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出海歐洲的征途,讓老歐洲的百年車企們倍感壓力。
據德國商報 6 月 12 日報道,德國大衆汽車集團正計劃進行名爲 " 績效計劃 " 的大規模重組,德國商報引述大衆高層稱,本輪重組可能是 " 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重組 "。重組的原因主要在于占集團營收大約一半的大衆品牌,沒有創造足夠的利潤。
雖然貴爲集團營收支柱,但在利潤方面,大衆品牌一直都是大衆集團中最拖後腿的那個。今年一季度,奧迪創造了 10.8% 的利潤率,爲史上最佳,旗下另一豪華品牌保時捷也達到了 18.2%,同爲平價車型的斯柯達也有 8%,而大衆則僅有 3%。
" 績效計劃 " 的主要内容是降本增效,根據報道,大衆高層計劃将大衆的利潤率由 3% 提高到至少 6.5%。公司一位高官表示,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的利潤率,必須減少 10 億歐元的支出。
2022 年,大衆集團資本支出爲 127 億歐元,占汽車業務營收的 5.5%。未來五年,大衆計劃投資 1800 億歐元用于數字化、電動化,以及提高中國、北美市場競争力。其中 68% 的資金都會用于數字化及電動化。
績效計劃首先會通過生産線的調整來實現。大衆 CEO Thomas Sch ä fer 認爲,應該根據根據車型平台來調整工廠,而不是根據品牌,他舉例稱,通過聯合生産大衆帕薩特和斯柯達 Superb,集團最終節約了 6 億歐元。如果能擴大産線調整的範圍,大衆集團能 " 在未來幾年内節省數十億歐元 ",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開支巨大的電動車投資上。
此外," 績效計劃 " 也可能會涉及裁員,但關于最終将裁剪多少個工作崗位,哪些類型的生産将被轉移,以及工資和社會福利将在多大程度上被削減,大衆目前尚未公布任何信息。
5 月份,由于旗下軟件部門 CARIAD 研發進度嚴重滞後,且連年虧損,大衆已經裁撤掉該部門除人事外的所有高管。
大衆集團在努力跟随全球汽車産業電動化的浪潮。但這家老牌車企的電動車産品陣列,在比亞迪和特斯拉等新秀面前似乎缺乏競争力。德國經濟周刊此前曾評論稱:
" 中國供應商能夠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制造電動汽車,因爲他們控制着從電池原材料到汽車銷售的整個價值鏈。而像特斯拉這樣的新參與者,以其最低的管理成本和革命性的低成本生産方式,将傳統的沃爾夫斯堡公司(即大衆)逼到了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