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張華讀書會 Author 張華
文丨張華
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兼 CEO
整理自少年商學院視頻号直播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下場直播
今天的主題是關于斯坦福學習法,一開始我不想直接分享幹貨,而是想聊聊我和斯坦福的淵源以及斯坦福在學習方面的一些人。
有一本書就叫《斯坦佛學習法》,副标題是——有效提升孩子能力的 8 個方法。這本書還沒出版我就讀了,還寫了推薦語。
其實很早之前我跟斯坦福就有淵源,十年前我創辦少年商學院,借鑒了兩個樣本,一個是叫密涅瓦(Minerva)的未來大學,創校校長是哈佛前任教授斯蒂芬 · 科斯林。這個大學的第一年第一學期是在美國上課,然後接下來這三年半的時間要去到六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線上學習,線下解決社會問題,最後畢業。
另一個樣本是斯坦福在線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簡稱 OHS),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實體學校,所有學習在線上完成,但這個學校非常了不起,即使把它放在全美所有高中來比升學成績也能排到前十,而且它在全美衆多在線中學中也是數一數二的。《斯坦福學習法》這本是正是斯坦福在線高中的創校校長所寫,他詳細講了 OHS 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OHS 為什麼會成功。可以說這本書向大家呈現了面向未來的教育的一種學習樣本。
還有一本書也跟學習有關,叫《科學學習》,作者是斯坦福教育學院院長,他個人有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就是 Learning Science(學習科學),這本書比較厚,也比較難讀,但是他把學習方法按照 26 個字母的順序分成了 26 個方法,稱之為"26 條黃金學習法則 "。當時這個教授來中國推廣這本書時,了解到少年商學院是專門培養青少年領導力和綜合能力的,還專門給我們拍了視頻。今天我會從中挑幾個出來,結合我個人的經驗,跟大家拆解下該如何應用到實際。
除了這兩本書之外,我經常向大家推薦的一本書《目标感》,作者呢正是斯坦福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還有一個美國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有一門明星課程叫設計思維課,把設計思維作為創新企業的一個方法論,非常适合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所以在 2014 年少年商學還獲得了 d.school 創辦人的授權,在中國向青少年科普設計思維的方法論,開設了很多跟設計思維相關的線上線下課程。
" 神奇 " 的 OHS
那麼,斯坦福在線中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學校呢?它這個模式對咱們孩子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有什麼樣的幫助?或者通俗來講,這間學校采取的學習方式對于我們今天任何孩子來說,有什麼學習方法上的啟發?
首先回答一下,斯坦福在線中學是一間什麼樣的學校?
斯坦福在線中學無非就是用了非常特别的方式,線上線下結合,回到教育本質。我歸納了以下七點:
第一、不按年齡劃分班級
第二、沒有統一的課程表
第三、竟然還有體育課
第四、" 開卷 " 考試
第五、預習與課堂讨論極為重要
第六、哲學位必修課
第七、健康課與社會情感課,培養内心強大的學生
第一、不按年齡劃分班級
現在的斯坦福在線高中在疫情期間已經開了初中了。比如說,如果你的孩子 10 歲,正在讀小學,但你在 OHS 做能力測試,顯示他的水平達到了初二的水平,申請 OHS 也是可以被錄取的。
有人問上 OHS 有什麼用,都是誰在上?這個是個好問題,大概分為兩類人:
一類是:全世界有一批 15-18 歲的孩子,他們選擇不去學校讀高中了,而是選擇像 OHS 這樣的在線中學,這是他們除了去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之外的 " 第三選擇 "。三年之後,他們依然能拿到畢業證,不僅提升自我綜合能力,還能去申請美國大學。
另一類就是很有意思:有的孩子就把 OHS 這類的在線中學當成了一個非常個性化的興趣班。有的孩子上了高中後,學有餘力,又很喜歡哲學、人工智能等,除了在 MOOC 報一些感興趣的課程,其實還可以選修斯坦福在線中學的一些課程。
第二、沒有統一的課程表
OHS 核心還是線上直播課,沒有統一課程表這一點還是挺了不起的。它是通過測試讓孩子選擇符合自己年齡段和能力的課程,既有必修課,也有選修課,所以課程表是個性化的。
另外還有一點我也覺得很了不起,因為 OHS 是面向全世界孩子招生的,上課就會存在時差問題。它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把課程分成了幾個時段,讓孩子不用颠倒日夜地上課,又能兼顧學校的學習。
第三,竟然還有體育課
沒想到吧,線上課程竟然還有體育課。此外,其實還有各種學生社團,比如說鋼琴、音樂、表演、戲劇等等。它是怎麼做的呢?
很簡單,周一到周四是 OHS 的線上課,也倡導大家課外自己去鍛煉身體或者參加活動,所以就别出新裁地将星期五設置為學校的課外活動日,有各種 activity 或者各種 club。
在這之前,學校會收集每個學生的偏好,然後讓那些有同樣愛好的人組成一個社團或者俱樂部。組成之後呢,學生之間就相當于形成了一個小 team,同城的可以約在一起制定計劃、舉行一些興趣愛好活動。同時,線上的話學校會給你分配一個有相關技能的老師,一起交流反饋。
第四、開卷考試
OHS 的考試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開卷考試。所謂開卷考試呢,其實就是一個命題的話題,考驗孩子們的檢索信息、思辨、寫作表達等能力,比如說,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
第二類是半開卷考試。什麼意思呢?就是需要打開攝像頭,也算是在老師監督之下來完成測試,尤其是數學等這些科目;
第三類就屬于期末的時候要寫一篇這個論文,或者是年度的畢業設計。
所以它這種關于學生的能力評估是以上三種方式結合起來的。你很難想象啊,放在一個在線學校裡能做得這麼嚴謹。
第五、預習和課堂讨論極其重要
OHS 有;兩個非常嚴苛的考核,一個是預習,另一個就是課堂讨論。這兩個如果你不參與,或者表現比較一般,你就可能不及格甚至畢不了業。
所謂課堂讨論,到底在讨論什麼?書裡面說到三點:思辨能力、表達能力、自學水平,這三種能力是他們課堂上非常注重的。
那麼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我們孩子班裡面沒有課堂讨論的氛圍,怎麼辦?那你就創造條件,我至少講過三種方式:
第一是組織家庭讀書會或者同伴讀書會,共讀一本書,讀完之後要分享,會上還有主持人,有辯論,還有一套激勵機制,等等,把這個家庭讀書會或者同伴學習氛圍一個營造出來;
第二個呢就是給孩子選擇興趣班;
第三個就是給孩子選擇一些線上的俱樂部 / 學生社團,它能夠對孩子的學習和興趣培養産生驅動力。
第六、哲學為必修課
我非常的感慨啊,感慨是在于斯坦福在線中學的一個必修課是哲學課。
現在你會發現孩子學會提問、思辨能力有多重要,我們經常會說批判性閱讀,思辨性寫作,但又沒有專門的一個課能教孩子提高思辨能力。如果專門的提升思辨能力放在什麼樣的一個框裡面,那就是哲學思維。
培養孩子的哲學思維,并不是一上來就跟他談哲學家、哲學流派或者原理,這還是我們那個年代上大學的認知。如果你上過少年商學院的哲學思維課,你會發現可以通過跨學科以及孩子很感興趣的現實話題,來提高思辨能力的。
比如說最近很火的 chatGPT,我們可以借此跟孩子讨論,人工智能會毀滅人類嗎?小孩都喜歡玩,那不用上學就一定會很快樂嗎?這個問題有利于引導孩子去思考何為學習、何為玩耍,進而思考怎麼樣才能夠在學習和玩中間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長模式。
再比如說,可以問孩子:假如生命隻有七天,你會如何度過?這就是生死話題,涉及到生命教育了。你就可以帶着孩子去看《尋夢環遊記》,或許孩子會明白原來人雖然死了,但還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
同樣在 OHS,是把哲學、思辨放到了任何一門課當中。換句話來說,哲學 × 文學,哲學 × 數學,哲學 × 生物,哲學 × 曆史,等等,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各種好玩的話題,都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比方說,化學 × 哲學,化學元素周期表真的是門捷列夫發明的嗎?通過檢索信息,你可能發現其實曆史上有好幾位科學家都設計發表過化學元素周期表,可是為什麼獲得大家一直好評或者通用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是門捷列夫的呢?你就可以再通過檢索信息,思辨讨論了。
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僅僅是學習學科知識了,而是叫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孩子會學得透徹一些,會學得明白一些,從根目錄激發孩子對學科的興趣,而不是記住了一些公式,背誦化學元素周期表。
第七、健康課與社會情感課,培養内心強大的學生
再說說最後一點,健康課與社會情感課,最後我加了一句 " 培養内心強大的學生 ",目的是什麼?其實,開這門課的目的很重要,就是培養内心強大的孩子。
健康課指的是心理健康方面;社會情感課,大家知道市面上有一門課程叫做社會情感學習(SEL),斯坦福大學在線高中一開始創辦的,受到很大的質疑,有人說孩子們互相看不見、摸不着,他們的社交怎麼辦?
他們在這方面也是花了心思的,比如說,配有心理咨詢師。而且這個比例是 1:6,就是每六個學生,配一個專門的心理咨詢顧問。其次,非常關心學習之外學生所折射出來的當下的困惑,比如說青春期早戀問題,家庭突遭不幸等等,隻要老師在日常中捕捉到一絲端倪,就會跟學生去交流讨論。
還有就是,在學科學習中也會去激發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解決社會問題,在這中間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同理心和公民素養。
斯坦福學習法的六大要點
4 × 5>1 × 20
這是我之前提到的一條公式,意思是說,與其找到一類錯題去做 20 遍,不如找到四類相對比較薄弱的錯題,分别用 5 種方法去解答,這樣才有舉一反三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找到了 20 個類似的題目,用同一種解題思路做 20 遍,就不是 " 舉一反三 ",而是在重複做題了,這樣就事倍功半了。
這裡面兩個核心點,第一就是不要光盯住你最薄弱的地方,因為你你不擅長做某一類題,可能是相關的一些能力比較欠缺,不是說你刷題就可以的。
學育而非教育
學習風格至少有五種,視覺型,動覺型。聽覺型,語言型,邏輯型等等,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很多人把方法當成一個寶藏,真正的方法是你怎麼運用學習方法,這才是關鍵。同樣一種學習方法,對别人有用,對你可能就沒用。
比如說,有一種學習方法叫康奈爾筆記法,或者說可視化學習,就是任何事我都要畫個圖,用視覺化的方式來促進孩子的學習,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聽覺型或者動作型的,可能對他來說不管用,因為不适合他的學習風格。
去标簽與跨學科
這個好理解哈,我們經常會說,哎呀,我們家孩子是文科的料 / 理工科的料,我們家孩子以後走的是藝術線路,等等,這樣的話以後盡量少說,這種方式其實對孩子來說,特别的不利,頭尾都不利。
首先這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認為自己不擅長某些學科,或者說就有正當理由不學其他學科了,他甚至都沒有嘗試過,也沒有鑽研進去,就覺得自己不合适了。
斯坦福學習法一直在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耶魯大學的校長都說過一句話:" 如果我們耶魯大學的學生本科畢業後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專才,那麼,這是我們本科教育的失敗。"你看一個本科都不希望孩子在 22 歲變成一個專才,你着什麼急啊?
很多人說那不選專業嗎?當然選,但是他指的是兩點:
第一點他講的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孩子從小多涉獵各個領域都涉獵,讓孩子知道各個學科的思維方式,發現興趣愛好,至少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能知道每個學科是什麼意思,孩子從小知識的廣度很重要;
第二,填報志願也決定不了你的人生志向。他鼓勵去修雙專業或者說一些選修課,他也不希望你那麼快就去決定要幹什麼,多點去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才是關鍵。
培養不怕犯錯的能力
我在直播間講過很多次逆商,抗挫能力,但是什麼叫做不怕犯錯的能力?說實話,我覺得不怕犯錯的能力應該是一種意識,是一種心智,首先不是一種能力。
因為非常多的孩子其實他有韌勁,但是他在過去的成長環境中營造了一個犯了錯就好像天塌下來一樣的氛圍,所以讓他根本沒有機會去提升抗挫能力。他不怕挫折,但是沒有機會去犯錯。
所以這個詞呢讓我想到了一句話:向别人求助也是一種能力。其實想想這也是一種意識。中國孩子很多時候呢就是想得太多,尤其在國外留學的時候,那些學霸的心态比較複雜,有時候想向别人求助,又怕别人看不起你,思前想後,顧慮很多。至于嗎?向别人求助也是一種能力,甚至是一種品格,一種好的習慣。
那麼,這種不怕犯錯的能力意識該怎麼培養?很簡單,就是平時多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平時沒有選擇權,然後到了升學或者說人生重大時刻時你問孩子你是怎麼想的,你怎麼選?他不會回應你的,他會覺得都行、無所謂,媽媽你說了算,然後這個時候你又劈頭蓋臉地說,你怎麼這麼沒主見呢?這不是矛盾嗎,孩子沒主見正是來自于他過去沒有有主見的機會,況且這麼重大的決定,選錯了,怎麼辦?他害怕啊。
所以呢,平時但凡有所選擇的機會都讓孩子參與,這是他的人生。比如說,今天中午吃面條還是吃米飯?你穿裙子是藍色裙子還是白色裙子?就是這種最起碼的微小事物讓孩子自己來選,再到小學期間去選興趣班、帶着孩子去擇校,讓他跟學科老師、招生辦甚至是校長交流,隻有這樣子我覺得他在真正做重大選擇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有能力掌控一些事物,才會覺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所謂的對和錯其實就是你覺得當下承擔不了那個後果。
我當年高考就考砸了,高中的時候我是一個學霸,全級 12 個班裡面永遠是名列前茅,但是壓力真的是太大了,最後我就考上了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當時我沒臉見人,更不想複讀。但是我心心念念要去做記者,要去跟大人物交流,最後我真的做到了,你知道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招的都是名校的學生,我沒有上名校,研究生也隻讀了個所謂的 985 211,但是我終究可以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那你說我當時不去複讀,而去上了一個普通院校,我就做錯了嗎?我選錯了嗎?沒有,隻要你有目标感,隻要你相信自己,當然了,慢慢調整心态啊,不要壓力那麼大,那麼你終究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隻要你願意,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我希望孩子們記住,不要怕犯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除了生死之外,其他都是人生旅程,不是競賽。
目标評估與榜樣力量
目标,我在直播間已經講過太多遍了。在《斯坦福學習法》這本書裡,其實說到最後都是回到目标感上,就是從 " 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來倒推 " 我今天應該怎麼學習 "。
所以這個創校校長首先就會讓老師們引導孩子去探究 " 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我想通過什麼樣的努力和準備,在未來成為能夠幫助什麼人解決什麼問題的一個人。其次,就是自我評估。OHS 有很多方面的評估,自我評估是其中一環,你可以理解為 " 複盤 "。
在《學霸駕到父母成長營》裡面,我有專門講到如何引導孩子做複盤,一句話描述就是,養成善于複盤的習慣,怎麼複盤?有很多方法,其中有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看看你自己是否走在目标感的方向上,以及優先級的分配是否科學。
榜樣力量有兩種:第一種是社會榜樣、名人榜樣,就是你的榜樣是誰,你從他身上看到他的能力、品格和學識,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和啟發;
第二種就是自我榜樣,有個很好的方法叫 " 自我榜樣想象 ",其中有九個步驟:讓孩子閉上眼睛暢想一下十年之後你是誰,在哪,在做什麼,跟什麼人在一起?你是否在為什麼人創造什麼價值,你的産品服務是什麼,等等,把這幾個步驟列下來,然後倒推今天的行動計劃,應該怎麼做,這是自我榜樣想象。如果能将自我榜樣想象和社會名人榜樣想象這兩者結合起來,我覺得會非常非常棒。
将考試作為促進學習的工具或者手段
提起考試,很多人會有畏難情緒。其實我也挺郁悶的,因為我有個親弟弟,他跟我真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至少在面對考試方面,我是平時考試都很好,一到大考就掉鍊子,我弟弟呢是平時看起來吊二郎當的,一到大考人家噌噌的就是前五名甚至第一名第二名。所以當年高考我就考砸了,我弟弟輕輕松松就上了北京郵電大學。
關于考試呢,書裡面說到兩點:第一點其實剛才已經講過了,就是不要怕考試,就是自我效能,考試的好與壞不代表任何,隻代表你過去學習水平的反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所以 OHS 一直在心理上或自我效能上給孩子減壓,如果孩子一旦覺得考試太難或者說考試太差就不願意學了,因為它畢竟是個在線學校,孩子一關電腦上課的時候就找不到人了,如果長期都這樣子,學校的模式就會走向失敗。所以 OHS 非常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心理健康以及線上的讨論,從情緒上讓孩子不再懼怕考試。
第二呢,就是從方法上告訴孩子,把考試作為促進學習的工具。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清晰表明,考試是創造學習機會的最好工具。
接着書裡又提到,讓孩子學會以下四個技巧,就能讓考試成為孩子學習的幫手:
第一,時常回想學過的内容并進行測試。
第二,養成一邊回憶學什麼知識,一邊進行總結歸納的習慣。那怎麼總結歸呢?我講過兩個最輕巧的方法,一個是卡片筆記法,做好的筆記不隻是為了應付考試,好的筆記是對你的學習、理解以及融會貫通進行總結複盤都有幫助;另一個就是每天寫一個日記,而這個日記呢不要離成為每天晚上睡覺前的流水賬,而是随時随地記錄。
第三,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診斷性測試。為什麼有一些學校剛開學就要考試?不是說看一看誰在寒暑假不愛學習,而是通過做題能夠看到孩子的學習風格和思維方式。如果是真的用心的教育工作者,這樣的測試診斷其實是對孩子個人的學習方法、學習風格、學習能力的一個綜合了解。
第四,認識到無論是考試還是練習都是為了提高長期記憶和學習效果。這個很有意思。什麼叫長期記憶啊?我們經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你記憶力再好,你能記得多久?不是記憶力比較好,是因為你從記憶到了理解,或者理解之後,與自己的生活發生了關聯,所以你就記得很久,這叫長久記憶。
所以有些孩子記憶力超強,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他養成了複盤的習慣,對一些知識從記憶升級到了理解,并且記憶的内容與自己的生活發生了關聯,才形成了長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