。它的設計方案是通過攝像頭獲取車輛所處的水面圖像,及時發出報警信息。
又或者公交車上也會被安裝淹水警報系統。在 2021 年的時候,爲降低 " 燦都 " 影響,上海交通部門給 641 輛公交車安裝了涉水深度報警裝置。
該報警系統在車輛前左、前右、後左、後右部位分别安裝 4 處,涉水報警深度爲 35cm,一旦積水達到該深度,駕駛員儀表界面就會出現報警聲。
除了利用監控手段實現防水外,現在還有一種主動式防禦手段。
一長沙小夥就研發了一套防淹智能氣囊,它專爲汽車研制,安上氣囊後當汽車遭遇水患,五秒左右就能讓汽車完全漂浮于水面,一個人就可輕松将車推到水淺處。
Top Gear 20 季第四集中,三位主持人用福特全順改裝成了水上氣墊船,不過這種隻是娛樂玩鬧而已。而防淹智能氣囊則能實打實幫助大家,甚至當監測到有水淹過汽車底盤,傳感器就會通過手機向車主遠程報警,即便不在車内也可以遠程按住遙控開關。
總結
純電動汽車相比燃油車确實防護等級更高,更不怕涉水。但應急一下還行,千萬不要過分依仗這份能力。一旦電池包浸水,極容易導緻電池包短路,即便僥幸沒有當場引發事故,想要電池包裏的水分徹底幹透且不會腐蝕短路也是一個大工程。
當然了,汽車因爲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自然環境的攻擊,有時候不是我們主動想要涉水,實在是沒辦法而爲之。爲了讓汽車越來越安全,全行業也還在繼續努力,相信未來能更從容應對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