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規的防寒裝備有多猛?
顔值 + 硬實力全都有 !
最近我注意到了一條新聞—— 11 月 10 日 6 時 51 分,美國新一代隐身轟炸機 B-21 在加利福尼亞州帕姆代爾的美國空軍第 42 工廠完成了首飛。美國空軍聲稱,B-21 的試飛是測試活動中的關鍵一環,旨在構建具有" 生存能力、遠程及穿透性的打擊能力 ",以" 阻止侵略和戰略攻擊 "。
用我們熟悉的話來簡化一下,實質上就是" 先發制人 "。
因爲嚴格意義上的轟炸機和戰鬥機不一樣,是一種進攻屬性很強的武器,而且價格昂貴,不是大國玩不起,很多國家的空軍都有戰鬥機,但現在還擁有轟炸機,特别是戰略轟炸機的國家,隻剩中美俄了,甚至連英法都已經不再裝備。
美國爲什麽要研制 B-21?是轟炸機不夠用了嗎?
美軍現役的 B-1" 槍騎兵 " 有 62 架,B-2" 幽靈 " 有 20 架,更老的 B-52 有 76 架,不僅數量上多于俄羅斯的 134 架,而且還更加先進,總體上占有優勢。中國僅有轟六一種轟炸機現役,數量約爲 231 架,隻是剛剛步入戰略空軍階段,跟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也就是說,美國并沒有轟炸機性能和數量方面的急迫需求,真正促使美國研制 B-21 的主要原因,其實是錢——這些轟炸機太貴,以至于就連财大氣粗的美帝都感覺用不起了。
B-1 誕生于 70 年代,原本要采購 240 架,其價格按 1998 年美元計,約爲 2.83 億,相當于現在的 4.3 億,隻造了 104 架,現在還面臨着零件短缺的問題。B-2 就更貴了,總成本約爲 24 億,美軍直呼肉痛。
不僅買的時候貴,這些滿身高科技的飛機還很嬌氣,需要專門的恒溫恒濕機庫存放,保養也很麻煩,所以 B-2 人送外号 " 機庫女皇 "。每出動一小時,B-2 的飛行成本爲 64000 美元,B-1 也要 59000 美元,隐身塗料的更換更是以千萬美元計,再算上日常不菲的維護費用,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獸。
相當之下,老邁的 B-52 僅需 38000 美元每小時,F-35 爲 13000 美元每小時,無人的 " 捕食者 " 更是低到了 13 美元每小時,難怪美軍一心想讓兩種 " 維生素 " 盡早退役,卻要給 B-52 換發,讓這個老家夥再戰 50 年。
爲啥 B-1 和 B-2 這麽貴呢?因爲時代和對手不一樣,它們研發時還是冷戰期間,需要突破蘇聯的密密麻麻,火力強勁的防空圈,面對可能的生死局,砸錢氪金堆高科技自然在所不惜,再說也出得起這個錢,F-22 也是同理。
但等包括 F-22 在内的一幹先進戰機真正大量服役形成戰鬥力時,蘇聯早已自行崩潰,美元砸出來的高科技幾無用武之地,飛到伊拉克阿富汗去扔炸彈顯然是高炮打蚊子。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美軍經常使用的空中力量,更多還是成本低廉的 F-16、FA-18、B-52 之類的非隐身機和無人機。
但是要明白一點,美軍隻是嫌貴,可并不嫌性能先進,能領先世界,碾壓全球的家夥事,誰又不會真不要呢?所以,才有了美軍下一代戰機計劃,看似性能有縮水,實則是取了一個平衡,搞出了既要又要的 F-35 和 B-21,在研制時就強調了對成本的控制。
B-21 的研發可以追溯到 2004 年,最早叫 "2018 轟炸機 ",後來又改爲 " 下一代轟炸機 " 和 "B-3",原來是用于取代 B-52。但這一計劃于 2009 年停擺,以 " 遠程打擊轟炸機 "(Long Range Strike Bomber)代之,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表示,這必須是美國空軍負擔得起的,可見還是錢這個東西鬧的。
到了 2012 年,美國空軍對新轟炸機的成本做出了具體限制—— 5.5 億美元,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再貴就買不起啦,相當于用 B-1 的價格,獲得 B-2 的功效,最終成爲 B-1 和 B-2 的平替。
因此,可将 B-21 視爲一個縮水版的 B-2,降成本主要通過采用成熟的貨架技術,這樣就可以省下一大筆技術研發費用,畢竟研制 B-1 和 B-2 時把該試的都試過了,直接拿來用就行,發動機就直接在 F-35 的 F135 上改動一下,風險小速度快,不用擔心打水漂。
所以,B-21 在外形上與 B-2 基本一緻,沒有做大的改動。B-2 隻是貴,路子是對的,沒必要大改,相比之下,B-21 不再需要恒溫恒濕的機庫,更加皮實耐用,從部署狀态到戰備狀态的轉換速度更快,流程更簡便。當然,尺寸、載彈量(約 12 噸)和航程肯定是縮水了,這是難以避免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認爲 B-21 真的隻是 B-2 的全面 mini 版。
B-2 的隐身設計已經被證明是成功且可行的,實戰中從未被擊落,甚至都沒有被發現過,而 B-21 通過使用碳纖維增強複合聚合物(CFRP)蒙皮和進一步修形,發動機進氣口更加低矮,外形輪廓和尾部線條更趨圓滑,折線也更少,擁有比 B-2 更強的隐身性。
在内部,B-21 也有很大的提升。負責生産 B-21 的諾斯洛普 · 格魯曼公司首席執行官凱西 · 沃登表示,雖然這架 " 突襲者 " 看起來和 B-2 非常相似,但是一旦你進入其内部,就能發現大有不同。
" 與 B-2 相比,B-21 的内部運作方式非常先進,尤其是在計算機方面已經遠超以往太多,我們可以把有些技術嵌進 B-21 的系統中……它的性能是難以置信的,你隻會聽到它,但你永遠無法看見。"
根據美國對外公開的信息,B-21 還運用了雲技術,數字工程、人工智能、開放式架構、先進組網等大量先進技術,可以傳輸和共享大量作戰數據,不僅可以幹轟炸打擊的老本行,還能充當數據節點,随時與其它類型的戰機或盟國進行高效協同和編組,擁有更強的多樣化作戰能力,此外還可以選擇有人和無人駕駛兩種模式。
▲猜猜哪個是空軍部長?
總之,在關鍵性能上,B-21 可一點也沒有縮水。
先進且數量還多的轟炸機,用來對付誰呢?奧巴馬時期的美國空軍部長黛博拉 · 李 · 詹姆斯 ( Deborah Lee James ) 表示," 我們需要一款 21 世紀的新型轟炸機,讓我們能夠面對更加複雜的威脅,就像我們擔心有一天會面對來自中國俄羅斯的威脅那樣。B-21 的生存能力更強,可以應對這些更強力的威脅。"
很顯然,B-21 雖然是全球部署,但重點是俄羅斯和中國,而台海方向,又是關鍵。高度隐身的 B-21,一方面可以通過不确定性來形成平時的威懾力,另一方面,在戰時還可以匹配一種狡猾的策略,即在遠離台海,更難被發現的空域發射導彈對我關鍵設施或裝備進行打擊,隻要沒有被探測到被抓現行,就可以把鍋甩給台灣,實際下了場又能保持模糊性,就像俄羅斯的機場被無人機襲擊,而烏克蘭從來不承認一樣。
那麽,B-21 真的就對付不了嗎?當然不是,任何武器都不是萬能或不可戰勝的,B-21 也一樣。
首先,再先進的飛機,也得有個機場。停在機場的飛機,不難被衛星發現和監控到,隻要用偵察衛星對相關機場進行長期觀察,一旦發現有出動,就進行視覺跟蹤。這種技術現在已初見成效,即使範圍有限,也能對其攻擊方向和可能的區域有初步判斷。
對于已經出動的目标,還可以通過無人機和預警機進行組網偵察,在比 B-21 升限更高的高度上,在其隐身最不利的方向,從上往下進行探測,再加上地面的米波雷達陣列,即使是被捧爲 " 第六代 " 的 B-21,也有很大的暴露機率。
當然,最有效的還是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把敵機擊毀在地面上,那就什麽事都沒有了。用什麽去擊毀呢?除了導彈,當然就是自己的隐身轟炸機了!這就是爲什麽廣大軍迷總盼着轟 20 的原因,希望這一天能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