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我每天都在減少上網時間。爲什麽?
社會行爲學中,有個現象被稱作 " 谷歌效應 ",意思是:讓我們知道一個信息在哪裏可以找到,我們會傾向于不去記住它。
換句話說,當知道很多信息在哪裏可以找到時,大腦會對它們變得 " 極爲敷衍 ",從結果上看就是,記憶力會變差。
不論工作消息、群聊天,還是短視頻,播客,大量信息轟炸,我覺得現在心流時刻、記憶方面明顯不如以前了。
對眼睛也是考驗,除了眼睛疼,頸肩也會不舒服;并且睡眠質量也會受到影響,最近總是淩晨睡,大早晨 6 點半醒,第二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電子産品的世界,會制造一種幻覺,讓我覺得什麽都可以在這裏,快速得到、看到,這導緻錯過大量和真實世界連接的機會。
身邊一些朋友約咖啡、出去玩,以前一個小決策 5 秒鍾決定,現在總會猶豫再三,考慮有沒有價值等等。
其實直面與人交往、坐在一起學習、感受大自然、參加戶外活動,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我相信,這些你我都知道,也嘗試過,最終沒有形成長期習慣,就回到原來行爲模式中了。
爲什麽我們會變成行動的矮子,認知的巨人?因爲大腦是黑洞,對信息的渴望永無止境。
一
人類對信息無盡好奇,與生存,緊密相關。
在史前的草原、森林中,要想生存下來,人類必須對周遭環境進行持續且敏銳的觀察。那時,獲取關于生存的重要信息途徑,主要通過經驗、直接觀察、與他人交流。
例如:
如何尋找水源、判斷哪些食物可以使用,哪些動物比較友好,或如何與其他部落,建立并維持友好的關系等。
這種環境下,能夠快速捕捉、分析和應用這些信息的人,會有更高的生存率。
經過數千年進化,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完善;尤其與理性和邏輯思考相關部分,不僅能進行高級思維、邏輯分析和決策,還能夠控制情緒,發揮出創造力。
這一進化成果是智慧的象征,更體現我們對新知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精神。
此特質,讓人類在動物王國中,與其他動物有顯著區别,使得我們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創造出了無與倫比的社會文明。
不過大腦是貪婪的。
最近 AI 很火,我經常跟朋友聊天自嘲自己 " 是一台人性 AI",因爲意識是大腦的産物,而大腦是一台計算機。
爲什麽這麽說呢?
大腦由一批特殊神經細胞組成,它們之間相互連接和傳遞信息,這樣我們就有了意識(awareness)。意識讓人知道自己存在,可以與外界互動,也能思考。
更厲害的是,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在思考(這叫 " 元意識 "),如果這些細胞連接故障,大腦出了問題,可能會失去意識。
所以我說,你可以把大腦想象成一台 AI,它由很多實實在在的部件組成,而意識,是這台計算機運算的結果。
我們能夠領略,白雪皚皚的山峰上那種窒息的美,聆聽花園裏悅耳的鳥啼聲,與家人、朋友談笑風生,都是一種意識行爲。
不過,意識不等于思維。
意識可以看做,連通外部世界和人内部世界的媒介。它包括海量信息預處理,接着才有思考,用每個人獨有的一套方法論消化信息。
盡管思維很大程度,決定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處理問題,但是信息經過怎麽樣篩選、處理、對結果産生的影響非常嚴重。
比如:
前幾天去朋友家聚會,看到對方買的豬肉,我第一時間想到炒個肉絲不錯。朋友卻說,豬肉用來做亂炖。
同樣,我個人傾向理性思考,那麽,我遇到信息預處理,決策模型也許就少一些感性部分;一些人則感性居多,自然理性就少一些。
這個預處理,也受物理條件影響。
學過神經心理學的應該知道,大腦由前額葉、頂葉網絡組成,這部分如果變薄,會注意力衰退,自控力減弱。
還有研究還發現,大腦有四個意識間隔,也就是說,一次隻能集中處理 4 件事;但每件事裏面,可以包含很多的信息,隻要找到一個方法,就可以把它們變得簡潔明了。
有一串很長的數字,看起來可能覺得很複雜,假設有人告訴你,它是你家人的生日、某個組合,你一下就記住了。
這就像我們平時做的,爲記住很多信息,會自動找一些規律,把它們整理得簡單一些。不過,這樣的壞處是會忽略一些細節,或者,用同樣的方法看問題。
很顯然,這 4 件事的限制,說明大腦并不适應,現在這個充滿太多信息的時代,如果不注意篩選、整理信息,很快會感到頭腦亂亂的,像電腦死機一樣。
二
這就引發一個關鍵性問題:每天從手機切換到電腦、電腦切換至手機,接受大量信息,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的結論是壞事。爲什麽?
世界本質是信息,人類能不斷發展、成熟也源于信息的流傳,以前人們常說中國人讀書不如西方國家,實際上,這是狹義的。
中文密度很大,一本内容可以超過兩本英文書的内核部分,同樣一本書,同樣字數,中文表達思想更多;因此,書中有什麽?
自有顔如玉,自有黃金屋麽。不是的。書中由文字構成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人來說是一個個故事,一個人隻要接觸信息多了,就能變聰明。
孩子從小與人交流多了,不會變得自閉;農民大量閱讀農業相關書籍,可以更好種植植物、提高産量;小商販通過了解市場動态,能爲客戶提供想要的商品,賺取更多信息差。
這看起來是好事,不對嗎?不過,你是否考慮過,自己現在所看到的信息,被兩方面影響着。
其一,下意識行爲的積累。
什麽是下意識?不自覺、不加思考情況下,所做出的行爲。這些自動行爲,基于以往經驗而形成,經過大腦重複處理,逐漸變成一種固定的習慣。
不信思考下,你是不是在工作時,事情做一半,會自動停下來刷會手機,看看有無遺漏的聊天記錄,再繼續工作。
要麽,在幾個 APP 之間不斷切換,看看是否有新的消息。
這些行爲被記錄下來,會形成一個 " 數字足迹 ",即便你沒有登陸賬号,它也會基于手機的唯一标示、IP 足迹追蹤你的習慣。
随着時間累積,它不僅知道你最喜歡的 APP、常訪問的網站,還能預測你會在什麽時間、在什麽地點進行哪些操作。
其二,網絡定制化的推送。
這不難理解。大數據、算法是一部分。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它們會分析用戶數據,預測哪些内容用戶最可能想要看。
這些智能推薦和量身定做的内容,會把我們束縛在一個很小的世界中,讓你與其他人割裂開來。
同時,間接性意味着,推薦内容,大部分都是與已有的興趣和觀點相符的,這會形成一個 " 回音室 " 效應,使你的觀點和信仰持續得到加強,很少接觸到不同的聲音和觀點。
并且,大腦本身就懶。
它喜歡從無限信息中提煉出,自己認爲有價值的一部分,恰巧,有價值代表與大腦已經信息的信息存在重合,不然它怎麽會願意接受。
也就是說,大腦不會直接學習一個新東西,它願意在已有知識體系上搭建新知識,這樣才不費勁。
所以,長期泡在網絡中,不是一件好事,這種重複性信息消費模式,會限制思維進入一種舊模式循環中;更糟糕的是,它還讓你産生一種錯覺,認爲已經知道了很多。
三
那麽,我們到底需要什麽樣的信息?答案,我不知道。
因爲每個人認知參差不齊,但我認爲,不要隻等着信息來喂你,不要做伸手黨,要做一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人。
這裏的動手是遇到問題後,親自篩選、管理、維護的信息源,把它們吃透,你的眼界會更寬,思維更活躍,也能發現更多之前曾未注意到的新知識、觀點。
說過現象:
現在的人做什麽都喜歡先學,比如拍短視頻,還沒拍,就先報個課,學習如何拍攝、剪輯、選擇背景音樂、甚至購買昂貴的軟件等。
這常常造成,總希望能夠最完整、最專業的知識指導,但這種 " 過度學習 " 很容易導緻信息過載,沒開始做事前,已經感到壓力重重。
還有一類人,事情能夠獨立完成,不過,不會發現問題,總想讓别人給提出問題,按照别人的建議,去修正。
這種依賴别人反饋來發現問題的态度,看似能夠得到指導和幫助。長期下來,自己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畢竟,教育指導、觀點都很廉價,幾乎每個人都願意和你分享。
當然,征求他人意見和建議非常有益,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但是,已經下意識形成的這種思維是可怕的,很容易,失去對事情的主動權,變得被動、依賴他人。
所以,以問題爲中心,主動獲取的信息,才是我們想要的,這正是傳統信息管理的方式。
不信,你想想看,以前沒有電腦、互聯網、算法時,我們獲取信息的難度是高了,還是低了?獲取信息的總量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你的成長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答案很明顯。
盡管現在幾乎每天都在網上,獲取信息變得簡單了,實際上,真正有深度的信息,門檻反而更高了。
因爲表面上的海量信息,容易讓人淺嘗辄止;因此,不要天天泡在網上,不要沉迷于網絡信息洪流,那些信息并不如你想象的那麽有價值。
四
改變這一切,單一信息管理遠遠不夠,我是怎麽做的?
1. 先從找問題開始
找問題不僅代表圍繞 " 手頭工作、項目 " 發現問題,而是培養一種提問、批判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你不要上來總想回答是什麽,而是先問爲什麽。
人與人之間很難共鳴,尤其在任務的執行上,以前工作中,我總遇到一種情況,當你安排一件事後,大家喜歡趕緊去做,效率非常高,但是做完,結果和我期望的常常有偏差。
你說人家吧,也沒做錯;不說吧,做的東西沒辦法用。
怎麽辦?
我不斷找原因,後來發現根本在于 " 大家不愛提問 ",所以,每當會後我都會要求自己增加一個習慣,問大家還有問題嗎?如果沒有問題,我就提問他們,看看是否理解透徹我的表達。
我想告訴你的是,不是所有答案,都在開始時就顯而易見,從 " 提問 " 開始,培養提問習慣,會引導你更有針對性地尋找答案。
如果你能這樣理解,那麽,碎片短視頻、社群資訊、朋友圈内容,就不再漫無目的。
我有一個方法,每次看到有意思、有啓發的内容,會複制它,保存到我的筆記軟件中,等到合适時機,就能派上用場。
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垃圾。隻要你有方法,知道如何從中篩選、利用,就可以從海量信息中,提煉出真正有價值的部分。
2. 避免進入響應狀态
将 " 問 " 習慣前置後,你的目标思維感會更強,畢竟每次行動,都會思考爲什麽。不過,還有一個關鍵要素需要注意,即,不要随時保持響應狀态。
過節放假,領導經常會說一句話,大家玩歸玩,信息記得看,正是這種習慣,才導緻我們似乎每次對待别人的反應都很快。
我曾經做了一次測試,給身邊朋友發信息,我發現,他們幾乎秒回。這種狀态下,似乎大家都變成了一台永遠待機的手機。
其實,并不好。
首先,永遠處于響應狀态,意味着大腦随時在工作,這樣不僅消耗精力,長時間下來,還會導緻疲勞和焦慮。
而且,随時響應,意味着并沒有真正思考就匆匆回複,溝通質量會有所下降。
其次,思考深度會降低。每當手機震動,注意力會被打斷,這種頻繁的打斷,會使得你難以進入深度工作狀态,影響工作效率。
所以,我工作時,一般會把手機放在很遠的地方,電腦調成專注模式,不爲别的,擔心提醒影響到自己,即便沒有提醒,人的物理行爲,下意識在空隙時,也總想去看一看。
換句話說,你總是會控制不住自己,去看個消息,刷下社交媒體,這些小小的分享動作,實際上,一次次不斷重塑着你的行爲。
你以爲是小憩,其實每次被打斷,大腦都需要重新進入工作狀态,這種 " 切換成本 " 相當大,不要這樣。
3. 找回工作生活重心
真正擺脫數字信息幹擾的關鍵,不僅是時間和空間的隔離,更核心的是了解自己的内心。
我觀察到,那些對生活、工作方向迷茫的人,往往在網絡上四處漂泊。不管在閑暇時刻,還是在忙裏偷閑,他們似乎都伴随着一種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這種狀态下,更可能被大量信息裹挾,而很難從中挖掘出真正有價值的啓示。
我們要學會面對信息的 " 不足 "。雖然在當下,信息短缺似乎會使人與外界失去聯系,仿佛被時代所抛棄,獲取更多信息似乎能給人一種安全感和成就感。
但事實是,信息泛濫,反而讓思緒變得混亂;每次面對電腦或手機,都應該明确目的是什麽,解決了就及時關閉,不要被它們無休止地吸引。
我采取這種方式後,真的感覺大腦好像經過一場淨化,擺脫那種 " 總想看 " 的沖動,思維也變得更加清晰、活躍。希望你也能嘗試,找到真實的自己。
總結
真實生活,不止于屏幕。
拿起久違的書,深入其問,體驗文字帶來的靜止時刻;或者,走出門,與兩三個朋友,真實互動交流;興許,遠離網絡,世界并不會變小。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