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1 月 6 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在第七屆新金融論壇上發言表示,普惠金融主要關注金融服務 " 有沒有 ",而金融健康更多關注金融服務 " 好不好 "。也就是在金融服務 " 有 " 的基礎上,将個體努力和外部支持相結合,不斷改善金融消費者财務狀況,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保護,提升其财務韌性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金融健康。
尹優平介紹,在國内,金融健康建設工作 2019 年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首次提出後,人民銀行金融消保局已着手開展深入研究。盡管國内外各方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金融健康定義,但具體而言,金融健康可指金融消費者處于一種良好、健康的金融狀态,在這種狀态下,金融消費者通過正确運用金融知識,科學使用金融工具,合理采取金融行為來達到良好的财務狀态,能夠有效管理自身日常金融活動;對大額支出有提前計劃,收入總體可覆蓋支出;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負債在可承受範圍内;擁有适合自身的儲蓄和保險,面對意外财務沖擊時有一定韌性;享有正規投資渠道,風險與承受能力相匹配,資産具有足夠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在财務上形成良性循環。
他指出,金融健康是一個目标明确的政策框架體系,涵蓋了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中心的理念,目标是幫助消費者獲得健康的财務狀态以增進福祉,體現了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教育和普惠金融三者交集的高度融合。因此,金融健康既是一種狀态,又是一種目标,應是普惠金融服務的最終目的。從這個層面上說,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高層級目标和高級形态。
" 金融消費者往往具有過度自信、反應不足、羊群效應等非理性特征,再疊加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推進金融健康建設有助于促進廣大民衆更好地學金融、用金融、信金融,更可持續地享受金融改革發展的成果。" 尹優平在發言中表示,促進金融健康對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促進金融健康是貨币政策有效落地實施的重要保障。在促進金融健康過程中,全面客觀的金融健康評估還有助于更好了解消費者多元化、差異化的金融需求和對于物價的敏感度,找準金融供需存在的缺口,推動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貨币政策。金融健康有助于貨币政策更好發揮引導預期、調整行為的作用,進而推動政策效應在個體層面發揮實效,并促進貨币政策與财政政策、産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同向發力、有機協調。
對于金融健康的建設,尹優平提出了幾點方向,包括:一是注重頂層設計,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能級。從國家層面加快建立金融健康的政策總體框架,進一步強化社會對金融健康重要性的認同度,建議在現有普惠金融覆蓋面較廣的基礎上,研究探索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的金融健康的總體政策框架,自上而下、分層次制定金融健康發展規劃,明确金融健康的目标、内容、管理和組織保障,多管齊下推進金融健康建設。通過提升農村居民的财務韌性,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優化城鄉居民财務狀況,助力激發居民的創新創業動力和潛能;通過解決普惠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助力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
二是注重需求導向,發揮金融機構主力軍作用。推動金融機構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産品設計和服務體系,将提升客戶的金融健康水平作為經營的重要目标之一,與金融機構自身的風控環節有機結合,最終實現金融機構穩健經營與客戶金融健康的雙赢,更好地走出一條普惠金融 " 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 " 之路。
三是注重目标導向,完善行為監管體系。統籌推進金融教育、金融消費者保護與金融健康建設,不斷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從需求側為消費者積極追求金融健康充分賦能。同時,不斷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為廣大人民群衆的金融健康保駕護航。
四是注重統籌協調,加強宏觀調控與微觀主體良性互動。發揮貨币政策的引導效應,激勵金融機構和微觀主體做出有利于金融健康的行為。同時,既要避免大量個體的金融不健康積聚形成金融風險的隐患,也要防止金融風險外溢而對大量個體的金融健康産生負面影響。
五是注重固本強基,為金融健康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可考慮将金融健康理念納入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中,在推進金融穩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個人破産等立法工作中充分考慮金融健康的要素;建立完善與金融健康要求相适應的監管規則體系,強化行為監管。
六是注重标準建設,為金融健康提供科學的衡量标準。在現有普惠金融指标體系及填報制度的基礎上,完善金融健康評價标準;可以借鑒吸收财務日記調查等方式方法,研究開發金融健康診斷工具,探索更多可複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