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11 月 16 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道,10 月 31 日,中國空間站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以下簡稱 " 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 ")首批實驗樣品随神舟十六号載人飛船返回地面。近兩周,科學實驗方完成了生物樣品的檢查,結果表明返回的樣品狀态完好,标志着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順利完成了首批樣品的暴露實驗。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IT 之家注:以下簡稱 " 空間中心 ")介紹,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是由空間中心與大連海事大學設計與研制的空間站通用基礎實驗設施,于 2023 年 6 月 10 日安裝在我國空間站夢天艙暴露平台上開始進行實驗。
裝置包括中央控制子系統、環境測量子系統、樣品生保子系統和樣品觀測子系統,空間中心作爲裝置硬件研制負責單位,研制了中央控制子系統、環境測量子系統、樣品生保子系統,負責裝置的系統集成和測試等,大連海事大學研制了樣品觀測子系統。
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裝載了來自大連海事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等研究單位的線蟲、植物種子、微生物和有機分子等生物樣品。
在艙外真空、高低溫變化、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的惡劣環境下,裝置爲各類樣品提供了所需的溫度和氣體環境,持續監測樣品和樣品環境狀态,并測量空間輻射和太陽紫外數據,裝置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得到驗證。
在完成三個月暴露實驗後,9 月中旬,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開始了從艙外取回艙内的回艙流程。作爲我國空間站首個回艙載荷,回艙過程面臨諸多不确定因素。在航天員中心、北京飛控中心、空間應用總體部、航天五院和八院等單位的組織和密切配合下,9 月 13 日和 14 日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回艙,航天員從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取下生物樣品。
9 月 16 日和 17 日,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再次順利出艙安裝在暴露平台,繼續開展餘下樣品更長時間的暴露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